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尋路中國.接觸真實的中國

很久沒看過令我如此着迷的書,還要是一本紀實文學的作品。作者何偉是金髮洋人,卻定居中國多國省市作觀察採訪,由長城、鄉鎮到新開發區,以客席身份深入了中國城鎮中生活,觀察到的是一個真實而又被主流傳媒忽視的中國風貌。

巧合的是,同在2000年後的好幾年間,我也因工作到訪過北京、浙江省的一些開發區,目睹了一些難以形容的城市發展,接觸過一些無法理喻的官職人員,更加對這種被形容為「盛世」的經濟發展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我文筆不佳,觀察力欠奉,也沒有何偉一樣深入了解的記者本色,只草草看到了不平事、與朋友嘲諷一下就不了了之。可喜的是,西方的新聞媒體就是有能力培訓出如何偉一樣的作者,記事描述細膩,更重要是有出色的觀察及分析力。
寥寥數筆,就由山區兒童上學記側寫出內地教育的封閉與僵化;也可由省市小官的舉手投足,描繪出社會主義下的官場生態,或城市,或人物,或建議,或市況,背後都展示到作者思想的清晰與不受感染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那些,絕對不是一般遊記或採訪扎記可比擬的。

我記得,當我走入一家破舊的溫州民營工廠的時候,我甚至不敢多逗留在工廠內的煤爐旁多幾分鐘,那嗅到的氣味、目下的環境,都令我以為身處於第三世界的垃圾站,連身邊的港商老闆都叫我走快點,怕這處的煤爐隨時有出意外的危險。

我深深記得,在我離開該工廠的時候,回頭看見到爐旁的工人們,在沒有任何保護衣物下,赤手空拳地在被污染、高溫的環境下低頭工作,這一幕的情境,是我至今都不能忘懷的。

所以,我看《尋路中國》更有多一份體會,何偉優秀的文字不但讓讀者彷如身處其中,還引領讀者思想畫面背後的脈絡,經濟上的、外交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無盡無遠。明顯的,這幾年在香港媒體上充斥了很多對內地批評斥責的文章,但我想,當記者能深入虎穴,坦率地與不同階層的人民交流溝通,這種經歷過深思的拆責,敢於探討隱藏於盛世背後的失落價值,才是真正有力的控訴。

向中國低文明說不.說不之後

2015年12月13日

陳春天.成長的苦味

看完《橋上的孩子》、《台妹時光》,我還在追看陳雪,繼續看她如何寫出五光十色的城市下的邊緣人物。

《陳春天》流露出點點自傳味道,講述一個台南窮苦少女如何成為一個小說作家,陳雪的手法依然俐落,由陳春天弟弟的一場車禍引發,回顧了陳春天與家人的關係,也剖開了成長後的陳春天糾纏於男人、女人間的苦澀情慾,有別於流行小說家的甜美成長故事。

由台南到台北,由弟弟入院到康復出院,陳春天既要逃離園人又彷彿從來未離開過,心理狀態有時痴、有時狂、有時又會如守護天使一樣照顧弟弟,默默承受着血脈帶給她一切。

橋上的孩子
台妹時光
不是盡力,是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