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我們與惡的距離:離我這麼近的台劇

到東京一遊,在吃喝玩樂的同時,也有幸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現代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怪異,明明上網一點即播的台劇,偏要在飛往東京的上空才肯按下播放鍵。這套台劇聲勢浩大,好評如潮,教我這個久沒看過台劇的觀眾越看越入神,言之以情、言之有道,執筆之際也剛巧知悉此劇獲得14項金鐘獎提名,說得上是去年不能錯過的亞洲區連續劇吧。

究竟一宗新聞報導中,誰是受害者?誰是得益者呢?
十集的社會實況劇拍攝手法平實,由一宗無差別殺人事件帶出城市人心靈上的種種缺失,在面對爆炸資訊下更顯得無處容身,心靈時常無法自己,尤其在失去至親至愛之後,憤怒、自責與悲傷交集一身,編劇既寫事又寫人,每個角色都寫出深度,令各演員演起來也格外入神,幕前幕後團隊都極具水準。

雖然劇本也充滿了無可解釋的巧合,人物線路過份緊扣,但重重的危機與事件都只是藥引,故事重點是看透現代人的心頭鬱結,外在、內在的自我日日抗爭,就算肉體只是工作、玩樂、工作,也難以抹去心底發出來的自我質問。此劇既是解開社所謂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心結,也同時在質問社會各階層的身份疑惑。

一直覺得大眾傳媒無法呈現資訊爆炸年代的脆弱人心,直到此劇,我終於感受到創作人成功的把網上事件化成故事了,不再片面地去斥責網上欺凌、網上公審,而是讓每一位參與者看清過量資訊帶來的災害。如今,目下的香港已是一浪又一浪的輿論戰爭,這場戰爭是否真會終結呢?又會有幾多幾多人繼續受到傷害呢?

我不敢想,我只能各自努力,期望爭取未來的好日子。

伸延:
教束:時代預言書
紙牌屋:劇集本應如此
大政府、大媒體、大電視

2019年9月9日

教束:時代預言書


新一代創作人陳志發、黃智揚確實未曾失手,走入小熒幕製作的《教束》一樣可以看得年輕人熱血沸騰;更甚是幾個月之後,原本你以為荒誕無理的嬉笑劇情會在現實中上演,大有為全港中學生爆發出小宇宙的汗馬功勞。


創作人準備充足,一方面寫出了學生會選舉的趣妙,也呈現住現實社會上的不公平競爭。

而且,我沉迷的不只於年青人闖禍、發奮、再邁步向前的通俗情節,更重要是創作人優雅地呈現出社會上「廢老」的險惡嘴臉,陳秀雯、廖啟智兩角的重要性不是壓場而是劇本成敗的關鍵,牽制着一眾年青主角們的一舉一動,當然,這兩位資深演員也不負眾望,演技在首周的劇情而發揮得淋漓盡致,既與新年代的角色有點格格不入,就當成是戲裡戲外的契合配搭。

《教束》的選角與制作確實打破無線劇的創作界線,新面孔、網上紅人加新舊演員的組合表現出創作人的苦心,如何盡用學校場景?在有限的場景內爆發各場高潮戲實非易事,禮堂、課室、走廊、學生會房、操場、停車場都巧妙地成為創作的空間。相比起以往看過的電視劇,就算數埋香港電台制作的,也罕見如此把學校戲寫得如此實在,角色投入,鏡頭運動得美麗自然。

如果真要找缺點,我要批評是大奸角梁文海校長的一夫當關,以及囂張臭吋的鄧學謙,兩個角色太早定性為「奸角」,把一切壞事都揹上身,發展下去就難免理所當然,難有轉機,也沒有呈現出才獨裁之下各自擦鞋、各自討好的裙底關係。

戲劇有時也是現實,尤其創作人敏感度高,作品出來或多或少到反映時代一刻,《點五步》、《教束》就算不是先鋒,也大有與新一代香港青年同步同行的靈魂。

2019年8月31日

5月35日.當我們還可以......

當我們還可以說六四⋯⋯
當我們還可以感悲傷⋯⋯

編劇莊岩沒有側寫、沒有隱悔,坦坦白白說出六四為這個家庭帶來的傷痛。故事沒太多高潮起伏,時淡時烈的情節與觀眾感情互動,這30年沒有說出口的,這30年沒法忘記的,就讓這位快將離世的母親一口氣說出來。
六四舞台在這個香港動盪的夏天帶來了《5月35日》,故事是講關於六四死難者母親的悲傷,由30年前起,一直沒有安樂過,足足過了30載的孤苦生活。
就只是一場拜祭、三支爉燭,這卑微的心願為甚麼一直不能實踐?國家機器在情節以外轟轟開動,誓要把這位母親壓至粉碎。其實,30年逝了,當中又有沒有一絲改變呢?
場境不同,時辰有別,劇場之外就有無數國家機器,驅,幾條馬路都被人群封鎖著,目的也不過是政府真誠的幾句回應。這一夜,走出劇場後沒有公共汽車,路被封鎖,像凄冷荒謬劇的佈景,偏偏走過眼前的人都是血血肉肉,幾聲鼓勵,幾點掌聲,往後又不知是甚麼光景了。

2019年4月22日

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由 Geoff Sobelle創作的《家》(Home) 是今年香港藝術節的舞台劇作,我入場前沒做足功課,只知道以家為題,舞台由演員慢慢搭建出來,或多或少會令我這種窩居在香港住宅的觀眾有所認同,最後,我的推測雖然沒錯,但西方藝術家畢竟對家的要求有限,建出來的複式居室,很難才會鑽得進中國人對家的心底深處。

舞台上的設計、燈光巧奪心思,只是作品未觸及觀眾心靈。 
Geoff Sobelle優勢是形勢動作,演員都無需台詞對白,逐漸就把舞台由零搭建成這個兩層高的複式居室。第一個演員由觀眾席步上台,意味到這劇著重與觀眾的互動效果,不過,我一直怕互動作品,因為人人的期望表現各有不同,眼見創作人終於認真地將家庭構建出對生、老、病、死的疑問之時,卻無端因為與眾同樂,忽變成與觀眾互動參與的大派對。

就似我這一晚參與的觀眾坦白,在台上被迫發言分享,說自己的家就只有丁尺之大,怎能無間斷地說過十分八分鐘變成劇場的背景音效呢!這雖然惹來我等聽得明白的觀眾笑聲,卻顯然笑中有淚、笑中有着無邊無際的感嘆!

舞台上的設計無與倫比,演員的出入位置五花八門,衣櫃、浴簾、雪櫃等左穿右插,創作人寫出了物離上的家所帶來的歡笑與憂愁,但想深一層,中國人對家的象徵有何止於此,家也與家族、血脈相關,不論我只得三四百尺抖室,又甚至是無家可歸的飄流一族,家仍然在我的心中,家仍然代表着我的一個落腳點。

所以,我覺得 Geoff Sobelle 太早把家寫完,一廂情願就把觀眾帶進舞台上的家,與眾同樂,那就似乎捨棄了道出家的更深層意義了。

伸延: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
聊齋
林懷民舞作精選

2019年3月8日

第歐根尼變奏曲:陳浩基的小說習作

小說家是怎樣誕生的?

陳浩基是不是一個答案?由IT人轉身成為推理小說家,挑選香港地道的題材,才創作出令海外市場都佩服的小說作品。他的出現,意味在這個枯燥的工廠城市中仍有一絲生機,只要努力,只要繼續,香港精神還可以絕處而生。

《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的小說有長有短,有短至練習式的借題發揮,有長至層層叠叠的密室推理,林林種種都看成是一位小說家的成長練習,就算明知沒有《13.67》的魅力四射,但也發現作者的腦筋清晰明亮,充份掌握到推理小說的精髓,把微小事件合奏成虛構文字的張力,讀者又是一看不可收拾的被牽動心靈。

如題的「第歐根尼變奏曲」一樣,陳浩基作品偶爾帶着濃厚翻譯小說的味道,有時是描寫未來,有時是描寫想像,這種突如奇來的異鄉感會引得讀者會心微笑,當中的幽默感既含蓄又討好。

今次的短篇小說集由獨立出版社製作,包裝精美得令人不敢妄動,看得出獨立出版社重視讀者的觸感與視覺,匹配出如此精雕細琢的精美作品。未知,香港又會有幾多知名作家,會效法陳浩基一樣,會與這種本地土生土長的獨立出版社投下信任一票呢?

13.67

2019年3月7日

盧麒之死:黃碧雲的香港66

引號代表着某一些的歷史文獻,作者黃碧雲沒說明來源,直接引各式史料構成她的虛構故事,盧麒的死因的真相雖然沒被揭開,卻呈現出那個人聲沸騰的1966、1967,偶爾,在左穿右插的身影之間,更乍現作者對當下現世的對照。

吊死的盧麒,怎能不令人想起李旺陽呢?青年反加價的運動,怎會不令人回想1994年的雨傘運動呢?還有那年的八九?作者與讀者憑藉各式史料,去探索緊貼着香港人的成長回憶,證明歷史不斷在重演,社會也沒有進步不了多少。

引號中的香港故事,是隱含着很多青年人的盼望,也隱藏着很希望的落空。在歷史本中寫得明明白白的「原因不明」又可代表甚麼呢?《盧麒之死》不是小說,不是歷史,而是作者帶領讀者去沉思真相的意義,說明主宰我們日常生活的國家機器是多麼的橫蠻無理,我們以為歷史而成過去,卻原來歷史黑影牢牢地跟著我們的身後。

書中所述的人物名字大都是陌生的,只聽過蘇守忠、葉錫恩等,而那些沒被世人記下的人,出現過的,已逝去的,就算曾經發光發亮,大概也被淹沒在史料之間。雖然,我仍然想查問盧麒的死因,但在這片非虛構小說誕生之後也沒有任何結果,或者,我應該問,2019年的這時這刻,歷史又會記下甚麼呢?

龍頭鳳尾
13.67
大英帝國的終章

2019年3月4日

林懷民舞作精選:舞出天地

雲門舞集始於 1973 年,和我這老頭的出生年份差不多,雖然我在中學期已聽聞雲門的威水史,但竟然轉眼又過幾十年,我才在文化大劇院中一睹雲門舞集的精采演出。

雲門的舞者展現了年青人的力量。
對舞劇認識有限,就算在學於演藝期間也只偶爾看一、兩齣學生匯演,直至火紅的民運年代,我才首次入場看舞劇,一睹了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地獄變》,那一刻的文化震撼,我才驚覺自己喜愛的戲劇原來可與舞蹈昇華合體,匯聚成一種既具劇力又異常感性的現場演出。

今次看林懷民的選集雖然沒有澎湃心情,但依舊感受到創作人的創作靈魂,創作人對土地、對自然、對人心的描述充滿力量,尤其雲門的舞者都是年青力壯,表達的是坦誠坦率的原始欲念,看得出林懷民對中華文化的愛意極濃,多場舞蹈均與五千年文化融為一體,有耐力,有底蘊。就算選集欠缺了完整故事,也絕對看得我滿心舒暢。

舞台上的燈光與佈景雖與原劇略有不同,但一場接一場令人目眩的燈光佈置,讓觀眾感受到即時的視覺盛宴外,也能推敲出原劇中的舞台變化,書法、山河、草稻、風浪等景致一一呈現,紀錄着雲門舞集多年來創作中的無邊無際。更意料不到的,是下半場的序幕以一系列的流行曲帶起,令觀眾回味到台灣流行曲興盛的年代,我一直嚮往多媒體結合古今的雜家創作,竟然在雲門的舞步下浮現出來。雲門雖然專注於現代舞,但我同時佩服圍繞舞者的投影、燈光、美術、甚至音樂,這一刻,我真是被感動了,再無須為創作下一個定義的框架。

台灣的創作往往連繫土地,把台灣人的純樸特質表露無遺;而香港,明明就是出生於中西匯集的花花之地

,但真正體驗出與年青人與都市結合的創作委實不多,或者說,被搬上大台的,似乎都是一些意料之內的

大團作品,政府搞出一個戲曲中心,又會培養到幾多年青具魄力的創意作品呢!

忘靈之境
聊齋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2019年1月20日

短暫的婚姻:中產的幸福生活

莊梅岩的作品字字珠璣,寫出了幸福的裂縫,既是天意弄人,有時又是人為的錯失。電視版的無力感很強烈,審視日常,細緻地呈現出中產生活的無力感;而劇場版就更貼近生活,點點滴滴,有種肥皂劇式的場景設計,以 Mi 的遭遇作為主體,凝視老公、凝視生活、凝視幸福。

窗明几凈的空間,卻似乎去掉了對舊物思念的情懷。
我不是師奶,也不屬中產,當然也不是住何文田舊式豪宅,不過,從劇場上卻感受到中年男人的宿命,妻子的離開固然神傷,但面對留下來的幼子,那又怎麼辦呢?說好的事業有成到頭來是無力自處、無力去照顧身邊最至愛的家人;潘燦良做得一貫的穩妥,但未及電視版的陳奕迅來得驚喜。

舞台上,雖然仍然是一樣空蕩的家居和遼闊的天台,但劇本中的那種對街道、對舊物的思念感覺也不太濃烈,換來的,是搶鏡的 Ceci 一角(楊詩敏飾),她既似事不關己的旁觀者,但又像曾經滄海的過來人,單身母親的壓力她知得清楚,被第三者介入的婚姻她也經歷過,就是這一個角色,足證莊梅岩有心為劇場觀眾帶來另一道風景,把現代都市人的婚姻寫得棱角分明,兩個苦心經營幸福的女人,偏偏遇上無法估計的結果。

論離婚,我不得忘記剛看過的《香港式離婚》,與之相比,《香港式離婚》明顯寫得較到肉、較突出,而且,我總覺得《短暫的婚姻》舞台劇的選角組合有點奇怪,有種風馬牛不相及之感,雖然是新款新鮮,但到頭來又未見擦出火花。

我記起達明一派的《甜美生活》,偶爾也會問問自己甚麼是幸福?是殘酷的公司繼續為我加薪加福利,還有孩子入讀一級的名校呢!當曾經夢寐而求的幸福來到我的身邊時,而我,又快樂嗎?

.《短暫的婚姻:電視版
.《香港式離婚
.《謊言
.《改造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