2006年12月30日

2006關鍵詞

2006年聽了一首好歌,叫《俗》。耳聽歌,眼看歌詞,腦海其實已飛到千里之外,回想反思諗一諗,這種野,我估就是「共鳴」吧。

集體
「俗」之外,就係「集體」,兩者其實又似一語雙關,集體是否就等同俗呢,我唔敢講,我只知我一向很討厭集體,千人操、萬人空巷、十萬人大合唱,我對這等活動都會避之則吉,只是,今年很時興集體,所以想把集體兩字套入《俗》的歌詞之中,重新思考了好幾次。

文化
今年很多機會和別人談及「文化」,談得臉紅耳熱,我當然未敢拋出Raymond Williams,不過我不拋,威廉斯先生已被三翻四次被對手掟了出來,還被別人質疑我點解不是這樣因何不是那樣,我發覺,原來現今連意見都必須一致,集體才能爭取成功,集體才能有民主,集體才能有文化。

創意
2006見「文化」兩字見到厭,我反而懷念很扮野的一個詞語──「創意」,即是與別不同、不集體、不俗套的想法,我又很懷念以往學創作的時候,老師說,創作時應避免聯想到製作,咪下下諗住點樣行動,先創,用腦諗,之後才去想執行的方法,再逐一修改,慢慢落實,但今年,我發覺很多人已經不信這套觀念了。

媒體
很多時,「創意」又會令人聯想到「媒體」,2006年之內,我奇怪地討厭所有香港媒體,又忽然越來越愛上很多內地媒體,我覺得,香港媒體與創意背道而行,而內地媒體卻邁向創意,雖然,兩者並不是一同起步的,位置也不近。

生活
今年,我竟然很認真地想「生活」這個詞語,相比起「文化」,我發覺我對「生活」這個詞語更有感受(註:請不要再提威廉斯),我只想強調,當媒體不停亂指出甚麼是好生活、甚麼壞生活的時候,我,實實在在,又生活了一年,365日,又過去。


詞:黃偉文

我最愛唱陳奕迅的歌
Bathing Ape衣服買了很多
去哪裡背囊亦有iPod 就是我

這世界最近變了很多
一街的品味似我居多 都抄我
我說過我介意與你相似麼 aha

自覺的不普通可會是平凡一種
未見得 自命特別的一定更加出眾
絕對不似別人 話講得那麼重
聽起來 為何又那樣無自信

越要裝不普通使我越平庸普通
像那些 平平無奇的總是帶隊起哄
害怕跟你類同 卻不敢太小眾
這一群 原來是我們難道你未贊同

我最怕變成像你一般
比一般的大眾更一般
這看法卻其實最一般 別自滿

過去我以為獨創新款
想不到他亦有個版本 很不滿
到最尾卻發覺個個都這般 太悶

自覺的不普通可會是平凡一種
未見得 自命特別的一定更加出眾
又要公眾認同 又想風格小眾
這一群 原來是我們難道你未贊同

未似印鈔票 同號碼不少
世上百萬人得幾個色調
如何拒絕像人當你是人 總要心跳

自信最緊要 其實我很少
厭倦似別人將一切改掉
仍然發現問題心理問題 改變不了

不喜歡他喜歡的 他喜歡的 我不要
不喜歡一窩蜂的 不獨特 不玩了
怕似你 怕到語氣都帶輕藐
看不起人 平凡像市民 難道這就叫潮

想當日極自負 說個個差不多 我不要
想不到 這麼小心 宿命還是 改不了
我笑你欠缺個性 使你失笑
我都很俗 為何扮脫俗 還自覺是最潮

******



新年快樂

共勉之

2006年12月27日

香港媒體

對於一個媒體的失望,莫過如在長假期的黃金時段,它竟然播映著甚麼公司的甚麼周年紀念晚會,這種做法,我還以為只會在鄉間小眾電視台的非法插播中看到,如是,我在想,香港在這幾年間磨滅的媒體文化,確實很多。

節目中很多對白都令我有嘔心的感覺,故我也看不夠五分鐘,不便多言。

2006年12月26日

香港工展

香港工業半死不生,每個老闆都口口聲聲要自建品牌,風行全球,但實情又多是事如願違。

眼前工展會是一例,這些所謂香港名牌,跳得過羅湖邊境已屬萬幸,想跨洲跨國就堪稱妄想矣,因為香港工業人頭腦簡單兼閉塞,OEM的心態入血入骨,即係話,他們的支出與收入都是「逐件計」,懶理甚麼創意、甚麼品牌、或者甚麼推廣策略。

又即係,他們想創作一個創意廣告,打動消費者,但係計來計去都只容許創作人動用一支醬油銷售價的5%作為廣告成本,例如,十二元的醬油,撥六毫幾字作宣傳開支,咁就算年銷一百萬支的香港市場,最終都只得六十萬作廣告預算。

究竟有廣告開支先,還是有現金回流先呢?香港老闆永遠舉旗不定,咁又點開拓品牌呢。

又簡單一點來說,對於他們,設計一個產品標緻是一件既傷腦筋又無乜意義的事,與其給設計公司賺取一筆,倒不如叫老闆讀緊設計的親戚發揮天份,一畫而成,頂多回贈一千幾百,情況就如胡亂叫一大埋明星、朋友、靚太前來舖面開幕撐場,懶理甚麼市場分析、甚麼產品定位、或者甚麼企業形像。

這種老闆大部份身經百戰,靠學洋產品而自立門戶,靠關係攏斷而得市場,如今鬼佬已走,自己擔上大旗呢,就馬上縮皮修身節流,企業再不需有形像,產品再不要有定位,更不堪提甚麼R&D。剩低的,是半咸半淡的假鬼子商品名稱。

這一類的香港品牌,永遠不會為香港人爭光,頂多只會為老闆賺多一點銅臭。

對,又唔好賴工業人,皆因這一趨勢,肯定不止在工業圈子裡發生。

2006年12月18日

突發恐blog症

網上寫Blog,有辣有唔辣。

從前我也會寫作,尤其新年頭,一年之初,總找來一本亮麗兼品味獨特的本子,寫一篇、兩篇,但始終寫到十篇、八篇後,會停,會覺得牙痛太多,無謂再呼天搶地,停了,下一年又再來,又加添十篇、八篇,再告一段落,年年復始。

不過,網上寫Blog就不同,一寫就停不了的,一寫寫了一、兩年,竟然未停,竟然以為自己有忠心讀者,竟然以為自己有眼光銳利,這樣,很麻煩,自我的感覺過份良好,常自以為是,自以為港聞版的記者看得比我淺,自以為文化版主筆都是俗夫俗子,自以為我就是一切。

這未算弊,最弊是在我面對現實世界,又以為在座朋友都是我的忠心Blog迷,下下想一呼百應,冷不防圍觀朋友觀眾你窒一言我串一語,突然又發現世界不是依我而行,我的觀點原來如履薄冰,一點就破。

我發現,這本網上筆記簿原來真的不同我的私人筆記本,一寫,一看到counter跳入多三、五個瀏覽者,我就以為自己是大作家、大社會家、大評論家了。當時代雜誌以我為榮,我就越來越感到自己走離世界,太多時間發放虛言,太少時間研究及學習。

上星期聽在新聞報導上聽饒宗頤弟子講,大師的珍言是在未深思及掌握好一門學問之前,切勿胡亂發表,這一點,我聽了,突然心頭一震,自覺可憐。

這一篇文章不似上兩篇,寫作目的絕不是要暗罵任何人、任何事,只是自己近日遇到麻煩事,有感而發。

2006年12月15日

放鬆D

在我工作的地方,同事確實是相當「香港」,非常地道,即係想講,今個星期的工餘話題人物焦點是鄭希怡、梁家傑、以及徐子淇,但由於梁家傑出身法律、政治界別,樣貌舉止也一本正經,致使部分新晉同事未能辨認他的面孔,不知他原來是打破小圈子的大人物,如此,作為焦點話題的時間就自然最短,應該只得半餐午飯。

反而,鄭希怡與徐子淇,雖然兩位小姐都不是出名人物,老一輩的同事自然也不明所指,唔知邊個打邊個,但兩宗娛聞同樣暗含誘人話題元素,大家也樂得爭看報紙網站,臨急閱讀一下這兩位小姐的背景資料,以便與其他人交流意見,表達一下各自打聽得來的花邊花絮等等。

我想強調的,其實又不是這兩單娛聞,而是想諗諗香港人的身份問題,即係話,當大家作為一個很「潮」的「香港人」,八卦似乎變成了必然的附帶條件,又即係話,我可以是道德先生、我可以是位高權重、我甚至可以藐視娛聞的正經人家,但這個星期,鄭希怡與徐子淇的新聞是不可不知,甚至乎是不可以沒有一個觀點立場的。

再叉遠一點是,假如我是一個英國人、美國人,這個星期我看到香港報紙,可以把這兩宗「小道」娛聞視為垃圾新聞或圖片花絮,一揭而過,速看速忘,但作為香港人,我明知身邊朋友同事長輩細路都會指手劃腳,我又一定要看真一點,掌握多一些資訊,以便我發表我自己的意見。

這其實就是一個文化身份的課題,八卦、無聊、追名逐利、識飲識食等甚麼甚麼的,究竟是我主體所意願的,還是因為「香港人」這個名份賜予我的呢?究竟這又是否等同如陳腔濫調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呢?誰都知道,香港人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身份,加加減減,篩篩選選,規畫了我的想法與行動,咁究竟又有沒有真正我想做的呢?

2006年12月13日

貴族樂壇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樂壇突然變得好貴族化,由入行門鑑開始,陳冠希、麥浚龍自然唔駛多講,連一眾馮德倫、謝霆鋒、房祖明、薛凱琪、梁靖琪等等,我不是怪他們不懂唱歌,反而想了解一下貴族化後的樂壇與觀眾歌迷的關係。

有此現像,或多或少與新秀及其他歌唱比賽沒落有關,又是當年,我們有捱過艱苦童年的梅艷芳、有棄護而從歌的楊千嬅、又有地勤少爺張學友等等,他們的轉業,由A轉B,令他們更有人味、更貼近群眾,歌手本身就是觀眾自力更新的投射影像。所以,到這些人名成利就,日日出席豪Ball剪綵、賺百萬為廣告代言等等活動時,觀眾自會感受到他們的吐氣揚眉,值得豪爽了。

但所謂的貴族就不同,他們可能出自國際學校、留學海外,一轉頭回港,他們就加入樂壇,努力唱歌拍劇拍戲,擔當主角主音,雖然那些名牌經理人會說出一大堆官式講法,細訴新手背後早對唱歌拍戲富有熱誠與天份,但顯然,背後的人事脈絡就更為重要,以這種關係投入樂壇,觀眾歌迷的感受又會否不同呢。

市民大眾眼看貴族的身光頸靚,既會滿眼羡慕之情,但同時,也會暗含反抗意識,想挑撥、想揭發、想抹黑、想打破他們的浮華外衣,看看他們只穿內衣的照片、看看他們含煙爆粗的錄像等等,這種關係,是雙方的,越是保護,越是想看,誰叫你不是會走到九龍城街市買菜的周潤發、誰叫你不是會在書店打書釘的黃秋生、誰叫你不是在藝術中心撞口撞面的黃耀明。他們的出現,你偶然會見到冒昧上前合照的歌迷影迷,而我,有時也會不其然向明星們微笑點頭,偏偏的,就是在這些場地、這些人物,沒有甚麼人拿出手機偷影留念,又沒有甚麼Fans團或高聲尖叫或偷偷報料或蔑嘴柴台。

不同人遇到不同的待遇,說落,很不該,也很不公平。

如此,我又在想,受保護的貴族歌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又是否可以做些甚麼呢?總覺得不是苦忍就能解決這種對立關係,不是唱片公司自組忠實尖叫歌迷會或宴請記者編輯食一頓豪宴就可妥善解決。

可以做的,應該更多。

(後記:這一篇文章的題材,想寫很久,但偏偏,是在看到今天的港聞報導抗議示威後才落實動筆,奇怪。)

2006年12月4日

年底盛事

年尾的樂壇頒獎季節又快來到,這種一年一度,每年最少四、五個的年尾總結實在相當香港、相當混濁。由當紅歌手秋冬季例出壓軸搶耳碟、記招大合照爭排位、名單洩露、臨門抗議、典禮場上大中小超、假喊真串、到慶功宴的缺席、怒目、傻態等等大小花臣,一切一切,都是一如意料,每年輪迴。

我也一如往年,預期又會叫悶叫煩,但又不忍不瞄瞄跳上A手的彩色娛樂版,畢竟,樂壇中人不是藏毒、刑毀而走上A手甚至A1,算是值得高興的事。只是,這幾年各大音樂頒獎典禮已被大公司所暗盤控制,就連作曲人、編曲人、填詞人、監製人等都被狠狠明星化,樂迷想在年底樂壇典禮上尋找滄海遺珠,肯定是一無所獲吧。

這又與電影頒獎典禮有少許差異,就算嘉賓服裝設計再誇再露,就算gag位再爛再死,每年電影頒獎禮的提名名單都會乍現驚喜,惹得我牙痕痕地到VCD舖掃一轉漏網之作,再上身似的以為自己是名導評審,就大小獎項得獎落選等等揶揄點評,我覺得,這就是大眾娛樂所能給予我的無窮樂趣了。

但是,香港樂壇經所謂名牌經理人、惡霸唱片公司、潮爆電台及大上皇電視台合謀經營之下,樂壇已變成娛壇,每個頒獎典禮都淪落成一個又一個的慶典,只能活現當年樂壇的權力指標、明爭內鬥,即與音樂的關連越來越少。

觀眾不滿賽果,當然會繼續焚繼續鬧,但一切都變成對人不對歌,這個樂壇可玩玩的空間又越來越少了。

2006年11月30日

老闆不對

流行市場學,老闆往往戀上破舊立新,就如現今一份報紙要包含咸濕、政經、娛樂、消費等,以現鈔收入作市場終審法官,報館老闆最終成功,敢大叫大嚷,自命走了對路,不理破壞了幾許美麗生態,也不理傷了幾多下屬心。

香港氛圍更進一步,老闆與消費者都是大哂的,下屬員工無聲無氣,只能拼命死狗,明知老闆政策有誤,明知破壞了員工幸福,政策一樣照行,還強行霸道說員工反叛、躲懶、不進取、不主動、不懂新市場、不理新經濟。

這樣的市場環境很可怕,翻版了六、七十年代工廠制,加入新市場、新經濟名號,霸權再起,隱藏了無數城市內傷。粗橫僱主,在新世紀不再躲在珠三角廠房,還在香港金融企業佔據海景靚房,潛伏瀰漫,伺機狂吼。

老闆話,銷售員走在舖前攔路是新經濟,老闆話,星期六日銀行開門是新市場,到今日老闆話,主動策略是星期日不開門,還是五天半好。

對,銀行界李老闆轉型快速,洞悉市場,只是,他的弟弟還不明所以。

2006年11月29日

M 我們的高官商賈

特區政府死撐傾斜式「一國兩制」,這個煲幾時爆、點樣爆?無人知,但實情是,矛盾的香港人無時無刻切身感受著,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視若無睹呢?

內地孕婦、內地食品、內地旅客言行舉止等無不是指責對像,單刀直入,繪影繪聲,報章頭條與街坊話題都可以輕鬆對號,簡單入座,但是,坐擁香港金權政權的高官商賈,對內地達官貴人的卑躬屈膝,敢怒又不敢言,萬事皆可對人不對事,形成高官商賈與平民俗民的M型對抗架構,笈笈可危矣。

即係想講,高官商賈在北大人面前大聲叫「好、好」之際,勢估不到已影響到我等俗民之心坎深處,手執香港大事的人的傀儡型像活靈活現,撐北京奧運撐陳馮富珍,撐硬,撐十一五撐九加二,上主英明,但講到審判程翔、講到違規公司主席出走內地、講到地方政府亂收乜稅物費,哎呀!國有國法呀,任何人都要遵守國家法律呀,不願置評呀。

咁,真係無問題嗎,內地的甚麼大官小官、大腕小腕越來越聲大無準,香港人真的可以一聲不響,只一邊依附繁榮經濟,另一邊口口聲聲怪責內地孕婦、農民、市井、無文化的流氓等等,究竟,是甚麼時候制度不再是制度,法律不再是法律,程序不再是程序呢?

167萬有血緣關係的可以不理,卻大模施樣叫記者去影郎朗入境換證,係呀,靚仔呀,有才華呀,鑽石俊男呀,Prada Gucci呀,哎呀,我估,這樣的香港,就爆煲啦!

2006年11月28日

壓力

拾夏裝換冬衣,總找到很多遺珠,未曾穿著,不曾穿著,或遺忘穿著的。

衣櫃是擠迫空間,衣疊衣,壓出了痕,穿上身時不好看,也不光鮮;又總會在摺摺掛掛的過程中找不到某類襯衣,想入貨,想買一件光鮮一點的,去舊迎新;如是,下一年的衣櫃將更似擠迫戶,壓痕將更深。

又其實,一雙腳,怎麼會有廿對襪子呢!

2006年11月27日

一直胡思亂想,對醫院、監獄及學校都有著莫明的關聯想像,即係我看《逃》的時候會想到在醫院勾著鹽水向外望的時光,又或者憶起小學階段在課室遠觀窗框柵住的獅子山巨石,還好,暫未入過冊。

這些地方或許都擅於出產寂寞的人,構造無助回憶。即是,我認為某些環境、某些制度過於不近人親,user-unfriendly,一腳踏入,仿如棄掉了半壁自尊心。

香港人愛好繁榮,追求穩定,但生活卻越來越似行屍走肉,失去感管觸覺,我總覺得監獄的面積越來越大,直情幅蓋全港,沉默的沉默,連激昂的立場都要依附傳媒的即食批判,享受認同。近來看完熱爆的《M型社會》就感到苦悶與和應,作者大前研一一句到尾,直斥城市人認知,你們都是貧苦大眾,你們終當不成甚麼中產階級,枉費供車供樓的心血。

小數人執住利益,樹立權威典範,大部人努力耕耘,徒然生活,這又似和我想講的 user-unfriendly感覺有點相近,似醫院、監獄或學校的模式。隧道,雖然難掘,革命,雖然耗時費力,我想還是應該開始了。

2006年11月21日

醫道

內地人來港生仔,其實,甚麼是內地人呢?

我當然不是愛國愛到認為全球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就是中國人,但是,那些內地人,相信大部份人都與香港人甚有連繫,即係老公係香港人,老表係香港人,老友係香港人之類,之不過,你話他們名字是「內地人」囉。

我就斷唔會走去一個陌生國生一個孩子呢?走數是有問題,在公共場所態度惡劣都是問題,但千祈不要把責任推往「內地」這個身份,香港人都走數,內地人也有為孩子健康及前途而來港生產的,就如港人當年勇闖加國美國一樣,點解還要以為大陸人就是破壞份子呢。

是自由出入境制度有問題?還是香港的公營服務供應不足呢?

香港的醫療制度千瘡百孔,是我試過陪親友在急症室等候五小時而得不到服務,也在沒有甚麼內地人願意來港消費的前幾年,探望過在公立醫院後樓梯設床休養的產婦,這些那些,又關邊位的事呢?

記者狠快地抓了賣點,最緊要的,還是自己的思考吧。

2006年11月18日

英超下的魔鬼

有線失去英超聯,我希望,是喜事。

數年前,我有份參與少少英超聯的宣傳活動,在那屆英超聯賽開鑼前幾天,突然收到緊急來電,說有線高層終於首肯與英超聯簽約轉播,並漏夜推出宣傳大計云云。之不過,當我接觸過一些有線員工後,即明白到原來這樣的富貴合作只是表面風光,實際反而是打擊全台上下軍心。

皆因這等過億元的合同如同雞肋,或表示將要刪去甚麼甚麼頻道,又或削減甚麼甚麼部門等等;同時,英超來臨,即代表非關英超類及足球的體育專才將全速撤退,其他運動節目無緣再見,體育全面變成足球,100%爭取上客。

對!上客要緊。即是大家見到一街制服男女,無底薪地痴纏路人,苦命地等候開單發市,賺取刻薄佣金;又因為上客要緊,即變成設有24小時即上即接的銷售熱線,而連同有24小時無人接聽、不肯回覆的外判維修電話,更不堪提的,是那遠近馳名、攀山越嶺的終止服務程序了。

見微知著也好,小人之心也好,我總覺得有線電視這幾年的惡型惡相與轉播英超聯有點關聯,吳光正不似笨伯,吳天海也不是省油的燈,蝕底了過億就必要有所交待。

好了。現在有TVB勢兇夾狼,又有電盈的傻頭傻腦,有線高層與管理層應該脫離魔道,重回正軌,爭取足球以外的另類觀眾,爭取那些心甘命抵、為優質節目而付費的觀眾。

但願如此,但願如此。

2006年11月13日

死亡的筆記

天星碼頭閉幕,出了紀念船票及慈善尾航,一大班人朝拜,又一大班人悼念,節慶氣氛令我聯想到馮小剛的《大腕》,閃光燈映就如深宵版的幻彩詠香江,俗套浮誇。

香港人是攝影大師、錄像名導,以科技去記錄歷史傷痕,一千張、一萬張的悼念照,一千句、一萬句的「到此一遊」,這種強烈投入的參與性,是甚麼,又為甚麼呢?一個葬禮的意義是對先人的敬禮還是對親友的自我慰藉呢?

這幾天,我聯想到「死亡」。何應豐曾在堂上說他或許有一天會自殺,因為生無可戀,就是時候離開,這樣,很好,不驚心,不動魄。是的,我也最怕是有一天死到臨頭,親戚朋友街坊又找來遺物手印,匆匆忙忙與彌留身軀拍照留念。

所以,假若我因甚麼甚麼離開人世,是朋友的,就不要把我的網誌、照片等爆料蘋果東方,我很厭,比死亡更加可厭。

2006年11月9日

熱烈祝賀陳太得左

陳太得左,孰好孰壞我真係唔敢講,但見到內地乜官流哂口水的興奮表情,真係眼冤。假如成功爭取一份工作,而會見到好似中左六合彩頭獎的表情,當中的心虛,不言而喻吧。

又似甚麼甚麼優秀專才定居香港,李雲迪又好,郎朗也好,搞一個「成就計分制」,即係以「名譽」來壓死人,奧運金牌有分加、圍棋冠軍又有分加,企業家獎又有分加,直頭就是把內地搞金錢關係的一套帶來香港,氣硬功、內刻畫、飛簷走壁、洗黑錢大王位位身懷絕技,你又點解覺得香港要有一個鋼琴冠軍與跳水王呢?可唔可以俾個計分表我睇睇呢,一個金牌值165分,對業界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又165分,即係打尖、爆燈,無得好拗啦。

最後,咪又係俾特首、局長賣賣人情,我阿哥位朋友個家姐個鄉里的契細佬是中央首屆職業跨省市宇宙大帝散打王,這個成就你又認唔認呢,最後又經中央專業部門審核,又幫人家發大達囉。有眼的都知有人是為了出入境簽證方便、買名牌買豪宅方便啦,如果有心作育英才,早就經甚麼專業學府在港教學呢、又駛乜高調地哂甚麼「成就」啊。

有幾十億做後盾,陳太當選,成就都非凡。

2006年11月8日

工作椅

今天,終於換掉壞了很久的工作椅,再坐在新換來的椅上,感覺怪怪。

想起了劉蓉,想起那一套拍得很爛的ETV;廿多年前的影像,忽爾出現,感概良多。

2006年10月24日

某某某

認識某某老闆,自命是推動香港旅遊及零售業的先鋒,撞正「自由行」大開中門,近年發了大財,金屋一間豪過一間。不過,大部分人、甚至是同行都對這位老闆避之則吉,皆因這位老闆企業文化豪邁大膽,手法被受質疑。

例子一,舖內賣一枝原子筆,原意作為旅客的手信小禮,應售約十多二十元一枝,但滯銷,賣不出,他就索性加鹽加醋,巧立名目,標價港幣二百八十八元,取好意頭,之後,大賣,旅客變水魚,他就喜上眉梢,樂得把這次成功經驗轉告朋友,也成為日後為產品定價的良好公式。

難怪香港消費者都不對這間店舖存有厚望,往往過門不入,免招損失。

例子二,這位老闆也是關係老手,懂得以人事關係來解決商業糾紛,他的辦公室掛滿他與中央某某領導握手的合照,也有他與特區高官的舉杯大相,所以,對於客人不滿投訴,他就主動聯絡官員高層、報館老手及利誘小記,賣關係賣人情,這種豪邁宏觀的處事作風,他在內地持之多年,這幾年,在香港也漸漸通行,確實眼冤。

所以,也難怪他對自由行旅客的投訴嗤之以鼻,一心繼續花幾百萬找來明星剪綵代言。

2006年10月21日

十月鄉愁

慢讀《格格不入──薩依德回憶錄》(Out of Place) 好幾個月,途徑泰國蘇梅及深圳特區,終於,讀完,但憂郁一直留下,暗影難消,Edward Said在知悉患上血癌而寫出的回憶錄,感情刻骨,對家庭、宗族、家國的所思所想,影響著跨越地域、膚色的每一讀者。

閱讀的歡愉,有時出於讀者不可抗絕的對自身的反思,尤其作為一位中年讀者,對家庭、事業都心存憂慮的時候,《格格不入》就如一枚攻鼻催淚彈,逼我走入鄉愁雲霾,映照出退色的回憶定格,耳傳來自不明遠方的哭笑叫罵。

還好,我沒有膚色上的傷痕,也沒有不復存在的出生國土。雖然,今日香港,對我來說,總也是格格不入的。

2006年10月19日

廣告

  「叔叔,我爸爸好慘啊。」
  「我哥哥就快俾煙殺死啦。」
  「我媽媽透唔到氣。」

──我覺得,今年最惹人討厭的廣告,就是這個。

2006年10月16日

不談政治

這一場沒有「梁錦松」這個名字,又算不算是政治審查呢!

要談論社會價值,其實真係可大可小。不過,太多男女愛情經,就會變許冠文講父妻之道,或淪落似林海峰講老婆阿女,只能一笑置之,就係咁!

我情願佢講多些咖喱啡的生存哲學,又或一個人如何演活自己的一台戲。

2006年10月10日

香港生活

第一課
唱K.換手機.買電話繩.睇DVD.燒VCD.搵翻版碟.下載鈴聲.下載周杰倫劉華Twins依琳.買壹周忽周.瞄瞄東周便利蘋果新假期3周刊U.暢談走光非禮強姦.猜猜誰整容纖體食藥食粉.邊位邊位離婚家變分手甜蜜單戀熱戀初戀失戀。

第二課
大家樂大快活火鍋套餐燒味凍飲免加兩雞.百佳惠康五六日至醒精明全場至低.7仔Winnie OK麥嘜阿闊膠袋紙巾加五蚊喉糖夾心餅清涼茶.八達通儲分優惠抽獎回贈.信用卡免年費有DVD送風筒風扇太陽燈.屈臣萬寧吸水測試邊隻果隻邊樣好D.百老匯國美中原豐澤泰林送贈品有價講自由格價。

第三課
匯豐恆生東亞中銀創新高.恆指窩輪認股權證買升沽跌.中行建行工行招行新股入贅入紙入票,LV Dior Tiffany BV Fendi.Y3 Espirit B仔大馬小馬polo T.嘉誠澤楷兆基家誠英東震霆大劉小劉郭氏串燒.君匯君頤城中廣場中心嘉亨紅山海逸海怡海晴海嘯貝沙灣。

2006年9月11日

斯德哥爾摩

追看奧地利被綁架少女新聞,赫然學了一個新名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沒有作過深入研究,就只當作是人質情意結,即長時間被關押,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情結。但是,我在想,奧地利少女之外,我們又有幾多人患上這病呢?

我在一所不太妥當的公司工作,日間長時間被扣押,經過年月磨練,我大抵對這所「地下室」產生了感情,有時甚至會幫老闆講說話;又或者,我對此地的教學制度非常反感,但經歷了廿多年來的壓迫,考試、考試、考試,最終我也希望自己的排名高一點、學位多幾個;當然,我也覺得本地的樓價高得不合理,居住空間不夠,人人以「樓」取人,斷定個人成就、品味與努力等,但是,在這種被污辱的環境下長大,三十幾歲人,有時也想換層大樓。

越想越驚,越想越怕。原來,我們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006年8月30日

香港電影

我愛香港電影,但我偶爾會立壞心腸。今年暑假期間我隔數天就檢閱票房數字,暗裡還在靜候香港電影被踢出十大票房排行榜的一天。始終,這情況尚未出現,但我相信,不遠了。

我的黑心來得沒有因由,只不過是眼見香港電影低落,電影人又不思進取,我的壞心場就悠然而生,說來,很不該。只恨的,是眼見深愛的電影人經常走出來聲討「網上老翻」,又以威嚇式律師信要求網民賠償,我是心痛的,深深覺得他們走錯了方向。

首先,我要表明我只是一位電影愛好者,過去十多年我一直有記錄自己所看的電影數目,平均一年約70至130部,超過一半是買票進電影院觀看的,觀看翻版影碟的數目應低約5%,經下載得來的應低於1%。不過,有朋友以為我是瘋狂電影迷,我常說,錯了,在我的朋友中看得比我多的,兩隻手也數不完。

而我也要先坦坦白白,我在學期間曾於圖書館偷偷影印過半本頁數的參巧書,我在80至90年代期間用的個人電腦軟件也是百份之百的翻版貨,還買入無數的翻版電腦翻譯書,另外,我家中收藏了超過一百套翻錄電影或電視製作。我相信,這些行為都是法律所不容許的。但是,每個人又可以想想,自己在過去幾十年間做過幾多類似的犯法的事呢。

我只是想說,電影工業不是「我賣你買」的一場交易,創作與觀眾其實同時在參與的,當你發現有「很多」觀眾選擇不入戲院,另外又有很多人情願透過在網上非法下載的時候,你究竟有沒有想過是甚麼原因。無可否認的是,進入戲院觀看與網絡下載是兩回完全不同的經驗,所以,以為禁止下載(但願可以的話)就會令觀眾回到戲院確是天真的想法。

我不是在講法律這個問題,這個範疇我知得很少,我想講的還是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工業。我在此時此刻深思到這個課題,或多或少是受到youtube近來流行的原故。對!youtube,又一個引人犯罪的網站/軟件,終有一天這個網站/軟件是能在一秒間播放一套個半小時的電影的,信我!五年之內。

這或許就是網上的現實。

香港電影人的盲點是「香港市場」,這個曾在八、九十年代間被電影人呼風喚雨的市場,為何如今他們又會不明白觀眾需要甚麼呢?八、九十年代我們看著電影長大的,至今還應該是30、40多歲吧,他們身上總有點錢,又因何會放棄一個曾經享受過的娛樂經驗呢?

屢說不新的是,香港電影受制於明星制、片主制度之下,電影人除了出走北方之外,又有沒有想過怎樣打破局限呢?觀眾好應該多行一步,電影製作人也如是。

都說成是創意工業,我相信電影人是有必要打破一些傳統觀念的,不論在創作、製作、發行及宣傳方面,譬如說,互聯網是一個充滿了罪惡的場地,但又會否在這個罪惡場地上發掘生機,增加觀眾入場看電影的欲望呢,好像電郵片段、互動遊戲、製作特輯等等,我發現,很多香港電影根本連一個屬於該片的主題網站也欠奉,當你明知還有賣埠、還有VCD、DVD的二、三輪熱潮,在網上結集起一個群體是相當重要的市場策略。

現在連化妝品、汽車等生產商都利用網站培育忠實擁躉,為何香港電影這龐大的娛樂工業就不屑做呢?我在youtube上重溫了周星馳的數十段搞笑電影片段,我在想,假如我是周星馳,假如我又因甚麼法庭頒令而獲得上載片段的網民的身份及住址,我想我是不是應該寄上一張感謝卡呢?還是發一封警告信?

我也是一個文字創作人,或多或少感到這幾年媒體產業的困局,總覺得,媒體與觀眾的關係其實建基於信任之上,導演傾力費心地拍戲是相信觀眾會買票入場,觀眾望望海報而肯乖乖買票的也源於相同信念,兩者地位平等,也必須誠懇、坦白。只是,近年香港上空濃罩著不信任的空氣,人人猜疑,人人嫉妒,人人指責,媒體與觀眾在互不信任的狀態下難謀突破,雙方越鬧越烈,都在互相推卸的氣氛上虛耗時光。

2006年8月28日

樓盤代言人

土瓜灣有樓賣,找來國際小姐代言,金髮啡眼。香港樓宇銷售進一步去社區化,再引來世界想像,簡直就如文化研究的課程導讀本,必讀必修。之不過,國際小姐與樓盤的關聯始終不大,再大的魅力都是舊瓶舊酒,突出不到樓宇的獨特性。

倒不如我這一位老街坊,根據廿多年曾居於土瓜灣的經驗,為樓宇尋找一位新的代言人吧。

第一位,非華姐莫屬,華姐活躍於此區十多年,由點心小姐做到侍應,再升任部長,聞說現今月薪已高達一萬二千元,特徵是笑容滿臉,化妝過濃。其實,華姐的活躍範圍又不止於一間酒樓,因為區內酒樓每多一年半載就會結業改名,拖欠薪金,華姐為此在過年十多年間遊走於五、六間酒樓,有時,她在酒樓接待處招乎客人的時候,一時口快快會錯講已「執笠」酒樓的名字,不過,街坊也見怪不怪,老街坊始終欣賞華姐那燦爛的笑容,以及她那「免茶」的筆跡,甘心為她的「過檔」而「過檔」飲茶,情況有點似碧咸或C朗拿度。

第二位,譚公道魚蛋阿叔。這位阿叔以前不是叫「譚公道魚蛋阿叔」,因為他之前是以車仔檔經營,在工廠繁華期活躍於炮仗街、木廠街一帶,而在放學時間又會現身於馬頭圍村或偉恆昌等地。但是,幾年前,魚蛋阿叔抵受不住香港「資產」主義的薰陶,毅然「棄車入舖」,進駐譚公道一個小型舖位,由流動變為固定,還竟然在自己的身後安裝了一架分體式冷氣機。說來,阿叔年資甚高,我三十年前已是他的忠實客戶,當年一串魚蛋應為五毫子,但他自有他的銷售特色,方法是,一個一元硬幣是不能買一串魚蛋而找回五毫子的,一元硬幣是必須買兩串魚蛋的。我想,這種銷售手法有點似樓宇銷售員,魚蛋阿叔做樓宇代言人,應會事半功倍。

第三位,登登登燉,是私家街的車房仔。車房仔進駐私家街十年八載,假如長樂街浩南哥是一條街的「渣fit人」,這位土瓜灣車房仔更勁,他的管轄範圍是十三條私家街,他不但可以在這些私家街上隨意泊車,更兼營街上一切水電維修及保安工程,尤其是街上突然爆水管,又或因車輛出入而生的爭拗事件,車房仔都有能力馬上擺平,恢復街道治安。另外,住在十三條私家街的婆仔阿公,有乜頭暈腳痛都會打「九九九」召白車,車房仔就得馬上疏導街上待修的車輛,好讓救護車甚至消防車駛入救人,如此,車房仔在十三街上的外交及內政能力,我總覺得勝過喬治布硃及貝理雅,更枉論與董伯伯或曾特首相比。

三位之中,究竟哪一位最適合做土瓜灣的樓盤代言人呢?

2006年8月27日

反網站宣言

近來,我開始有「反網站」傾向。

我所謂的「反網站」,就如同我一向「反電視」一樣,如今,講句sorry,我的厭惡感覺開始在「網站」發生了。電視之所以被一些人形容為「傻仔箱」,就是因為其動態影像有著強大的麻醉力,就算電視台終日放映著沒頭沒腦的飲食片、電視劇或遊戲節目,大概都有人願意窩在梳化中注目觀看,最多只是以手指作出反抗,輕按遙控器上的轉台按鍵。

如今,我認為互聯網到了一個艱險期,youtube如同迷幻藥,google也似為過億網站放電利誘,我想,網民是時候深思熟慮,是不是要離開網站了,回看現實世界的廣角空間了。

熟悉我的朋友總會以為我在開玩笑,因為我應該自十年前已開展終日上網的生活,不論工作、通訊與玩樂,就算口講著厭棄電腦,手指還是鍵盤上繼續跳舞,之不過,你眼見如今連綜合報章《蘋果》都有理無理地染上網絡症候群,我估,是時候收手,好歹讓自己再有一個略為寧靜的思考空間。

網站內容經報章,再傳至電視,這種資訊擴大器足以有導彈盤的爆炸威力,越來越多街坊的道德觀、價值觀、是非觀都源自網絡,而更可怕的是,網絡的特性又竟然是其無限的擴充空間及無乜限制的參與性,換句話說,假如這裡真的是一個未來生活的公共領域,我估這個領域實在大到叫氣餒,多元議論直情彷彿同時參與著一千幾百萬個城市論壇。

我只想說,好煩,煩到我可能終日胡思亂想,繼以產生幻覺幻聽,又要上網服食一杯網絡美沙酮,如這一口。

2006年8月26日

事後

又出事。所謂出事,都只因為有媒體、有團體、有市民齊齊幫手作大聲公,發揮出民間力量,阻攔一下。

假如閣下期期看《便利》,早就應該被激到嘔血,這其實,很簡單,叫人性。假如讀者無乜人性呢,就會期期買這種垃圾刊物,看得興高采烈,還會暗拍手掌。早幾日,不是張張報紙還在登《斷背山》靚仔與女友的半裸度假照,這外電版、娛樂版的編輯又有無罪呢?

我不懂法律,不想指出邊個邊個應該坐監罰款,但總覺得作為人,應當擁有人應有的良知,即係洗腳布不能當鹹菜出售,紅藥水不可染西瓜,當街不能亂棒打人等等,只不過,目下是商業社會金錢話事,這種事原來真會發生,無法抑止,頂多最後有個小人物坐監判刑,大人物繼續搜尋法律罅隙、黑暗勾當。

一邊鬧,一邊看,我開始不明白世界背後的一條道理,在這個一秒間可搜尋到三、五、七千套網上性愛錄像的年代,八卦,還可以有市場,還可以變成利刃,城市人無時無刻依賴著話題去生活,我估,娛樂新聞台總會有一天趕過新聞台。

我問過一位《便利》的忠實讀者,一年52期,不知連續買了幾多年,女性,已婚,Marketing專才,即是日日西服高跟鞋,閒時又積極參與非牟利組織的義務工作,心地應該好到不得了。

我:點解咁喜歡《便利》?

她:抵睇,乜都有,好鍾意佢地有好多自助餐、食肆等資料,邊到買野平,邊到買好野,都有。

我:咁你又鍾唔鍾意佢地的故仔?即係封面果種,又或教男仔點樣網上呃女仔那些?

她:都好睇,好好笑。

我:咁那些叫幾個model在沙灘上互射豆奶的圖片呢,覺得點?

她:好呀,有些好抵死的,睇下,無壞呀。

這段對話發生在多年之前,實際字眼我記得不太清楚,也記不起我又否追問下去,但閒來的時候,我總會回想這位朋友的答案,她答的時候其實是充滿自信,不似我,收到朋友傳來的色情錄像電郵都看得鬼鬼祟祟,把視窗縮至最少最少。

時代變了,讀者變了。一雞未必死,另一雞卻必定鳴。

2006年8月15日

凡人自擾

就算香港小姐住在旺角,咁又點?

娛樂beat定下的道德觀、價值觀實在相當擾人,為寫而寫,為作而作,娛樂老總曾教我放下眼鏡、拋開低線,但我做不到,總不能跟蹤名人由佐敦行至旺角,就算無上砵蘭街鳳店鴨舍,也寫出他是失戀後沮喪亂行,衣衫襤褸似若有所失。

這類文章,我總不希望讀者信以為真,但又漸漸發覺,越來越多朋友迷上這類八卦娛聞,以驗證C奶G奶、真鼻假胸為課餘業餘的專題研習,以評價別人身裁長相作為終身嗜好。

價值改觀,無色無味,連日常生活也漸得「匪夷所思」,如今,就算平民百姓,男子與女子的一對一飯局簡單地幻想成勾搭有路,跳舞、看戲、唱歌、喝酒更像情慾前戲,每個人的心中都仿如有一個客觀影像,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不自覺地幻想自己就是娛樂雜誌封面的猛料素材,他人的眼,他人的筆,投射出虛擬的畫面與標題,小事化了大,無聊變有聊。

我原本以為,人年紀越長就越會明辨是非,看這些莫須有幻想都會拋諸腦後,重新帶上批判眼鏡,認清自己的生活與價值,但原來,人越老,接收了的「奇怪」想法就越多,瞻前顧後,反而失去少年、甚至孩童時期的開放思想,怕這又怕那,更惶論反攻主流了。

2006年8月12日

嘆十聲

這幾個月和同行談論的杯底話題,少不免講及內地與香港媒體事業的優劣比較,這種近乎毫無建設的「吹水」論壇,通常了結在一陣的感嘆聲中,唉…唉…唉…

「唉」的當然由於我身在深圳河以南的國際都會,目睹了本地傳媒日漸生鏽的不堪奇景,自由言論所帶來的,是傳媒老總、甚至記者的腦海中一系列鑽石採訪名單,有so無so的文字專訪心裡早有定數。

至於北方禁閉的文字工場,曲線發展的空間反而繁花似錦,胡里胡塗的燒銀紙事件自然是家常便飯,難得是暴發戶都會愛文愛字,任由文人天馬行空,譜出一幕又一幕的人文風景。(算吧拿,再講下去我又會唉…唉…唉…了)

近來,我讀到北方傳來的過期《三聯生活周刊》,迷上廿多頁的「天安門廣場斷代史」專題,五四運動、開國大典、小平你好、改建方案等等,1420、1918、1949、1959、1976、1984、2000,斷來斷去只看不到繫上心頭的1989,雖則我明知再翻閱下去都是一片茫然,但讀來讀去幾萬字都映照出槍桿剪影。

言者有心,敢在取材文字上玩味「斷代」,也無須突然化身言論自由的新聞人物,只在微弱的燈火與空間下疾書繁華,用高漲歷史點出酸澀烙印,這樣好,好過徒然犧牲,好過那些五年十年不准再任編輯的、十年八載不准再任導演的。

香港浮華盛勢,今周紅人是笑容滿面的馮紹波伉儷,還有高價賣盤而愁盡眉的林行止伉儷,從這些老總們的臉上,總會閱讀出本地媒體事業的嚴苛局面,小超人從來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心魔是資本世界的市場壓力,消費論英雄。誰勝與誰負,誰是良心誰是毒草,究竟應該以甚麼來衡量呢?

2006年8月5日

主觀與客觀

主觀願望是,我和黎智英一樣覺得免費刊物只會擁有 kill time讀者,製作不認真,看得不投入,不忠誠,廣告效用也成疑;客觀事實是,免費報紙影響市場的力度驚人,銷量跌幾萬頂得住,但廣告主掉頭轉呔就真大件事。

本地消費教育下,讀者認錢不認人,廣告主也是。

媒介策劃但求一大堆eyeball、coverage的統計數字,好寫報告,好向廣告商表現專業精神,實際上,報刊收費與否不成問題,讀者投入與否也是口講無憑,正如,很多友人一邊講《號外》、《茶杯》好睇而每周只買《便利》,也有朋友猛說愛上電影研究而每日只追看黃金電視劇集,死不入戲院。對,投入品味身份而消費普羅,這不是罪,卻是事實。

更大的事實是,娛樂周刊換上走光封面就會多賣兩萬本,老闆露笑顏,廣告主人拍手掌,編輯苦笑,記者遭殃。

換個說法,免費的無線電視影響力也勝過有線與now,儘管後兩者都要付費收看,甚至可能,後兩者的觀眾看得認真、投入一點,不過,誰又在乎呢!老老實實,我都希望有線電視有朝一日會推出文化頻道、社區頻道等誠意節目,凝聚少眾,揭力反攻,只不過,似乎絕大部分的廣告主人與觀眾都情願選擇美女廚房、Roadshow鈴聲下載及每日出十五分鐘風頭的免費報紙。

這或者就叫自由市場,壹周刊教的。

2006年8月4日

點解要大家屈

劉以達最真誠坦白的訪問,商台點會容忍。只許俞小姐年年台上發炮,不許其他人談一下心底話,這就是權力,這就是政治。

大家在瘋狂搶購軟硬貴價紀念品之前,總應該諗諗。

2006年8月2日

以民為本

為工事,走入政府大樓,辦公室內調至25.5度,汗味混混,好在主任尚有獨立工作間,數十呎的房內獲分配電風扇一把,我算抽到好籤,六選一,坐到風扇前,以背脊抵檔著在地上的座檯風扇發出的微弱風力。

一向對空調冷氣不懷好感,又試圖事事節約,聲聲環保,但在無窗大廈悶焗工作難耐,大家失笑地找來電風扇,作為公務員,只能以笑掩飾著政府的失敗政策;總覺得,香港的政策永遠站在錯與對的邊緣,大方向好聽,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

停車要熄匙,酒吧要禁煙,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禁右制,大企業如巴士公司就萬事亨通,一下轉形成空調車龍,又滴水、又廢氣,還要甚麼路演電視,空氣噪音視覺資源污染全無王管,更惶論地產集團那些阻風式樓宇設計;總之,大集團傾力培育消費享樂拜金錢,名曰推動經濟,邁向國際,小企蟻民爭取人權尊嚴自主性,就頒授破壞和諧、貧圖私利的惡名烙印。

兩極越扯越遠,回頭越來越難。

2006年7月25日

科技普查待何時?

每隔五年,政府總會進行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普查,靠揹著小紅袋的調查員上門拜訪,得來一堆數據,說有助政府施政云云。不過,這種普查與我的關係其實不大,因為我總是早出晚歸,工作、玩樂、再工作,家中長時間都無人應門,惶論招呼普查員。

在高科技年代,媒體與調查機構都愛用電話調查,偏偏政府沿用舊制,請來大批臨時工,要交通費及膳食費,又要保障調查員的人身安全等等,還有,更重要的,是在大部分香港人都離家上班的工作時間,這種普查彷彿變成探訪公公婆婆的社工服務,藉著轉述,了解香港家庭狀態。

雖然電話調查也不盡可靠,大部分接聽人都會以「極速」斷線,但假如政府能發號司令,先發信後來電,指定在某個時段,準備好一些議題,我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還是樂意成為調查對象。何況,我們還可利用互聯網站,上網填寫,避免中間人調查的尷尬身份。

或許政府另有苦衷,尤其在這個鬧著要制止「垃圾來電」的時候,這種普查未必會受到各界歡迎,不過,科技是死,人腦是活,在這個科技年代,在這個手提電話滲透率極高的國際都會,在這個地底下滿佈光纖的城市背後,科技不應該只用於各式電話鈴聲及下載遊戲吧。

2006年7月20日

大台大哂

大台的收費電視強勢出擊,講真,幾吸引,只是,大台傾力催逼的同時,究竟是否已放棄了自己的收費電視牌照,一心只做安份的content provider,為他人作嫁衣裳呢?

政府其實都好心,你改名、改名、又改名,股東走完一個換一個,股權期限一著拖又再拖,政府也隻眼開隻眼閉,容許你收費與免費合謀推廣,節目互相借用,呃下老弱人家睇這邊又簽約睇那邊,但是,大台突然來一招以退為進,變成別人的服務供應商,咁即係點?即係放棄了收費電視的獨立牌照?即係放棄了投資網絡舖線?即係放棄給予觀眾更多的選擇權嗎?

雖然大家都唔知電盈與大台的合約協議,但見到大台那麼大堆頭出擊做勢,我估,大台收回不少,咁咁咁,政府是否應該收番少少懲罰性賠償呢?

我對大台看不過眼,算是根深柢固,很難因一兩套有趣劇集而改觀,皆因現時大台已經表明態度,把黃金時段全線撥給廣告商,大型慶典與廣告雜誌式節目尤其眼冤,咁升斗市民的選擇就越來越少,視野又越來越窄。

這不是壟斷,但在這等合併、收購、聯營、協商、曖昧合作態度之下,觀眾實在無何奈何,政府的監管也應無計可施,我訪過某些電訊、媒體、地產集團的研究策略部門,一大班法律專才列陣猶如律政署,專門鑽研政策上的漏洞空隙,政府無符,小商戶很難對抗,小觀眾就更是無奈了。

2006年7月18日

24/7 辦公時間

五天工作周,是否就是近日Blackberry手帳與PDA手電熱賣的原因呢?

就算你的辦工室沒有實施五天工作周,但無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跨境越洋文件,也越來越多24小時優質客戶服務,不同的公司都無聲無色地展開了彈性收工時間,凌晨接聽美國客戶來電,又或在地鐵列車上處理工作電郵文件,已屬司空見慣。

何況在五天工作周之下,周末、周日大可來一趟短期渡假,不論身在深圳、廣州、甚或長洲、坪洲,都不容易隨時找到電腦上網處理文件的,這樣PDA手電就大派用場。

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越來越迷迷糊,公事與私事也分不清楚。今日,電郵通訊、視像會議不一定是工作所需,ICQ、MSN與Yahoo! Messenger也不一定是私人閒聊工具,一天24小時的生活,只須加上一具多功能PDA手電,馬上就變成24小時不停工作,隨身帶備私人辦公室。

如此,實施五天工作周,卻延長成七天辦公時間的,不只是匯豐,實際上很多打工仔也如是。

2006年7月17日

肉骨茶

香港企業家何時才會有黃亞細肉骨茶的風尚,賣茶不賣帳。

2006年7月14日

男人女人

又怎會想到當年慢鏡的陸小鳳,會成為今日性無能的康天任。

我講的是《男人之苦》,劉松仁率領全劇流程,以誇張小小的手法去演繹,襯托一向都誇小小的蘇玉華,相當合拍,甚有火花。全劇精髓在於人物角色的有趣設計,做了工夫的搜集資料加編劇狂想,炮製出天馬行空、唔駛點做的工程項目經理,設計出趣緻失真但溫情洋溢的私人補習課室,一切真假無緊要,因為由第一集已講你知這套是「誇小小」的寫實電視劇。

兩段感情雖然老土,也無得避,勝在寫來展示男人壓力,甚得男人心,無能老豆康天任周旋在夜總會媽媽生與嬌柔老婆之間,實情是男人狂想又深諳男人講大話的樂趣,跳舞兒子康世熙搞大女友個肚又面臨女大學生的知識壓力,也表露失學失業男丁的屈結心鎖。

總之,《女人唔易做》與《男人之苦》兩劇,令我相信監製潘嘉德及編審朱鏡祺成功突破無線高層的越位陷阱,性禁忌、衰衰格、受引誘盡現熒幕,暫時只是尚欠臨門一腳,就是那種滿口道理、家庭為重、和好如初的所謂傳統結局精神。所以呢,最尾幾集,可以不看啊!

抄《靚太》也好,抄《阿蒙》也好,抄得來最緊要地地道道,講得過去,不是CSI式的《法證先鋒》,不是ER式的《仁心仁術》,也不是無數咁多套的《紐約重案組》。《女人唔易做》與《男人之苦》兩劇確實展現了城市男、女身份困局,尤其在香港,尤其在這個物質社會,這兩套劇算為失落的中產人士發發聲、消消氣,看完後笑笑口又可面對殘酷新一天。

2006年7月13日

大陸化

香港越來越大陸化,這一句,說不是貶句你都不信吧!

這是自由經濟遇上關係經濟,深表無奈之餘只能眼瞪瞪繼續張望,一看張教授棄暗投明的經濟學散文,再看報章火紅火綠的報章擦鞋社評,又或者說,政治上鼓動愛國的特區政府,老早應該估到民間社會的連鎖效應。實在,路是你揀的,認命吧!

我想講的,是香港社會越來越多不平事,一句「親疏有別」的影響力又豈是一星期的報紙頭版,搵工作講關係,報名校講關係,股票場上買賣也講關係,政府發佈新聞消息也是講關係,關係戰勝一切,中國式的治國方針殺入香港,專業不專業,有能或無能,無緊要,因為愛國風潮鼓動,特區政府推波。事實就是如此,事實就是如此。

曾特首有意無意,正式向廣大市民宣布:「香港已全面由知識型經濟轉為關係經濟,貧苦大眾們,睇路啊!」

2006年7月12日

海峰園

原本想撲飛看軟硬,但我其實都不是忠心軟硬粉絲,當年一頭裁進他們的音樂、歌詞、文字,但始終都不太喜歡聽軟硬主持的電台節目,點解呢?我都唔知,可能我兒時總是被人整蠱,每次收看或收聽一些整蠱節目都覺得不是味道。

由軟硬大碟到林海峰個人CD,當中的歌詞就成是本土歷史潮流的印記,每個唱片封套都能憶起我一點回憶思緒,但是,我不覺得軟硬是屬於紅館的,而且,今日的林海峰,唉,怎麼講呢?

我經常在上班車程中收聽903,聽《晴朗》,雖然他往往是三位主持中思維最清晰的一個,說話最有紋有路的一個,但更明顯的,是結構決定了命運,商業電台的節目結構變了,節目聽起來是很有「方向」的,怪就怪這是商台所標榜的「理性」言論。誠然,公開的言論,應該是有所承擔的,斷不能眼尾射向老闆,瞄瞄眉頭眼額,才決定怎樣說、怎樣講。

要為建制舖橋搭路,坊間傳媒一大堆,商台只是冰山一角,林海峰也不如滄海一粟,我明白,歲月不留人,每月幾十萬的名車供款煩人,女兒老婆的貴族開支也是驚嚇,然而,作為三十九歲的「男子組」,爭番一口氣男子組要靠哂你之外,也應該對生活有點態度,有點堅持,要承擔的,不應該只是帳單。

不以批判角度入手,這裡的林海峰,不是《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和《川保久齡大戰山本耀司》裡的林海峰了,這時這刻,靠商台,在紅館,還剩下甚麼呢?

2006年7月11日

當 now 變成 past

小超撤退,我最憂心其實是now。

一直以來,now的使錢速度都頗具大將之風,高薪挖角、龐大宣傳、營造品味,有時我想,辦傳媒實在有必要亂花錢,追求一些情操,保留一點真性,這方面,任何地產富豪都不屑做,寧願簡單一點,享受印銀紙的快感,美其名是保障股東利益。

now的亂花錢當然源自科網高潮,曾幾何時,英國錄影廠與柴灣錄影廠真是羡煞幾多圈內人,播音人、電影人、電視人、網站人、報紙人、雜誌人齊齊埋堆朝拜,無非是想大老闆派錢搞大製作,不犯創作,無限資源,說來這種想法雖然天真,但我估活在世界各地的媒體創作人無不依靠這種天真信念,才能在殘酷的資本世界生存至今。

一浪接一浪的裁員、減產,now至今依然成為電盈亮麗產品,焦點所繫,雖然幕後人員的薪酬、製作費已今非昔比,但依舊是傳媒行業的一夥明燈,總好過南傳、成報等等磨人機構。

小超的獨特性,就是與父不同,他是有心搞亂傳統賺錢精神,在傳媒行業上翻起風浪,所以,就算now的頻道未見賺錢,就算now的街頭銷售員一樣車天車地,但電盈的熱線還是罕有地有服務員快速接聽,不似九倉,幾好的節目都可以敗在熱線中心。

媒介人,就是有這種無奈。我們,也不需要多幾十個亞視本港台。

2006年7月8日

一個網站的重生

一直都想搞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影網站,記錄自己,發發謬論。

巧合地遇上上個月電腦系統出現故障,把網誌搬到這裡,荒廢了blogspirit的舊地。又巧合地,我近來發起「收拾自己」的雅興,把人生背包中的重件掉棄,重新輕裝上路,如此,我決定刪除百多篇無聊文章,重整一個電影網。

從今,雙條腿走路:
.只合電影迷的 http://snapshot.blogspirit.com
(請容忍一下網站中不合理的電影分類)

.繼續痴人夢話 http://snapXsnap.blogspot.com
(也要容忍一下我自以為合理的觀點邏輯)

改來改去,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偷拍 (Hidden)

法文片名是《Cache》。Michael Haneke 作品。假如電影的角色是引發觀眾思考,Michael Haneke的作品往往是頂尖示範作,《鋼琴教師》曾經教我目瞪口呆,《偷拍》實在也帶來無限聯想。

《偷拍》誘導觀眾深入角色內心,無論是男主角Daniel Auteuil或是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的心內幽情,觀眾均能深刻體會,明白到謊言不能延續下去,中產知識分子自有知識分子的道德枷鎖,表裡未必如一。

錄像、電視、電影各有暴力,導演企圖打翻影像真偽,也不一定要觀眾獲得完滿的故事邏輯,這種不確定性正正是影像科技所賜予的,或真又或假,你以為可憑藉影像追求真相,卻發現越挖越深,越挖越不能自己。

由家門展開的故事,我特別心動於男女主角兩夫妻的情深關係,一盒影帶放在門外,屋內是妻子與友人談笑風生,作為男主人又可以點樣?怎去面對?電影中的這一所大宅間隔,無疑就是呈現著中產階級的不安思緒,一個堂煌大廳任由各方「友好」展現才情,風花說月,到真正面對心靈困境,男主角卻寧願走入黑暗房間,繞道而行。

我不特別喜歡法國電影,但很多法籍電影能帶來深刻體會,如這部,由一個人到種族恩仇,層層推進,步步進逼,尤其在這個荒唐的影像年代,網上的、偷拍的、遺忘的、虛構的,一切都是影像行頭,信以為真。

不幸的巧合是上星期的《星期二檔案》,以簡陋的角度描繪錄像科技的存在,面對著《偷拍》,尤如一個口齒未清的嬰兒與大師相見碰面。雖然,同樣是影像。

2006年6月30日

娛樂大家

近日最佳娛樂宣傳大獎,得獎人:無記足球評述隊

連續霸佔兩個禮拜娛樂版版面。劇本頗具層次,角色性格分明,雙正印、配角、反派等各屬演技高手,還夾雜初登場小妮子深度擬真演出,大大打擊收費台過億元搶來的獨家效應,錄影廠打敗了九展,錄播打贏直播,更重要的是,成功借用平面媒體拼合造勢,令廣告商自以為無記又勝一仗,還準備四強賽事時加大注碼。

李德能一眾講波團人多不出眾,杜文澤張達明只徒淨袋出Show錢,收費台勢估唔到無記今勻出動演技實力派,聲東擊西地為四強賽事大事催谷,無記近日不停以怪招對陣,與各方媒體合謀出招,觀眾未必有福,方樂陣營卻偷偷笑了。

江湖從此多事,江湖從此多事矣。

2006年6月29日

加菲貓2 (Garfield: A Tale of Two Kitties)

加菲,何止兩隻。腦海中的,還有另一版本。

兒時買來的唯一的翻譯漫畫,就是加菲,博益出品,橫度,彩封面,黑白本,陪我度過了幾許童年歲月。當然,這種黑白本漫畫已不是當下潮流指標,今日銀幕上講求的是色彩化、Rendering精密度、Motion擬真效果等等。

這與記憶中的加菲有別。原本的懶惰、貪食,但睿智,其實與電影中突然威猛的肥貓不盡相同。

記憶不配也不礙事,重點是銀幕上的加菲能否帶來連場歡笑,又或者,終極問題是在Pixar式超級無敵電腦動畫氛圍下,這種以真人、動物與動畫角色的composition還剩餘多少吸引力呢?《加菲貓2》一片有一個特色,但凡是男女主角Breckin Meyer及Jennifer Love Hewitt出場的片段都略悶,公式得很,畢竟,加菲才是主角。

誠然,成人如我發茅嫌電影不依原裝,新世代打機一族又情願看盜墓妖女、最後幻想,這種單靠故事、笑話、動作,以及加菲的大肚dum的,究竟又會否吸引到你入場呢?

7月6日上映,暑假片,記得帶埋子女入場,代代溝溝。

兄弟--余華

余華《兄弟》,寫盡中國荒涼城市景觀,說來不新鮮,卻是最易打動物質中國的讀者群,好暢銷。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繁榮,一念滄桑。

說中國,不難,一些來歷不明的統計數字配合「優勢」、「地大」、「視野」、「宏圖」等等字眼就是,但《兄弟》,作為小說文本,卻使虛擬人物走入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翻起漣漪或波濤。

中國人,很沉重,在這看來風平浪靜的日子,在這看來繁華盛世的今天,朝拜金錢,渴求貞潔,背後卻埋藏著許多的憂愁與不安。

2006年6月26日

沒有你之後

50歲出頭是不是退休的好時機呢?

Bill Gates 貴為全球首富自會有權選擇,手持超過500億美元資產的他大可安享晚年,無須再處理微軟王國的日常事務,但這次的改朝換代,更隱示了電腦科技市場的變遷,軟件事業難再成為聚光焦點了。

科技事業的日新月異,某程度上還不如高級時裝品牌。不難發現時裝界設計大師Karl Lagerfeld年近70風采依然,全球名人紳士淑女還是傾力追棒,但在科技行業之中,仿若粉絲們追棒年青偶像歌手,後浪湧前浪,如今還有誰記得AOL的Steve Case、甲骨文的Larry Ellison或 Intel 的Andy Grove,這幾位應該算是出土文物了。

更深一層意義是,新世紀的科技市場是網絡世界,一味發展軟件或硬件已經無甚空間,Google這幾年成為風頭躉,都有賴兩位年青創辦人Larry Page 和Sergey Brin,每隔數月就出現一次鬼馬主意,網上圖書館、錄像室、衛星地圖等,無一不成為電腦人與網民的熱門潮玩。

當然,賺錢與否又是另一回事,微軟王國近年失利於網頁搜尋、屏幕電腦等市場,但蓋茨的資產數字還是日日創新高,所向披靡,之不過,蓋茨得不到網民心,也得不到傳媒心,再高的身家數字又有何意義呢!

2006年6月23日

撞車 (Crash)

終於有得上,但肯定不是萬眾期待了。

打鐵,還是要趁熱的,一冷,甚麼也不成。

光影聲畫──Crash

2006年6月22日

調情魔師 (Mistress of Spices)

甚麼是好的廣告片?這期美妙示範的是Nike的快樂足球,以美麗畫面來硬銷品牌形像又帶來文化訊息,品味,就產生了;當然,我們同一時間又有本土的失敗例子──白花油,一樣的構思,未必有一樣的效果。

我也不是談廣告,我想說的,仍然是電影。

《調情魔師》其實頗有廣告片的感覺,畫面精緻,乾淨利落,硬銷著印度而來的美人與香料,編導同時想帶入美式現代與東方傳統的文化對碰,可惜,後者落了空。全片沒有創造出思考空間,惶論衝擊,調子只成販賣東方美人、香料、甚至貞操,尷尷尬尬。

《調情魔師》師承《我愛碧咸》,但這次,就只能成為一套硬銷廣告片了,一切虛虛幻幻的,浮光掠影,怎能搞出反傳統精神呢!故事中的香料店儘管座落三藩市大街,但實際又失去與現實世界的任何連繫,少女心事變成牙痛小說,異地戀情變得不切實際,只值三毫錢。

我想假如電影主題不講印度香料的神奇功效,改寫成中國千年承傳下來的風水文化,《調情魔師》就是我們的《行運超人》了。

2006年6月20日

看世盃.看傳播

早前談過國際足協對電視台轉播的諸多規矩,但賽事一開始,網友們又會懂得門路,找尋網上生機,終於,又不難發現網上觀看直播的另類渠道,這是全球化網絡奧妙之處,各國的法制規則不盡相同,很難找來一位中立的黑衣球證,也很難訂立一些劃一的球賽規例。

這又正如一小撮香港觀眾為看「免費的」收費電視節目,坐在電視機前也不忘啟動電腦上網,當電視台突然使出一招「數碼頻道大挪移」,暗地切換了播放視訊,破壞非法解碼器的接收後,觀眾又得登上網站查閱最新頻率,馬上追蹤。這一博奕對策,箇中刺激程度不低於播放中的球賽。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視像、音樂又或其他的檔案、私人的或公開的,一旦觸及大眾興趣,啟動大家的八卦神經,就會出現於互聯網絡的空間,任人下載,任人刪改,哪管得原創人的意願。從壞的方面想,這仿是一處無法無天的資訊垃圾場,但從好的一邊看,這正是增強資訊溝通的公眾大笪地,兩方面既有衝突,但似乎不能避免。這又似踢一場世界波,有人歡喜,也必定有人愁。

2006年6月16日

扒王聯想

前幾日,很多朋友討論「扒王」心態,究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相反呢?

我倒想起我曾遇到的一件事,幫助聯想。話說某位中型老闆常常見報,甚麼委員、代表、主席、顧問等公職一籮籮,又捐錢又籌款又派米,一般來說,這叫發財立品,共襄善舉,反正公司上了軌道,營利送上門,拉拉公眾形像,扯扯政府關係,無甚不妥。

但有次這位中型老闆家中遇事,成為新聞兼上了頭版,當我滿以為他又忙於如何補求公眾形象之際,我遇見他,他把各大報章關於自己的頭條報導排列給我看,並說:「厲害唔厲害?」我莞爾,不懂反應,因為一般人不會稱「家中有賊、有人死了、進行不法活動」之類的事件形容為「厲害」,厲甚麼害呢?

然後,他侃侃而談了數十分鐘,大講各大報章的頭版廣告價格如何的高,今次事件,他的照片上了頭條,等同賺了百幾萬,又認為假若自己少一點面子也不能得如此厚遇。

當然,站在他身旁的,永遠有兩、三位私人助理,對他唯命是從,同意他的觀點,讚揚他的地位。如此,我納悶,失笑,掉頭走了。

不用猜,這位老闆不是扒王,兩者完全無關,我只想說,後現代生活暗示我們要充份借用媒體,把握曝光,但一時走過了頭,虛假的自我很多時會掩蓋一切。人,就會迷茫。

你.我.他她他 (Me & You & Everybody We Know)

還想推介一下舊網站(遲下想relaunch添!)。

在國際電影節看的影片《你.我.他她他》,趁本周上映,重溫重溫。

《你.我.他她他》

2006年6月15日

世界盃萬金

政策,可以改變景觀。

早前去澳門,目睹金沙的堂皇刑地,霓虹光影,娘得暈眩,相比起葡京貨倉格局,又高一班,也令整個城市被閃動霓虹光圍繞起來,遊客大可預見未來城市的繁榮,也可預期他日的骯髒,回歸後的澳門,真的是好了嗎?

又正如香港,馬會足智彩改變了今屆世界盃味道,我在公車上,日日聽見乘客高談賠率值博率,有狂呼英格蘭半場應狂炒巴拉圭三球的(當時球賽未打),又遇上認為瑞典有力成為冠軍(遇到這位人兄是在瑞典踢完第一場後!)的世外高人,老實講,我對這些聲浪不太反感,反正四年前身旁都有人在細聲耳語上盤下盤,聲浪由低變高,要怪,都怪馬會,不關阿叔阿哥事。

老早都話我是一個「懶」有原則的人。有一時期我接手英超專刊,交來稿件都是「XX大炒XXX」之類的題目,我奇怪,球賽還未踢,何來「大炒」,不是「有力大炒」、「勢必食硬」等預測性辭藻,怎會變過去式!當然,我這個懶以為用字恰當的編輯又一次搞錯,記者、總編們都認為不肯定式字句不值錢,可以不理。這樣,現今報章體育版(不!波版?足智版?波盤版?博彩版?賠率版?)的標題就很難分辨內文是報導還是預測了。

今屆世界盃駕臨,報章雜誌特刊更簡單直接,文字不值錢,反正賭客只求數據支持自己的下注,倒不如往績、分段時間、晨操表、游水、父系、母系、負磅、毛色通通一覽就是,這一場輸了,下回再博一鋪吧!

2006年6月12日

生命的飲歌 (As it is in Heaven)

瑞典片,入圍奧斯卡外語片,最後敗給才華洋溢的西班牙籍導演Alejandro Amenabar《The Sea Inside》,應該心服口服。本片故事講述著名指揮家患上惡疾,由繁囂城市走回小鎮,啟迪自己,又啟迪鄉鎮居民,令歌聲帶出人生活著的意義。

故事簡單,略有土氣,把主人公丹尼描寫得很「神」,一下子開解了全村婦嬬。論人物,我反而喜歡本片牧師一角,原本是權力中心,突然被怪誕藝術家倒毀一切,確是難受,本片細緻描寫他與妻子的相處關係,既喜帶悲,道出嫉妒心情。

歐洲的鄉村片總愛對大自然反思,本片不例外,開首小孩在稻田練琴與指揮家在音樂廳中構成對比,帶來對城市繁華背後的呼喚,視野廣闊,只是電影往後的通俗煽情有點過火,觀眾淡淡然地流下眼淚,未必是好。

如無差池,7月6日上正場。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早看了《無邪》,但遲遲未看《攻殼機動隊》(劇場版)首集,今個周日天陰有雨,悶,就找來這套動畫經典朝拜朝拜。

我也不想再講《攻殼》對人與機械兩者身份的深思見解,其實單看《攻殼》的構圖、剪接、美術、配樂,實在已令人嘆為觀之,劇場版導演押井守充分掌握了電影語言,鏡頭的動態與靜態運動都別具心思,那管是半人半機械,角色的心靈描寫盡在畫面構圖之中,很有味道。

看《攻殼》,不是《足球小將》,自然找不著動畫師躲懶的瑕疵,反而,幾場動作設計(當然不只是招式,而是鏡位、場境、招式的相互配合)頗有大師風格,很程小東,也可能雙方相互仿傚的結果。

當香港影人一心追求荷里活式數碼科技,其實還是停留在動畫世界的嬰孩階段,未學懂如何把文本置入其中,十多年來電視台的動畫組不被尊敬,香港電影的科幻世界又只靠商業化的Menford與Centro去充撐場面,見Job拆Job,朝行晚拆。然而,電影與廣告畢竟是兩回事,香港水準暫時只能有《少林足球》與《風雲》等,甚至《無極》。想看一部似模似樣的動畫,難矣。

2006年6月10日

波──笨唔係圓o既!

世界盃開鑼後,電器連鎖店中的LCD電視機及DVD錄影機傾銷戰也到最後衝刺階段,今年,經濟所謂好轉,傾銷應該不錯,又有生產商趁著高清技術,推出「解像更高、影像更真」的LCD電視機。之不過,高清與寬熒幕的本地電視輸送遙遙無期,今日,這部16:9(寬熒幕)的LCD電視機的畫面又是不是最高享受呢?

其實我討厭看著變形畫面,女角的臉蛋闊了,男角的肚皮大了,連足球也不是圓的,難為眼睛。

當然我還可以把16:9的畫面調校回4:3(標準熒幕)的現實對比,視那兩條粗黑條子為精緻鏡框,只是,送貨的哥哥仔對我此舉不甚讚賞,並警告我:「假如長期以4:3畫面看電視,兩條黑色殘影可能會永久存在。」這樣,我又得調回16:9的顯示模式,繼續看肥版黎姿及不圓的皮球。

我知道,早幾年買來的寬熒幕電視機,連畫面右上角那電視台標誌都「斬」了一半,今日科技以變形代之,或可說是改進了,又或可說是退步了。總之,就是有追求先進科技的香港消費者,令今屆的世界盃,球不再是圓的了。

2006年6月9日

唉 !!!

炸死了一個人,另一個就走出來高呼勝利,說他是世界領袖,咪話唔恐怖!

* * * * *

阿伯被人打,打他的蒙面人算不算是世界警察呢!

* * * * *

電子傳媒要政府發牌,一聲令下,馬上做野;商業傳媒商業主導,一有出位寫手,馬上挖角升職!

2006年6月8日

幾分真?幾分假?

美少女博客突然關門,幻想破滅,半幻半虛,還換來網主留言,叮囑各界瀏覽人士對鏡自照。

我在想,博客們都已摸通網誌底蘊,大玩花樣,當以為是私人記事,有情有義有淚有笑,突然傳來網主一句戲言回敬,咁你都信。認真該煨。所以我在網誌上下都不愛連名帶姓,免除幻想,不想強迫別人對我作出評價,問題是,究竟在文字裡頭有幾真有幾假,連我也不大清楚。

老早我就說網上無真愛,何況「博」?

關於我

我大概是一個沒有信心的人。

連博客網站也設了好幾個,怕一天這邊收錢、那邊關門,我就無路可走,大呼無癮。

我的網:
與博初戀 http://1997restart.blogspot.com/
半工半私 http://snapshot.blogspirit.com/
新的一頁 http://snapxsnap.blogspot.com/

這幾天其實我在想「博」。因為總覺得博上的自己很「扮野」,故作灑脫,真得來有點假,假得來有點虛幻,自己都找不住自己,很煩。

此刻,新一頁,希望可以改變,思考多一點(對!就是這句,很造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