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

娛樂遊戲

報刊娛聞版掀起了一股「踢爆穿崩」風,直指播映中黃金劇場的謬誤或不當處理,例如背景、道具與時代不夾,又或劇中角色人物在非設定的情況下前言不對後語等。

這其實是一場很好玩的遊戲,現在,娛聞老編無野好玩,加上日日埋頭苦讀網上劇迷的網誌,決定在版面上來一場不公平審判,集網友、Fans觀察力,匯聚記者、編輯的揶揄寫作力,來一招萬佛朝宗,寫成審判書,這樣,雖然加重了劇集製作人的壓力,但又總比只重於定格重播,單看誰走光估誰假胸來得正氣一些。

只是煩了製片、副導、場記等等,一有輿論,自然很快成為無辜箭靶,就連一眾原本受人忽視的工作人員,都因為這種報導而大受壓力,例如,有朋友仔做後勤字幕組,都會因錯一粒字而接到高層警戒,當然,前題是,報紙寫了出來啊!

以前各式媒體的界線相當分明,到今日,各式媒體就相互影響,有好有壞,一眼見哂。在香港,很難再奢望有報紙雜誌會以兩、三千字的長文來作視評、影評,如今,是諷刺好,是砌生豬肉都好,兩三百字定生死。

或者,終有一天,就連反鏡、錯位、曝光、色溫等都一一踢爆,再加入後現代、前現代、左結構、右批判等各家分析,讓《電影雙周刊》在大眾報紙上翻生出版吧。

2007年6月4日

香港失業特色

香港企業巨頭還在大嚷「輸入外勞」的時候,澳門政府那邊廂就來了一次完美示範,原來,輸入外勞真的能充撐場面,構造明媚的繁華盛世,搞旺GDP,但是,本土居民的怒氣怨氣呢,卻被社會、傳媒隱藏了,淡淡的,無人論及的,卻又似是一觸即發的。

這一次,事過境遷,我才敢去想,香港人原來已被澳門人稱為「外勞」了。對我來說,這一句抗爭口號,其實較那槍聲震撼得多,切到埋身。當然,我們作為外勞,又被資本主義的奶水養大,又必會想出一大藉口難題,或說是時勢所迫,被迫出走,或說老闆話事,關我乜事。但是,這種無以復加的全球化齒輪,步步進迫著你我步履之間,下一步,你又應該去邊到呢?「人地」又應該去邊呢?

全球化是一蟹壓一蟹,有錢恰窮人,工作權利被奪去,還要被有心人稱之為不長進、不與時代同步。我其實唔了解香港政府的所謂解決扶貧小組有甚麼實際工作,講來講去,他們都似我的中文老師,教我認識陌生詞彙,一時說「知識型經濟」是乜,一時又話「赤窮」的生活如何。

我只是,近日幾位老友聚頭,三、四十歲香港人辦,證書、文憑、學位一大堆,偏偏就是,半桌人都活在失業狀態中,或者,更正點說,是政府認為他們都是「自僱人士」,不願意工作的香港人。

假如麥當勞或佐丹勞願意請有學位的三、四十歲壯年漢,唔該,麻煩,通知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