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愛麗絲夢遊仙境:與女兒的第一次約會

第一次與寶貝女拍拖看話劇,就揀了這套《愛麗絲夢遊仙境》,但其實,我對原作故事的印象甚為模糊,就連影壇偶像 Tim Burton 執導的作品都錯過了,何況是聞所未聞的 Tout A Trac 加拿大超想像劇團。


幸好,這個下午 Alice 也不負我望,帶來了一個歡樂、熱鬧的下午。在短短一個小時的Show,劇情起伏雖然不大,角色人物也不多,甚至驚險動作也只是寥寥,但一樣惹得台下小朋友歡天喜地,全情投入。

也許,兒童的世界單純簡單,不介懷舞台上的佈景道具略為簡陋,也不介意這位 Alice 這位靈魂角色心廣體胖,只要台上角色運用那誇張的聲調,做出一些鬼馬動作,就立刻吸引到小眼睛的注目了。

簡短的故事大概不是每位家長都會看得開心,利用語帶相關的押韻詞變奏出的笑話連我都不太明白,或者,這些都是我這個舞台精太小心眼,反觀兒童世界,歡樂總是傳染的,根本無需逐字逐句地精雕細琢,享受在模糊中慢慢學習,對小朋友來說就更是吸引。

就這樣的消費一小時,比起在冒險樂園玩遊戲好不了多少,消費金額也差不多,加上精讀節目預告、預訂門票,當天交通時間加一頓下午茶,現代父母的職任,似乎都是在消費過程中擔當起來。

伸延:
台灣扎記
相約星期二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2016年10月18日

何韻詩演唱會.我們應當喜樂

揉合了現代舞、雜技、街頭演出、音樂劇、演唱會等多種元素,何韻詩演唱會確帶來喚然一新的享受,而且,由於場內忠實歌迷眾多,一陣陣自強自立的宣言充斥紅館每個角落,人人口中詠唱,暗自和應,各人對香港社會都有一種期盼及回憶。

有別於明哥放上大銀幕的社會關懷,何韻詩演唱會就把議題靜靜地融入舞台故事之中。單看台上的佈景道已充滿象徵意味,在一個文明失落的廢墟,枯木如何重現生機?斷橋何時能重建?

今次演唱會的創意總監是畢明,廣告創作人、媒體人、影評人、廣告片導演,多個創意身份自會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意念先行,但又沒如林奕華、胡恩威那種義無反顧的形式顛倒,演唱會沒有走離既定模式,在街舞與街頭演奏家之外,重點還是用何韻詩的歌曲來貫穿一切。

不過,紅館就是紅館,有四面台的獨特性,今次製作上選用四面台設計,卻難為了位置不佳的「前座」觀眾,因為這夜的舞台設計明顯是單向的,坐在側的前列觀眾竟然可以看到表演者準備出場的位置,坐另一邊嗎?就有大樂隊守在面前,而且,有部分的群舞演出,只單向的面向單面觀眾,令其餘三面的觀眾無法看得清楚,而且,這些觀眾部分坐在前列,除了表示他們付出較高昂的票價,還表示他們抬起頭是看不到現場的電視屏幕的。

當然,這小瑕疵沒礙大事,整體氣氛依然動人,舞台上的燈光效果尤其可觀,避免了太多直接的spotlight,反而用了背光、側光,突顯了歌者在主流樂壇中的邊緣位置,而這邊緣今夜又似不太邊緣,更成為了這四夜紅館中的真正主角。或者,如果我一早就愛聽何韻詩的歌,這夜應更有共鳴,只可惜,對何韻詩的歌曲,我略嫌調子太沉,花款不多,所以一直都沒太關注。

在這個劇變的年代,我只期盼一切越變越好,而看了這夜的演出,相信何韻詩團隊面對險峻的挑戰下,將繼續為香港帶來與別不同的新感覺。

伸延:
謝安琪演唱會
黃耀明演唱會
盧凱彤演唱會

2016年9月10日

階級世代.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我生於一個富裕家庭,假如我入讀了貴族名校,假如我工作於跨國企業,假如東,假如西,我又是否有所不同呢?

說真的,本來我已放棄閱讀這種學術著作,不過《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確實有其吸引力,解釋了很多這個年代無以名之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滲入城市每一角落,偏偏就是被人視而不見,甚至被一些權貴們視之為荒謬理論。

我雖沒有興趣理會富裕能否繼續三代,但對如何避免墮入赤貧階級則感到興趣,或者,這就是傳統一家之主的一種心理負擔,不健康的,甚至是害得我頭昏腦脹的。相比起看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及新近的《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階級世代》明顯研究得仔細及人性化得多,並不是一己之言或是以數據嚇人。相反,書中的故事都是有血有肉的,既切身又令人茫然的真人真事。

作者的分析雖然不算獨到,但找來的故事確實呈現中這個「階級世代」的局限性,有錢人與窮人壁壘分明,彷彿一出世就注定了一生,活在這條貧窮線以下的家庭,要用比其他人多幾倍的努力去往上流動。而且,我覺得更無奈的,是一定要參與這個磨人生活的殘酷機制。

可以不理嗎?我們可以一如富二代般去尋找快樂、追覓理想嗎?所以,就算甚麼起跑線之說甚為荒誕,但這荒誕機制已成為一眾群眾的目光,沒有人去撥亂反正,沒有人去助貧救急,還是讓這個不公平的人生比賽延續下去。

.《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
.《數分.新分享年代
.《震撼主義

2016年9月8日

吃羅宋餐的日子.懷舊是一種老人病

鄧小宇的文章,永遠停留在屬於他的那一個年代、那一種視野,他會懷緬太子咖啡店與半島 High Tea的好日子,永遠記掛自己成長時代的九龍塘,在他眼中,品味、格調比發展、進步緊要得多。

這令很多年輕讀者會抗拒鄧小宇的文字,老派、保守、只在乎過去日子,對當下世界永遠看不過眼,不過,難以解釋的,是人越老,思想就會趨向保守,對昔日光影的懷念也是在所難免。

畢竟,我也四十過外,很難不說是過氣的中年人,看鄧小宇念掛五、六十年代的銀幕群星,一樣會勾起我對八、九十年代的華麗糜爛,香港這個小城市其實一直都波濤起跌,一代接一代,只是這個年代突然遇上九七回歸,上中下層的市民都不得不被迫抬頭向北,反而無瑕看真本土本城的本土成長。

我也曾被英式的西服吸住目光,曾經嚮往在洋服店度身訂造出自己的三件頭,只是如今就算付擔得來,也沒有此種閒情了,街口不是有 H&M 及 Uniqlo 嗎?就永遠把美好的想像留在記憶深處。所以,眼見鄧小宇一直走來,一直堅守自己的品味與信念,此種情懷還是值得珍惜的。

至於鄧小宇式文字,其實蘊藏着一種體驗,彷彿就是引領讀者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尤其鄧小宇年事已高,在粒粒華麗的文字背後,慘透出一種遲暮的孤寂。此種我手寫我文的境界,得來不易。

伸延:
女人就是女人
半唐番城市筆記
事後

2016年8月21日

建構中的香港.美好的日子

從文字感受到《建構中的香港》作者許驥對這片土地的愛意,很純真與坦白,就算近幾年香港人戾氣難收,但作者一樣懷着友善眼光去看這地這人,仔細觀察,認真閱讀。也許,愛一個人、或愛一個地方,實應如此。

其實只是幾年光景,現在連香港人都不愛香港。尤其是那些所謂土生土長的香港精英,盡顯私心,與虎為謀,既奪走了香港寶貴的資源與價值,同時奪去了香港人的快樂與安寧。總之,一切的美好的日子,彷彿一下子就灰飛煙滅。

事實又是否如此?新移民如許驥不是香港精英,但他不辭勞苦地發掘香港的美好事物,珍惜舊社區、舊街道上的林林種種,與曾經為香港發光發熱的本地文化人及創作人回味香港文化。

這些我們差點忘記的,就由這一位新移民來逐一拾回。究竟,香港人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呢?還是,我們面對着歷史的巨輪,心慌慌得自亂陣腳,糊裡糊塗地走入泥沼之中?

伸延:
半唐番城市筆記事後
重慶大廈
北漂十記

2016年7月12日

最壞的年代 最好的記者.壞的更壞 好的是否更好

報業是否走向黃昏?傳媒還剩下幾多空間呢?我沒讀過新聞傳播學,偏偏這些年都在這個圈子兜兜轉轉,去年再一次走入新聞業,又與一群搏老命前線編採人員合作,感受到他們的火熱拼勁,有時大家會為不同的論點拗得臉紅耳熱,有時大家又會粗鄙低俗的大講不文笑話。然而,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明知香港傳媒生存空間越收越窄,但對新聞業,大家還是不得不懷有一點寄望的。

這本書是2014年的作品,當時,有血淋淋的劉進圖被斬事件,但回頭再看,所謂的壞年代還只是一個開始,兩年之後,大眾關注的除了是警方仍然沒有找到兇徒背後的金主外,在新聞業中,還有更多的抽稿事件、更無理的裁走有料人才、以及用親疏有別的角度去放風、去發佈重要消息等等令人握腕的事件。

原來,最壞的時光之後還有更壞的,在如斯的工業制度下,最好的記者又不是越來越多,未敢入行的畢業生難見希望,想轉行逃出生天的業內人又越來越多。兩位作者多次提到水門事件、紐約時報的前塵往事,目的除了是溫故知新,更重要是激勵現時被受壓迫的香港前線採訪人員,不怕困境,奮力面前狹縫中的生存空間。

所以,這本書應是業內人士的必讀本,看真新聞自由的真相,在美國、香港既有天淵之別,更別提在中國大陸的殘酷異境。事實是,有一些真相,我們說不出口的,就讓有心人用文字記錄下來,寫成歷史,寫成一闕哀傷憂愁的挽歌。

新聞的騷動
新聞.此時此地
香港無聲音

2016年6月4日

下百老匯上.印象紐約

紐約紐約,一直是一個如夢似煙的地方,從電影、電視、小說、以及散文所想像到的,究竟孰真孰假?自八十年代,紐約已是我的夢想天堂,大街小巷滿溢着藝術氣氛,一個可以天天發「美國夢」的好地方。但事實是,到今天我還沒有踏足過這個天堂,甚至,如今就算稍有盤川,奈何一把年紀,實在有點怕去此地,怕一旦透明水泡被劃破,夢境落空,無以為繼,就得返回可怕的無夢世界。

張北海的文字很好看,就算坦誠地寫出紐約的糜爛,字裡行間還是懷有希望,寫出美國自由自主的獨個性。這口大蘋果雖然如今已經不是六、七十年代藝術家盤踞的創作營地,但至少還是年輕人一展理想的鬥獸場,讓全球少年來一展抱負,一親自由的空氣。

或者,如我這個老輩人,還是對自由帶有一點期望,好想崇尚自由的美式精神延續下去,儘管到廿一世紀,全球化問題開始帶來負面效果,創意年代彷如一去不返,反而,資本家的暴利思維成為劃破地域界限的重型武器。

伸延:
2006關鍵字
台灣札記
愛來去 住台灣

2016年5月22日

現在就開始芬蘭式教育.學得幾多!

原本都不太關心教育問題,但畢竟吾家有女,就算再冷漠的父親,都會期望兒女能在良好的教育下成長,所以,在勤諗本港教育系統的規條外,我偶爾也會了解一下西方世界的教育理念,尤其,歐洲的,老早被說成不吃人間煙火,又歡樂,又活潑,何解我城由始至今都一意孤行,硬要孩童吃盡成人世界的競爭苦頭呢!

如今的芬蘭,雖然不能再談甚麼「諾基亞」經驗,但論教育,此地仍然外人看成模範,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考察團逐一前來,中、小、幼兒班都被成為經典似的。不過,教育人士其實非常實際,明知有模範式的天真學習,但回到石屎城市,又會看一套而做另一套,又要應付教育署、校監校長及「有心」的學生家長。

究竟,快樂學習是否只能在歐洲而不能在這個小島上實行呢?如果我們不在幼童期間三文兩語,究竟最終會是最後勝利還是一敗塗地呢?說真話,這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正如這幾年勤諗教育書籍,兩歲如何?三歲怎樣教?四歲做甚麼?怎麼一下子孩子教育成為了一個專門的課題?這不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約定俗成的爸媽技能嗎?

正如,結婚後是否真要執起一本性愛指南才能身心暢快?動物界從來都應該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海龜爬上沙灘誕下小蛋、三文魚逆水到河源繼後香燈、小島學飛海魚覓食等全都有一種天賦智慧,怎麼我們人類反而越想越過火,以為有某一套守則可以訓練天才呢!

芬蘭教育就是講求自然、快樂,沒有課程綱要,無需學校曲線,就是讓小孩快樂成長,讓孩童慢慢地接觸世界,感受萬事萬物的有趣奇妙,從中探索,從中建立一套自己的處世方式。

假如我們以為手機世界只有iPhone才是唯一,那你就只能日追夜趕,想像自己有一天變成別人,畢竟,芬蘭真的沒有生產出iPhone而是諾基亞,如今被視為一個失敗品牌,但你莫以為,全世界都自己就是狂莽的Steve Jobs,我喜歡的,可能是曾經光彩,甚麼現在繼續摸摸探探的諾基亞。

伸延:

2016年5月21日

當年2011.大家又估唔估到今天的2016呢?

心頭煩燥,隨手拾起林行止的《當年2011》這本過時的社論文集,驚嘆林行止對香港、對中國、對國際的瞭若指掌。要知道,2011年之際,雖然政壇怪客梁特首還未上場,但香港亂像已初露端倪,尤其是曾特首全無承擔,以一貫「打工仔」心態從政,竟然在施政報告上大呼「親疏有別」,把鄰國一套政壇價值觀放入香港議會,對香港人來說早已晴天霹靂,難以接受,只是未估到從後還會來一個大魔頭而已。

或者,換個角度來看,
2011年也只是一個平常不過的年份,畢竟香港實行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97後的十多年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人心已開始浮燥難耐,香港人既想兼享內地瘋狂式的經濟利益,又想維持英國留下來的法理及議會,實在要很多有抱負、有承擔的精英份子去捍衛、去堅持。可惜,香港精英又剩下幾多呢?

伸延:
政治還政治
紙牌屋
他的國

2016年5月2日

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還是多少都唔夠呢?

十多二十歲時,根本沒有甚麼人生規劃的概念,那時候有一堆夢想,想當電影導演、藝術家,甚至是自由飄泊的流浪客。然而,夢想終歸遙遠,在日復日的琢磨下,夢想未有達成,人生路上卻出現很多轉折,讓自己必需思考、必需面對。即是,電影導演、藝術家未必成真,何不試試當個小記者、場務員、甚至是銀行出納員,總之,總要賺夠生活開支,都未計買車、養狗的費用。

人生的偶然原來不在乎你有沒有規劃,生活中的選擇題也不時冒出,你就是不能避而不答,你匆匆思考的答案可能會影響你餘下的大半人生。

說回來,還在我少年時,我以為努力就必能成功。不是嗎?電視劇主人翁雖然遇上不少惡形惡相的大壞蛋,含冤,受辱,最後不是都攀上人生頂峰嗎!可恨是,生活就不一樣,尤其當下社會,百般努力都未必能攀上成功階梯,原來「買層樓來孝敬父母」、「駕着遊艇出海垂釣」等畫面通通是幻像。

如果30多歲的真實人生是錢不夠用,又怕老闆裁員減薪,又要頻撲父母的醫療費與兒女的書簿費,哪麼,何時才可過富足的生活呢?

黃金電視劇場就算出自杜琪峰、韋家輝的手,都騙了我們這一代香港人吧?這輩子,原來我們都是為生活惆悵,我們最享樂的階段,原來就是我們沉醉於黃金電視劇場的那一個年華,一齊住公屋、看歡樂今宵,一家爭崩頭地搶食八分一件有蛋王月餅。

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似乎都走上同一條路,沒法回頭,沒法修補。在物價高企、物慾無限的當下,我們最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儲夠錢,敢說自己能養活自己,到80歲都不愁衣食,有病敢去看醫生、住醫院、請看護。

如今還在談甚麼30歲前要賺甚麼一百萬的,都只不過是用懷舊手段去欺騙年青人。所以,《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作者團隊其實很坦白,說的就是現今社會的狀況,35歲已成轉工的最後機會,收入開始下降,支出開始加大,日日活在惶恐不安的狀態之下,偏偏還要醫學倡明,活到80,下半生三餐一宿的生活費,原來就是20來30歲前積存下來。

你說可怕嗎?

這本翻譯自日文的台版圖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用心的圖書編輯為中文版加入附註,包括台灣退休概況、政府稅制,以及台灣退休金及物價對照等等,這些小小的細節,令我突然明白到,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最終賺不夠80歲的生活費,還是會獲得自我滿足感,讓受惠者感到窩心溫暖的觸感。

日本的工具書有種獨有質感,就算是老生常談,往往都散發着一股關懷讀者的氣氛,就如這本書一樣,根本沒有教曉我甚麼實用技巧,就只在讀者的耳邊,叮囑這個資本社會的荒謬,而做人,往往只是無奈接受,見步行步就好。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半澤直樹
快樂學

2016年4月30日

東京.怪笑.荒謬的人生

我看書很隨心,除了求學時必需讀指定課本之外,餘瑕時就會率性地選書,沒有指定題材、類型或風格,看哪一本書,往往是隨心而行,當中帶有幾分緣分。

話雖如此,閱讀時總會遇到一些偶然與巧合,像上一個月,竟然先後看了兩本舊作,都是出自日本的暢銷小說家,一本的作者是恆久偶像村上春樹,作品是《東京奇譚集》,另一本的作者是近來才遇上的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作品是《怪笑小說》。

巧合的又不只是兩位作者國籍相同,還有書的內容,《東京奇譚集》的五個小說作品利用了荒誕、怪異的情理去述說人的各種情感,當中包含了愛情、親情、思憶之情及破落的情感,怪怪的,但又有切膚之痛;《怪笑小說》同樣怪誕,九個故事淡淡地描繪出都市人的荒謬感覺,當中同樣借用了回憶、想像,去寫出都市人有時不欲說出口的心理疑團。

有很多「成功人士」會指出看小說是浪費光陰,甘願把自己沉迷於虛構的想像之間,但對我來說,小說是不可或缺的成長恩物,就算現在,在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還會借閱讀小說來看看想像的世界,再比拼一下小說與現實生活,有時,我會發現現實比小說更瘋狂,生活中面對的人物比小說中的虛擬主角更狂莽,那時候,我希望現實就是小說,讓我一下子把他變成一頭老鼠,把他塞進老鼠籠之中,作為他的禮賓府。

歪笑小說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反貞女大學

2016年4月23日

謝安琪數愛世界.世界還是很大

當歌者說好今晚只想唱一夜的好歌時,我是失望的。畢竟,紅館內萬多位觀眾都應該是死忠派,而我,對謝安琪,支持的除了是好歌、好音樂,更重要是認同創作人背後的信念與理想。與其說支持謝安琪,我其實是為周博賢而來的。

如此,今夜就不似明哥演唱會,沒有任何把社會議題放上大台,也沒有人提及被鄰國封殺的切身感受,一下子,我們都走入「擦邊球」的國度了。

不論政治,就讓我們去看、去聽這個「好歌」演唱會。但以歌論歌、以技術談技術、又或以演唱會的舖排來說,這夜的「數愛世界巡迴演唱會」實在不甚完美,尤其在音響裝置上有完全失控。我聽第一場,老早預了一些技術錯誤,輕輕冷場。但估不到的是,一開聲,鼓聲吵耳,與結他相互吵架般,歌者在台中央也只能頻頻示意,致令連翻錯Beat、無聲都不能怪罪歌手。原本以《頭盔》、《篋神》及《勢不兩立》作為熱身的序幕,最後卻換來是令人掩耳的災難感覺。

我明白,小公司在製作上難有大師級數,但如此連Dress Rehearsal水準也不如就令我莫名其妙。尤其這夜,我坐在台中對出的中央觀眾位置,輕易就發覺兩邊聲效的喇叭音量差距甚大,身旁很多觀眾都輕易聽出問題,只恨演唱會沒有投訴部門,大家又不是音響專家,斷不敢走上身後的 Panel 去指三劃四,只能啞忍。

歌者唱了幾首之後算是進了狀態,但喇叭聲還是吵耳怪怪,如此,我唯有稍稍關閉耳朵,留心我一直鍾情的演唱會視覺效果。不過,這幾年聽過兩位天后演唱會:王菲及林憶蓮的演出都是極盡華麗的視覺盛宴,這夜到這位十年新秀,台後的視覺錄像自然就差了一皮,畢竟,製作費大概差了一截,只是,我覺得若能以簡單、自然的畫面去營造氣氛才是高手。

這裡,我又聯想到謝安琪近年的轉變,由《姿色份子》中開口大呼社會不公,到自己都用艷麗濃妝彩衣去展示女神魅力,這究竟是為了市場而擴大了觀眾群,還是游走不定令忠實歌迷失望連連呢?你會想像陳綺貞、黃韻玲落得如此田地的一天嗎?

不,我不是批評,或者,以這次我不理朋友的白眼,甘願買票入場也是明證自己對謝安琪的音樂的支持,只是,我聽《山林道》及《拾回》中的一份無奈,是鳥倦知還?或是悔不當初呢?

這一夜,視聽都不算滿足,但其實我還是拍爛手掌的。我希望創作人聽得到我的掌聲,我希望歌手唱《雞蛋與羔羊》時看到我滿臉的淚。就算巡迴演唱巡迴不成,但拳頭一放開,你還是可擁有世界。


造樂者
太平山下
V Live
美麗有無罪

2016年4月4日

PRANAVA / 造樂者.一位擁有美麗聲音的好友

當「看」已成習慣。林憶蓮的演唱會,由90年代開始看起,到2000後,再到2011,視覺上與音樂上已屢次突破,到這個時刻,還會為樂迷帶來甚麼東西?

序幕的安排是別具心思的,《枯榮》、《蓋亞》及《無言歌》雖然不是傳統流行曲的舖排,但仍是幕作人力棒之作,同時加入兩首重新編排的舊歌,組成一段格局夠高又能同時滿足歌迷與樂手的演唱會序幕。

而大銀幕上,宇宙無限、新機再生的意象一再展現,顯然已沒太多新鮮感,前排垂簾式與後排的大幕影像相襯之下,雖能組成豐富一些刺激視覺的影像,但可惜,雙層的影像只在乎坐在中央位置的觀眾,對坐在台側的我來說,要看一個視覺寬大兼具震撼力的效果,就不得不看掉轉頭看小屏幕了。

歌曲上,大路的選曲已變得無可避免了,畢竟,有哪一首林憶蓮的歌你不懂唱呢?反而值得欣賞的是歌曲的重新編排,好讓樂隊每一位成員盡情發揮,讓歌手重新演繹,改變「少少過時」的編曲,迎合具時代感的主題與格調,我只嫌,樂隊中少了管樂成員,加上較為低調的 Roel Garcia 與倫永亮,鋒芒馬上被強烈節奏的怨曲風所帶領,少了倫永亮早年揉合流行曲與爵士樂的神彩演繹。

或者,如前所說,看林憶蓮已成為一種習慣,對習慣,我未必需要感覺驚喜,反而喜歡林憶蓮那種近乎朋友一樣的口吻,呼籲大家活得積極,活得開心,要禮物一點,歡笑多一點。

像林憶蓮這樣的朋友越來越少,幸好,還有妳。

憶蓮相信
王菲巡唱
唱片店.戲院.書店.茶餐廳

2016年3月1日

身為職業小說家.每個人心中的作家夢

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作家夢?


也未必,一定有人討厭文字,身邊就有朋友對閱讀有種與生俱來的厭惡感,見到任何人讀書,都會冠以「扮文化」,說成所有離開校園,但仍手執書本的都是傻仔。然而,如果可以無拘無束地投入自己喜愛的興趣,並把興趣變成工作,大概也是大部分朝九晚五上班族都嚮往的。

早幾年投入圖書出版工作,令我對報紙、雜誌以外的圖書市場了解更多。香港出版市場與日本不同,大部分香港作者也與村上春樹的寫作模式南轅北轍,遑論銷售成績。村上春樹所描述的,差不多是每一個文字人都想投入的美好世界,想寫就寫、沒編輯的掣肘及交稿死期,閒時可到國外遊學或授課,定時聽聽出色的古典及爵士音樂,還有心機力氣每天跑幾公里的路作為身心鍛練。這些日常活動及生活模式聽起來中產,寫意自在。但究竟,我們又可否做得到呢?

我是三十年來跟隨村上春樹的粉絲族,聽他說音樂、談創作、論跑步,差不多讀過他創作的每一本小說,到如今,雖然已沒有二、三十年前投入熱愛,但對這位氣質特殊的創作人仍有一種不能抹掉的鍾愛。如此書中,他寫到創作,寫到自己概有的、具規條式的創作模式,就打破很多小說家的想像。

對,小說家也是人,小說家不是一個只供想像的職業,如果香港真的有職業小說家,大概當中也有高、矮、肥、瘦,也包含擁有健康、不良、營營役役、自由灑脫等不同生活模式的人。村上春樹的品味當然不是一個標準,他只是助我們去理解這位暢銷小說家的生活點滴,以及一些對創作的想法。

《身為職業小說家》的文章其實風格不一,頭幾章輕鬆自在,尾幾段就有點嘍唆煩躁,但對這位跟隨這位作家30多年的書迷,這不僅是一本消閒圖書,而是作者對讀者的一點關懷指導,也是讀者繼續信任這位作家的最好憑證。

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2016年2月6日

佐治地球轉.這一個老歌夜

近年多看了演唱會,才懂得對流行歌星的演唱會有所期望,即是進場的原因,其實都不是為了聽一大堆耳熟能詳的歌,而是從演唱會中摸索創作人的理念、動機與盼望,在「賺歌迷錢」與「與歌迷一聚」之餘,這個原因似乎更值得捧場。

達明一派、黃耀明、王菲、林憶蓮當然交出水準,但說林子祥,我遲遲不看的就是這個原因,因為林子祥的歌縱是動聽,但他少談創作、少論社會,那種不埋堆的性格,在年月消磨後漸變成孤獨老人,到他要開演唱會,一般期望都只是他會再次聲嘶力竭,喊破喉嚨式的盡地一舖。

好在,我的兒時偶像不負所託,今次演唱會竟然盡力配合40周年回顧的主題,演唱會中唱盡50、60、70年代的英文老歌,故事由英國到美國,香港的黃金時代反而是眾所皆知,只作點綴。他唱出的,其實是他的品味、他的成長、他的情懷。

Nat King Cole、Dusty Springfield、Eric Clapton、Ray Charles、Paul Anka、ABBA、Peter Paul and Mary, Eagles、Beatles、Rolling stones、Elvis Presley等經典聲音都難在媒體中重溫了,難得林子祥在這一夜盡情回顧。雖然,一首英文夾一首中文歌的演唱模式是奇怪得很,但此等混雜中西,不就是最惹人回味的香港精神嘛!

林子祥一出場,其實已是一身英國味,紳士,不多言,口中沒有太多港式的爛笑話,至今還是保留住殖民時代的一點貴族氣息,就算今次演唱會沒有太多粵語歌,但他依然是香港流行樂壇的一個典範。

劣評還是離給品味惡劣的創作人吧。

兩個爸爸
Time After Time
電光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