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出事.香港樂壇走歪記

香港的樂壇出事了。

不是因為創作人沒好好創作,不是因為歌手不懂唱歌,不是因為演奏者演出馬虎了事;得過且過的,其實是營運娛樂事業及相關媒體的人,他們都以為自己是商業人麻!講市場,求效果,計成本,硬把流作曲化作商品。「賣不賣到?」成了創作源頭,「娛樂大家」成為毫不相干的事。

你看那些頒獎禮,還搞甚麼?誰會視四大媒體為樂壇指標呢?咪講笑,簡單看看Youtube瀏覽數字還實際。就算明知頒獎禮結果沒有參考價值,那論娛樂性吧,但明顯的,四大頒獎禮中,至少有兩個的製作水平是低 B 的,除了舞台大,沒其他,比不上聯校音樂會,更惶論大學生聖誕 Party。

那種燈光、那種煙火效果、加上失控的 LED 顯示屏,怎說得上是大騷呢?Rundown形同虛有,同級製作應是周六屯門市廣場的舞台。還有想問,各方「持份者」是否都被鬼壓,歌星不想參加是眾所周知的,又要作佈景人型公仔、接扮反應Shot,但又會見他們穿得鬼火咁靚,精神分裂似的,再唱 MMO 唱到青筋暴現都是一場演技,級數也只及內地娛樂節目的現場觀眾。

樂壇改了模式,歌手們、創作人為何還甘願成為任擺任舞的待銷商品。曾經燦爛奪目的娛樂傳媒,如今已明顯脫節,無法面對新世代、新媒體、新青年的衝擊。GEM由網上金魚一手打造到我是歌手,盧凱彤由台灣小書店唱到爭奪金曲獎大舞台,方大同在內地巡迴跑跑跑跑遍大江南北,還有在工作室親手包裝CD的林一峰,這些那些又有幾多娛樂媒體關心呢?或者,你可推說,是這些歌星背後的市務人員做得不好,沒新聞稿麻,又沒有半裸衣服贊助商麻,怎輪得上娛樂雜誌呢!!!

其實,連記者編輯們都在小熒幕看本港歌星在內地節目的演出了,只是不甘寂寞的,看完就胡亂找來一堆惡毒網上評語,拼拼湊湊成為我們的娛樂報導評論;而電視台的所謂音樂節目,更簡單的找來歌星、業內人士清談 chit-chat、唱隻歌,玩遊戲,角度隨意,心態隨意,訪問、被訪的都馬虎了事。最後,電視台首領唯有找一個沒有收視的時間播放就好。

記得嗎?曾幾何時,電視台就以此手法殺掉本地的體育界,估不到,如今,輪到香港樂壇。

觀眾們,請確定你們的上網線路暢通無阻,娛樂,還是靠自己,撐邊個睇邊個,自己話事就好。

伸延:
音樂人發聲
娛樂 30 40 50
音樂意識流

2014年1月27日

醉生玩死.玩不死的人是有福的

周一不是工作天,但對創作,周一是福,思潮特別澎湃,想記的事特別多。經過一個周末,就算歷盡忙碌的、頭痛的、思念的活動,創作都能解開死結,痛便排毒。所以,在周一上午寫一篇網誌是件美好事。

又如上周末,以為陪太子到公共圖書館會苦悶收場,但太子皇恩特赦五分鐘,一看我又不能收拾,裙拉褲甩,最終以畢明的《醉生玩死》作回禮手信帶回家。

誠然,人生之中,總有幾個人是你暗底羡慕又妒忌的,當中有認識、不認識的,而畢明,是在非我認識的列表中,排名長踞前十位置之人。

何解呢?可能是因為廣告,可能是因為電影,可能是因為媒體,總之,這位文雅女子曾出入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我的腳毛,而我的腳毛雖然比她的長,但肯定的是,她賺的比我多、身份地位比我高,而最要命的,是她的文字又灑得比我秀麗奪目。

但放心,我妒忌的人物表人多勢眾,上之天堂,下之地獄,斷估我不會以狂迷身份在電影首映禮上勒索綁架她,反之事到如今,直覺是看她的每周專欄不夠,不如一口氣,借一本書,看盡她幾十篇風流逸事,大抵也可解解我心中悶氣,咒她時也咒得貼身一點。

畢明的文章不高深,廢話特別多,尤其不幸是有大師洋蔥頭的豬肉在前,馬上令人聯想到如今(不,是之前)她處身當代最惡毒傳媒機構的身份危機,少點膽量與能力,迅間她就會粉身碎骨。但她得,證明她得。

所以,早前聽聞她逃離堆田區而執導演筒,我原想拍手嘲笑最終又變成火上加油,因為我早在廣告、媒體、甚至在電影宣傳圈子作奴作隸,如今竟然又被她破格而出,搶先坐上我夢昧而求的導演櫈!唉,情何以堪呢!

好在自圈中人透露此女子中英雙語流俐、博覽群書、話頭醒尾,我才稍緩心中妒火,明白到專才都經過閉門苦練的日子,並非是那種牙哨哨口窒窒就得到十億八億的當代二世祖。而從文中所見,此女子又紅酒、又哲學、又藝術、又飲食等等等等,瓣數之多有如圖書館的分類櫃筒,而喪玩喪學喪創作而不精盡人亡的,確是值得戶口中多幾個零,以作安慰

當然,我明瞭,如果一個人沒有破格的膽,那再書蟲、戲痴、電視精、廣告迷都只不過是宅男剩女一名,而我,不是不是,我只是每逢看到好書、好劇、好戲、好片都會沉迷於創作一篇網誌的自在人。

畢竟仇人眾多,我創作的路還是漫長的。

伸延:
模題

2014年1月24日

即興創作:壓力煲

樓奴。
怪獸家長。
虐打傭人的女主人。
投訴這投訴那的維園阿伯。
過份沉迷的網友。
網絡打手。

一切都與壓力有關,而不幸,我都成為以上群族的一份子。不是嗎?可能不是,也差不多,香港人海,有幾多可以逃離宿命,或者可以創作一個故事,關於香港,關於香港式壓力,好吧,就叫《壓力煲》。

相對的:私樓業主、醒目仔女的爸媽、中產人士、知識份子、網絡天才、大V意見領袖。這些是不是我夢昧而求的身份呢?一念之差,背後或者有很多不同原因,不足為外人道。

樓奴原本可能是被三倍租金迫走的公屋居民;怪獸家長或因子女的專注力失調而奔波;打傭人那個,其實是在家人面前揭力壓抑的躁狂病患者,不敢一個人去看精神科,怕癲佬;公園中的老人家本來就是被大學政治鬥爭下被辭退的高級講師;反之,網上那少年讀書不多,卻有一種神乎奇技的記憶力,能細緻地重溫自己經歷過的景像,十年前的那一天,他還記得自己穿著那一件外套,左腳褲管被公園花叢刮出小洞;同在討論區上一個人控制二十個登記戶口的中年婦女,她雖然記掛住出走的老公,但肚裡的孩子卻叫她不能不在家努力工作,身邊還有一箱又一箱待銷的傳銷產品,那種味道難聞的洗頭水退不回,三大箱就佔去了廚房內唯一的空間,好在近年開始用微博,幾個偽裝戶口得了認證,幾十萬的粉絲總能吃掉這些產品吧。

生活迫人,故事種種,有幾多在日日上演呢?電視報章在叫人支持這、反對那,但這群被趕在運輸帶上的小市民又理解多少呢?六點半新聞後的黃金劇場都在爭產、爭寵,何不花多點時間去看看世界大事,那邊是否有戰爭?無辜被炸死的少女,其父母親又是甚麼人?

好。故事就從怪獸家長看到《東張西望》的置入式廣告開式,宋熙年說壓力煲近來又被搶購,傳聞是內地人,貪港版的活塞設計更安全,被訪的女士說網購到的是冒牌產品,難出貨。

這個香港似乎有點變異,鬼鬼怪的,似有一種難以命名的病毒在蔓延,尤其那個壓力煲,用後總有一股濃烈的鋼鏽味,阿玲以為是正常的,卻不知道這股味道影響了她與印傭
Angie的未來半年的關係…...

2014年1月22日

泡沫的聲音

「泡沫經濟」一詞似乎已out,但虛張聲勢、無的放矢的統計數字卻滿目皆是,建好但沒人入住的孤城寡鎮甚至蔓延香港,豪宅的售樓處迫滿人,烏黑黑的單位卻入侵城內每區。

論虛妄數字,霸權企業也未算誇張,你看內地各省市一個接一個的歌唱真人騷,小小的錄像廠只有百多位觀眾,但一唱之後,網上關注之浪潮就會以百萬單位遞升,真是嚇壞我們這邊、有如活在井底的social media策略家。

數字代表甚麼呢?代表得到認同,還是策略成功先?又或者,換一個說法,就是數字原本已是策略的一部份。現在連出席名錶名車晚宴都不再是俾面派對,說真點,一切的活動因為背靠「大市場」,這種social event已變成「俾錢派對」了。背後還要白紙黑字列明發放多少條FB status、微博、Twitter,使得一夜晚宴,如今請不請娛樂、名人版記者列席已經不太重要,因為,記者編輯都一如小Fans般在手機上刮料追查關注著,硬食這些所謂軟性的新聞稿。

全國十幾億人,網民又幾億,唱一首歌如果都能引來數百萬人關注,那我只看到這個國度資訊娛樂實在貧乏,或者大家難得找到了一個可以投票的渠道,盡情狂讚,也懶管是否願意花五分鐘去細聽歌者之歌了。

反之香港,網上起底當然高效率,但香港人情願花一天用腳投票,走入維園,也沒有心情去花筆墨為歌星偶像搶沙發,而且,也大概心算到香港式名人都有跟班隨身,背後為這個通訊站發佈訊息的,可能是有線電視廣州熱線支援中心的左鄰右里,那一百幾十萬個讚,只證明他用了當晚出鏡費的5百仙來作網上推廣費,而眾所周知,推廣費與受歡迎程度其實不一定成正比的。

弔詭的是,social media channel所以受金主及市務人員歡迎,原因是推廣費可以被簡單傳譯成粉絲數字、按讚手指,這使市務人員用得放心,花多十萬,就可以為產品、歌手、節目推高至一個看得見的支持度,成正比,無風險,樂得清閒。

現在唯有展望的,是繼續期待,還看商業產品最終是否能獲突破性銷售數字,不致所謂新世代的數碼銷售推廣原來都屬「芒上談兵」,多了一百萬個粉絲,還要看唱片銷量或付費下載是否只剩幾千幾百,演唱會門票最終是否又是一折、二折的暗盤推售,甚至變成廣告商的免費贈品。

伸延:

2014年1月15日

流氓經濟.當通街流氓的時候

談經濟,我們怎可忘卻了血汗工廠、奴隸市場、還有被騙到他國賣淫的無辜少女,這一切數字雖然未必反映在GDP,卻是切切實實、甚為貼身的經濟課題。

只不過是十年八載間的時間,我們目睹了鄰國由一個貧窮小鄉變成泱泱大國,見到幾多說盡風涼話的暴富胡亂消費,盡情炫耀,我相信,他們是無知的,無知這一切的紫醉金迷,背後其實都在壓詐着另一群赤裸同胞,他們以為有警察開路、享受特權都是身份氣派,卻不知道這只代表他們變成獨裁者的犬馬侍婢,一切無關現代文明、西方先進、甚至資本主義。

《流氓經濟》一書講的是經濟繁榮背後的血汗實況,有人被騙到另一半球的他方成為黑工黑妓,也有圍繞全球,每天不斷上演的水貨、冒牌貨的跨國貿易、越洋盜竊,以前這一切只屬於講不出口的海洛英、安非他命小圈子,到如今卻成New BalancePradaDior等大國品牌,這種全球化、文明化、自由化又是否國家出路呢?

一張假銀紙挑起了香港人的情緒脈博,但更多不公允的爾虞我詐卻時刻在我城他國同時上演,這幾年香港的城市發展叫人納悶,只做就更多的特權階級安享太平。這一班富貴列車,你又是否願意趕上呢?

伸延:
.《為有錢人服務
.《震撼主義

2014年1月14日

香港雜誌之死

張鐵志入主號外,大概踢醒了很多香港雜誌人。

內行人講不出口的一句是,現今大部分的雜誌都由廣告主導,生意要緊,漸漸失去以往消閒娛樂的味道,《號外》如是,《東Touch》、《Milk》如是,《Esquire》、《Cosmopolitan》如是,甚至連《飲食男女》、《忽然一周》、《明周》都大概如此。

編輯們似乎都大安旨意,叫讀者關心一下時下的消費生活,買買買買買,食食食食食,玩玩玩玩玩,大家都以長空式旅遊書仔看社會,雜誌總編似乎無需再有任何視野,只需要是一個及時行樂的消費者,那麼品牌公關自會餵到埋口,只要扭兩下妙筆,自然會成為廣告主的寵兒,旅遊、美酒、名錶、化妝品逐一送上,有時遇上媒介老闆好此一道,更可帶老闆相約高檔品牌的老外高層嘆雪茄、飲紅酒,這樣的總編輯地位更是不可動搖,分紅分到笑。

對,這時期的雜誌編輯部大概都視「文化」如洪水猛獸,情願標榜自己街坊口味、低水準,這才叫入屋,這才叫普及。如果香港只存在這貨色的雜誌,那最受害的,還是讀者。

報紙被和諧,雜誌被銅化,其實,打倒香港傳媒業的不是數碼電子,而是自己。

伸延:
.《許太太
.《第一句
.《網民啊網民

2014年1月13日

潛水鐘與蝴蝶.蝴蝶飛翔

有一種悲傷是不敢想像的。如果失去至愛,如果失去活動能力,如果飛機突然斷開,如果地鐵衝上月台,想像過很多如果,但只有發生的一刻,我才能明白自己會怎樣面對,就算事前思考過,準備好,到發生那一剎,才是真實。

對一個時尚雜誌的總編輯來說,失去說話能力,全身只有一片眼皮可以活動,不能言語,難以表達,實在是不敢想像的可怕狀況。這本書述說的,其實就是作者Jean-Dominique Bauby在中風後的散文創作,說自己的故事,說一些想像,說一些感覺。

其實,此書躺在書櫃中好幾年了,連電影都在2007年上畫,沒看,但等了等,我還是在2013年的聖誕及新年假期中看完這本小書。Jean-Dominique Bauby文筆美麗,幽默,就算看的是中譯本,都看出他嬉戲的筆觸,以及富想像力的妙論,然而,看此書時,你不能忘懷的,是他如何躺在床上創作這本散文筆,究竟,一位全身癱瘓的人如何以眼皮發揮他的創作呢?

他在文中講得細緻,說到每一個字詞經過眼皮逐個字母的詮譯,有時幽默感在傳達的過程中會消失得無影無踪,或者,就連我也都試過,是思想比打字及筆錄都要快,下筆得出來的文字都變得乏味,腦海中的妙語都不及記錄下來的苦況。

如此,《潛水鐘與蝴蝶》是創作人努力不懈的奇異作品,輕描淡寫的說著中風後的生活,背後其實就是叫人勇敢面對不敢想像的每一天,就算遇上最頑固的病魔,快樂依然,創作依然,當然文字背後還是有很多眼淚,但創作出使人樂觀堅強的作品,總比叫讀者沉鬱下去好。

伸延:
.《生命之不可思議
.《每天工作8小時
.《雜誌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