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外國的月亮


村上春樹寫外國生活,背後說的其實也是身份、階級,也包含著他的國族觀。他是創作人,他不愛規則,也不愛刻板的倒模生活,他情願遊走到外國大學講學居住,遊歷歐美,彷彿就是這種氛圍,培育出村上春樹筆下一種獨有的陌生感。尤其在描寫日常生活,在村上的小說中,年輕主角總擁有不一樣的眼光,看街、街人、看景,都看出了當中與自身感官相連的種種脈絡,把原本被定型定看似日常的生活看出不一樣的味道。

我明白,寫作人應培養出一種與別不同的個性,也明白活在輸送帶上的生活難有出路。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實在太愛活在安全區,工作、生活、遊戲、愛情、理財,連旅遊地點都選得安全,保守得有點頑固。

如果,未來有一天,我離開我出生的香港,我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我呢?

伸延: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1Q84 
台妹時光

2014年7月30日

修羅場.我本善良

自小就看葉積奇,一直期望有更多本土創作人把辦公室政治呈現得血肉淋漓,述說出城市人說不出的一種壓抑與扭曲。打工仔日日朝九晚八,只要簡單set個腳架,記錄辦公場內的生態變化,吸引力理應比得上24小時不停播放的Discovery Channel。只是,黃金劇場只會偶有佳作,舞台上又往往過於理想主義,我在想,師奶口味之外是否可以有另一角度呢?

《修羅場》把場景設在學校,不寫學生寫老師,把孩童式的理想與成人化的現實擠在一起,挽起了觀眾的思潮起伏,但是,編導黃智龍延續他一貫的簡單直接,把個人的壓抑與感受訴諸於口,對白太白,往往浮現出舞台劇經常被人嘲弄的老問題。

看《半澤直樹》的時候你會深感制度的束縛,到最後有點希望,再最後繼續落空,心情起伏都被劇情牽住走,但這夜在葵青劇場,我興奮地看到故事微妙的舖排,到最後也只能跌入迷津。兩名教師由分歧到結盟,到最後離奇地各走各路,所帶出的不是希望、不是哀愁,反而是扭曲出一種無可適從的現實狀態。理想,講講就算,現實,還是見步行步?

這就與故事中偶爾出現借喻現世香港的筆觸相反違背,人物似乎繼續清高,但故事卻無矢而終,這又是不是創作上的一種妥協精神?

伸延:

2014年7月22日

半唐番城市筆記

陳冠中在《號外》時期的散文,當中包涵很多偏見與武斷,作者在展示自己見識淵博,也同時在曬文化,砌詞造句,然而,偏偏就是這種惹事生非的「號外文體」,幾十年都助讀者開懷解悶,體驗著香港本土的特殊混種,說出了都市人刻板生活下的挑剔文化。

一讀,你自會明白文化人就算如何博覽群書,記憶力強,但重點還是個人態度,性格決定命運,手上的一支筆,滲出來的除了是墨水,還帶住寫作人的風骨。近來,我竟然又在重看很多舊書、舊文,鄧小宇、陳韻文、邁克、林奕華、邵國華、李志超等等,二、三十年後再閱讀原來一直趣味盎然,當然,陳冠中是當中重要的一員,尤其每每思索香港命運的時候,尤其面對此際淪陷下滑的本土文明,陳冠中的文筆與筆下的名利世界,都是一種在中環名牌以外的另類觀察,有風格,有個性,有見地。

《半唐番城市筆記》是《號外》文,英文又多,甚至連當年出刊的筆名也多多花款,這並非是一本正正經經的香港文化傳書,而是作者單單打打,對各路英雄評頭品足的是非之地。

當日未有互聯網,好在,還有《號外》,還有陳冠中。

伸延:
從一場講座說起
事後.本土文化誌
盛世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