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第歐根尼變奏曲:陳浩基的小說習作

小說家是怎樣誕生的?

陳浩基是不是一個答案?由IT人轉身成為推理小說家,挑選香港地道的題材,才創作出令海外市場都佩服的小說作品。他的出現,意味在這個枯燥的工廠城市中仍有一絲生機,只要努力,只要繼續,香港精神還可以絕處而生。

《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的小說有長有短,有短至練習式的借題發揮,有長至層層叠叠的密室推理,林林種種都看成是一位小說家的成長練習,就算明知沒有《13.67》的魅力四射,但也發現作者的腦筋清晰明亮,充份掌握到推理小說的精髓,把微小事件合奏成虛構文字的張力,讀者又是一看不可收拾的被牽動心靈。

如題的「第歐根尼變奏曲」一樣,陳浩基作品偶爾帶着濃厚翻譯小說的味道,有時是描寫未來,有時是描寫想像,這種突如奇來的異鄉感會引得讀者會心微笑,當中的幽默感既含蓄又討好。

今次的短篇小說集由獨立出版社製作,包裝精美得令人不敢妄動,看得出獨立出版社重視讀者的觸感與視覺,匹配出如此精雕細琢的精美作品。未知,香港又會有幾多知名作家,會效法陳浩基一樣,會與這種本地土生土長的獨立出版社投下信任一票呢?

13.67

2019年3月7日

盧麒之死:黃碧雲的香港66

引號代表着某一些的歷史文獻,作者黃碧雲沒說明來源,直接引各式史料構成她的虛構故事,盧麒的死因的真相雖然沒被揭開,卻呈現出那個人聲沸騰的1966、1967,偶爾,在左穿右插的身影之間,更乍現作者對當下現世的對照。

吊死的盧麒,怎能不令人想起李旺陽呢?青年反加價的運動,怎會不令人回想1994年的雨傘運動呢?還有那年的八九?作者與讀者憑藉各式史料,去探索緊貼着香港人的成長回憶,證明歷史不斷在重演,社會也沒有進步不了多少。

引號中的香港故事,是隱含着很多青年人的盼望,也隱藏着很希望的落空。在歷史本中寫得明明白白的「原因不明」又可代表甚麼呢?《盧麒之死》不是小說,不是歷史,而是作者帶領讀者去沉思真相的意義,說明主宰我們日常生活的國家機器是多麼的橫蠻無理,我們以為歷史而成過去,卻原來歷史黑影牢牢地跟著我們的身後。

書中所述的人物名字大都是陌生的,只聽過蘇守忠、葉錫恩等,而那些沒被世人記下的人,出現過的,已逝去的,就算曾經發光發亮,大概也被淹沒在史料之間。雖然,我仍然想查問盧麒的死因,但在這片非虛構小說誕生之後也沒有任何結果,或者,我應該問,2019年的這時這刻,歷史又會記下甚麼呢?

龍頭鳳尾
13.67
大英帝國的終章

2019年3月4日

林懷民舞作精選:舞出天地

雲門舞集始於 1973 年,和我這老頭的出生年份差不多,雖然我在中學期已聽聞雲門的威水史,但竟然轉眼又過幾十年,我才在文化大劇院中一睹雲門舞集的精采演出。

雲門的舞者展現了年青人的力量。
對舞劇認識有限,就算在學於演藝期間也只偶爾看一、兩齣學生匯演,直至火紅的民運年代,我才首次入場看舞劇,一睹了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地獄變》,那一刻的文化震撼,我才驚覺自己喜愛的戲劇原來可與舞蹈昇華合體,匯聚成一種既具劇力又異常感性的現場演出。

今次看林懷民的選集雖然沒有澎湃心情,但依舊感受到創作人的創作靈魂,創作人對土地、對自然、對人心的描述充滿力量,尤其雲門的舞者都是年青力壯,表達的是坦誠坦率的原始欲念,看得出林懷民對中華文化的愛意極濃,多場舞蹈均與五千年文化融為一體,有耐力,有底蘊。就算選集欠缺了完整故事,也絕對看得我滿心舒暢。

舞台上的燈光與佈景雖與原劇略有不同,但一場接一場令人目眩的燈光佈置,讓觀眾感受到即時的視覺盛宴外,也能推敲出原劇中的舞台變化,書法、山河、草稻、風浪等景致一一呈現,紀錄着雲門舞集多年來創作中的無邊無際。更意料不到的,是下半場的序幕以一系列的流行曲帶起,令觀眾回味到台灣流行曲興盛的年代,我一直嚮往多媒體結合古今的雜家創作,竟然在雲門的舞步下浮現出來。雲門雖然專注於現代舞,但我同時佩服圍繞舞者的投影、燈光、美術、甚至音樂,這一刻,我真是被感動了,再無須為創作下一個定義的框架。

台灣的創作往往連繫土地,把台灣人的純樸特質表露無遺;而香港,明明就是出生於中西匯集的花花之地

,但真正體驗出與年青人與都市結合的創作委實不多,或者說,被搬上大台的,似乎都是一些意料之內的

大團作品,政府搞出一個戲曲中心,又會培養到幾多年青具魄力的創意作品呢!

忘靈之境
聊齋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