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吃這口飯


一直愛留連茶餐廳、快餐店及連鎖式經營的品味咖啡室,因何突然會變成飲食雜誌的編輯呢?又或者,問題應該是「我是味覺白痴,食物於我只是充飢抵寒,那我可以推薦甚麼給讀者?」

答案是:「沒有的」,我不愛推薦甚麼,甚至連我鍾愛的電影也不願推薦,我只會勸告朋友多入戲院,多看電影,無謂令生活困於那四吋的手機屏幕之內。而對於食,我想,我的態度還是如此的。

正如早兩天我興致突來,闖進一間蝸居於舊區中的西餐廳,一夜只得兩檯客,由夫妻檔經營,落單、入廚、結帳、清潔都一腳踢,溫暖幸福感覺滿瀉,但回家後,我的肚子開始不舒服,似乎在投訴這夜我揀選的歐洲菜式太過豐盛,羅馬菜、意大利醋與巴馬火腿都難成為我的心腹友好。

但另一邊廂,食得多,我開始愛上不同食肆的味道。不是油煙、不是鑊氣、甚至不是食物的色香味,而是每一所不同餐廳場景的感情氣氛,五星級的大酒店咖啡室在沒有喧鬧的旅客前還有一絲高雅靜謐,街旁大排檔的叫鬧與穿梭人流又是另一道含有餘韻的風景。

味道勝於一切,這裡所指的味,其實不只是人情味、食物味與環境佈局,當中還包含很多莫名奇妙、難以名之的化學作用,就似「藝術」。

還好是,作為心靈食客,這股藝術氛圍不會引致我的肚子叫痛,而我,也慢慢學懂欣賞在親戚友好飽醉後的環境氣氛,眾人皆醉我獨勝。就似剛才所說的那頓晚宴,三口子才五百塊錢,心靈滿足勝過看一場流行樂的演唱會。

2013年2月16日

六十後的憤怒

閱報翻網,我經常看文見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肆無忌憚地評價當下年青人,返工不準時,放工拿拿臨,不搏不捱,一面倒的指責他們死守安全區的享樂心態。不過,論年紀,我是半邊人,尤其面對家長式的嚴苛責賴,我就一貫的站在青年堆的那一邊。

當下城市生活日疲夜忙,單是衣食住行的開支已教人費心,偏偏大小企業大商家此時鼓吹企業責任,一句「向股東負責」就無所不用其極,使得很多辦公室變成人間煉獄,擦鞋文化、上位策略日日新鮮,這與八九十年代論功行賞的yuppie職埸不可同日而語。

板起口臉的六十後一旦上位,那種獨裁霸權的心態就馬上現形,斥責教導之外還要加上過時的價值觀,這就真叫小朋友難以承受了。

我相信八九十年代的富裕香港,加上其後互聯網、通訊器材的便捷流行,已成為新世代人學習的重要平台,尤其對金錢、民主、法規、上進心等抽象概念建立出一套新想法,與當年依賴企業中上司、老闆作為mentor的心態截然不同。

六十後人的諸多不滿,看似憤怒,其實更加像惶恐心態,他們不解年輕人的理想價值,面對越來越開放、講求權力下放的大氛圍更是無所適從。如此,對下屬、下層的嚴詞指斥,實在是一種卸責。

我也是一個甚為戀舊的人,對舊街道、舊建築的消逝尤感可惜,然而,面對年青人的新思維、新想法,我卻堅持向他們學習,多看一點他們的睇法見地,總比日日沉迷於candy crush逃避現實有用得多。

2013年2月15日

情節待續

情人節究竟是否商人的陰謀呢?這一輪似乎越來越多人有此論調。一般來說,情人是兩個人的事,就算你認定情人節如同一宗騙案,但結案陳詞前也都必先考慮你的情人是否有相同論調,否則,萬一你在騙案期間表現冷淡,換來的可能是難以想像的悲慘結果。

如同我曾經對花甚為抗拒,我曾經對住屋、旅遊、甚至事業都無所要求,但隨年紀增長,原來有很多你以為自己不執著的地方都開始執著,這可能出於社會環境因素,人云亦云,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環境變化落差,對自身的感受又有所不同。

正如,很多朋友愛吸煙,但到了某年某日,他們又一個接一個的戒煙了,這不能一廂情願的說是委曲求存、背信棄義,更可能的,是他背後多了一個人,一個關心他健康的愛人。如此,對手中的香煙,就沒有再堅持下去的理由了。

比起黃霑語「世事常變,變幻永恆」更貼切的,是唐書琛的「世事何曾是絕對」。絕對的愛、絕對的恨都是多鬼餘,要愛就愛,不要怕,情節又好,情人節又好,都有待你自己去開展。

情人節快樂

2013年2月5日

北漂十記.寫人.寫城


假如鄉愁真是一種病毒,我大概已中毒太深。幾天沒喝茶餐廳式咖啡奶茶,就招來莫名奇妙的頭痛症;還有我對港式文字的追補,也幾乎達致不可自拔的境地。如果那年那月,我真出走廣州,未知今日的境況又會如何呢?

更甚的是,如果這不是一個跨越1989、1997的年代,香港這個城,大概也會有不一樣的發展,而我們,也許更幸福,至少可免陷於數十年來的身份危機。

北漂十記》一書是十個人的故事,都是香港人,有少壯,有不惑,同樣離開出生地勇敢地走向北方繼續人生,在語言、氣候、文化、生活態度與經濟發展都別樹一格的國度下前進,無論適應或抗拒,背後一樣有段可歌可泣的個人血淚史。

同一時間,電影《一代宗師》其實也寫盡民國時期的南北中華,述說出香港與中國之間的一段宿世情緣,展示一個被人被視的歷史面貌;但我相信,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後,我這一軰的港人港事更值得文學家、電影人等大書特書,要知道感情不踏實、文化被衝擊、經貿大上落,這些那些都是藝術家鍾情的顏料素材了。

發展下去的故事會如何呢?香港人繼續不回頭?香港逐變成一個沒甚變化的二線城市?還是我們繼續抗命地走出多元? 我想,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命運,只是這個香港,對我來說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得多。

2013年2月4日

沒張揚的命案

《The Daily》之死,證明了甚麼?或者只證明了不要信大企業、大老闆,自己作自己受,才是網絡生意的基本前題。

大企業是甚麼?大企業是部門化,會議多,幾個部門阿頭日日爭鋒相對,目的都是爭取今年目標訂得低一點,工作量要減少一點,到最後,我疑問是,誰會去理新產品的質素呢?是不是要設立QC department呢?

大傳媒這幾年慢慢地在互聯網上起義,步伐有快有慢,洗錢狂有倒水精,偏偏真正觸到人心的項目卻是少之又少,反而,我記得的,是Yahoo!酋長的肥肚越來越大,與網民的連繫就日漸疏離了。 我想,下一個網絡傳媒又是甚麼呢?分享、散佈、編採自由搭配,這邊廂我愛讀梁文道,那邊廂我忽然想讀黃偉文,沒因由的,沒關聯的,脈絡只有我自己摸得出來,互聯網媒體變成創意人推崇的個人創意筆記簿,所以呢?儘管我不信現在是人人記者,反而,我覺得,人人都是創意人,你隨時可幫心愛偶像做網絡打手,又可為低智黃金劇場做個反式宣傳片。

不難的,一部電腦,網上軟件,就成了。

2013年2月2日

數位.分享才是正經事

社群媒體是一隻大怪獸,簡單來說,是十年前不可能的網絡生態,幾年間就被社群媒體翻轉了,當然,同一時間,餵火的,還有個人無線電話。

你分享消息,我分享經驗,你說句早晨,我答句火滾,明明這都是十幾年前網絡人朝思夢想的參與行動,何解BBS不能普及,討論區越睇越眼冤,而一個FACEBOOK卻搞得掂呢?

我記起十幾年前的「Am I hot or not?」網站,低低能能的,兩個美女二揀一,評分一至十,甚至不願置評,完完全全是宅男把陌生人物化,滿足自己,滿足幻想,好像一堆接一堆的美女擁在面前,好似只有我揀人而沒有人揀我。偶然,還可以把仇人上司的照片上載,鬼叫佢今日叫我搞掂日日投拆moderm上唔到網的投訴王呢!

現在,我們進一步了,玩FB都沒有閒瑕看朋友的美女朋友了,連感性說話都是一句起兩句止,不如轉新聞、講八卦,玩完,再開微博、Twitter吧,與認同自己及自己認同的社群球來球往,以新聞短話作為「哈佬」的代名詞,幾句口出狂言可能會換來239個like或37篇惡言回應,又如何?我說故我在,我拉得開肚皮就是坦白。

而實情是,濫情的FRIEND、LIKE、心心鬼臉日日出現,幾多真?又幾多假呢?

我十多年前已充任網絡專才,但似乎到如今還未懂得坦誠分享,這個博中幾多的文字是創作?幾多的文字是記述呢?這個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所以Jeff Jarvis說的話我未必認同,然而,我卻十分享受閱讀這本《數位新分享時代》。

或者,再坦白一點,做了幾年電子書人,我還是老土得要命,拼命地享受翻閱厚厚的黃書紙,讀完,還要放在書架上,期望下次老友親戚來到我家時,以為我是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網絡分享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