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只講電視.其他免談

電視根本就是香港人的朋友,比起家中那張梳化,電視的重要性高得多。認識很多人都是一回家就按開電視,對,連播甚麼節目都不理,為的,就是每日查驗一下這位老友喉嚨有沒有沙啞、目光是否如常銳利,用聲用畫,陪陪自己。事實上,我都是這幾年才漸漸戒甩這個習慣。

對我來說,電視劇是次要的。這幾年間說得上追看的,明顯是以美劇、英劇、甚至是內地劇為主,所以,我本就極度不滿王先生的香港電視一味關心劇集製作,反而矢口不提紀錄片、綜合節目及新聞節目等等。

當然,我知道的,這些其實都是now及Cable一向在做的東西,貪其成本低,尤其是所謂清談式節目,製作簡便,論功能與娛樂性比不上一本雜誌,或者,只及一份專欄稿而已。只有電視劇,製作成本巨大,耗時相當,有能力動員萬千師奶家庭的情緒,這種誘力雖然很大,但那些新晉電視台甚或網台都不敢投資的東西,偏偏王先生這個傻佬,一下子投入巨資,說要突破,說要Change。

我認識的電視台幕後人,其實無不渴望這個「Change」快點來臨,我畢業於90年代尾,當時的電視製作已無甚睇頭,同期畢業的都不願走入電視圈,因為選擇大概只有二選一,一間是大工廠只有買飯的職位願意聘請新人,另一家是家庭式的,連工資都可以拖得就拖,如果只得這兩條路走,怎揀!最後,大部人同學都情願走向電影業,或投身更小型的製作公司,助製、助美、助導的階梯雖然明知崎嶇,但至少是有條向上路徑,難走也可走。

傳統的電視工業如今就只剩下一個關係網,入到的,攀得上關係的,就積積極極地接一大堆無厘頭外發工作,這樣人工才會有個上升空間,假如你一心一意為檯頭工作而努力,不計較,不計算,沒心去爭權奪利,最後高層一聲令下,就會找來一個不三不四的人來當上你的上司,甚至代替你的位置了。血汗,都變得白流。

在這種生態圈內,沉默,等同死亡;走,變成唯一出路。

所以看看大台TVB現時的格局,局中人自然明白那池死水已經發臭、甚至乾涸。上一手大老闆遺下的關係圖未見拆解,一個接一個不怕被人恥笑的節目已陸續登場。我原本以為新老闆可大刀改革,連根拔起,但最終見到一堆四張幾的明星逐個回歸,足證高層們都只想為老朋友作嫁衣,觀眾變得無路可退了。

我雖然支持Cable新聞,但對有線電視的整體發展甚為怕怕,YMC台、體育台、電影台、娛樂新聞台都曾經一度風光,但明顯大老闆的眼光窄淺,又得不到營業部的同步發力,最後好節目出了街,也只得到業內業外人的幾下掌聲,然後,台前幕後被人挖走,甚至簡單地將你的節目倒模重拍。我想,這種創作模式是無法持續發展下的。

至於now,我是不太理解的,當年的雄心壯志一下子已失去踪影,頻道都變成了租借給夥伴的平台了,新聞沒好看,連原本做得不俗的網上電視也無心發展了,一時派錢,一時買用戶,都被我看成是上市公司要製造數字、收買人頭的交易了,這就是二世祖的處世態度,比起當然盧博士的燒銀紙,沒好多少。

想深一層,互聯網在衝擊各行各業,電視這一行其實未算退得太快,只是尷尬在既得利益者不思進退,入行門鑑又高得要過五關斬六將,不似報紙雜誌,日日有傻佬願意漏夜趕科場。

對電視,我是可以再可說三五七千字的,我有幸成長於80年代,曾為本地製作的電視劇集而流下眼淚,而現在,我的眼淚都在流,因為看的是小屏幕。鬼咩!熒幕細又要看,唔流眼淚都唔係人了。

伸延:
從媽氏media到消費
末日亞視
一年容易又台慶
公仔箱有怪獸

2013年10月15日

挺身而進.雪柔不怕

《挺身而進》是全球熱爆的作品,由 Facebook 的 COO Sheryl Sandberg 撰寫,道出女性在職埸的種種困難,有型的、無型的,內在的、表面的,他人的、自身的,無所不談。她更以自身的經驗為藍本,指導女性如何在職場上挺身而進,鼓勵女職員坐到會議桌的前排座位,消除在職場上時刻隨身的性別自卑感。

雖然 Sheryl Sandburg 開宗明義地說明此書既不是非她的自傳,也不是作為她如何領導 Facebook 團隊的管理用書,但一樣令人看得投入,尤其此書寫出企業生態的另一角度,此際大企業都在爭業績、論名譽,對原本想低調、想實幹的人來說已是無路可退,不發聲、不爭取的女職員只會節節敗退,難以出頭,凡此種種都與我近年所見所聞相當類同。

而且,我也曾有過抗拒女性主義的日子,還以為自己是公平得放下男女身份,卻忽略了自身其實一直享受性別優勢。到自己早幾年真正閱讀過女性主義作品、上過幾位學者的課後,我才悟到這個不得不理的的性別議題。尤其在香港,背後承傳的是五千年封建文化,坊間挪用了資本主義後,卻無視背後的文化核心,對公平丶公正往往削足就履,使我這樣的香港仔自以為是,總會埋怨女上司無理橫蠻,愛把女性的獨立自主加鹽加醋,妖魔醜化。

今天,我仍然羞愧於自己的無知可憐,言談之間偶然以貌取人,或以性別作為對別人的性格定位。這一切惡習陳腐都要改,家庭主婦、女強人等字詞背後都有辛酸,而且這幾年我背多一項「父親」身份,特別感到女性背負住對子女、對家庭的重擔,想卸都卸不下,死忍爛忍之下每天發生幾多幾多的婆媳糾紛,還要被人暗罵怪獸,而男人,這時都有意無意地置諸事外,扮作旁觀,繼續打機,繼續飲酒。

伸延:
Rework

2013年10月9日

踢爆國情.爆了

我一直佩服走大陸線的前線記者,當然所謂佩服的,是對那種混在污泥而依然堅守記者職責的勇悍份子。日日耳濡目染,一方面有物質享樂時刻利誘,另一面又面對國家級安保人員的拳腳威嚇,稍有差錯,好容易就誤墮迷失世界。

從文字中、熒幕上認識呂秉權,但一樣感到他的真誠與熱血,就算如書中簡簡單單的一篇採記隨筆,背後都抵抗住無限沉重的盛世壓力,突顯住香港人的一套價值觀。這一次他走出新聞界,我樂見一個知識份子從此可以自由疾書,我手寫我心,但同時又感傷香港新聞業失去如此一名猛將。無懼權貴、不怕風雨的真君子,還剩多少呢!

從事新聞業的人都知道所謂國情是甚麼一回事,但有誰願意企出來、對住高牆踢爆當中大小事呢。書中文章偶現的粗俗遣詞,我反而感受到作為文人的那團火,比起只懂大聲疾呼、搶奪鏡頭的議員來說,呂秉權的實話實說更是珍貴。

香港此時此刻,面臨的不只是一個制度問題,更深入民心的,其實是社會迅間出現的價值改變,幾多我們一向堅守維護的事,一下子被別人用金錢、用數字去批判,還要裝作出公平公正的樣子,這樣的社會文化,誰還會順民下去呢。

伸延:
國情二三事
陶傑的味道
國民教育

2013年10月2日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樹的憂愁回憶

村上春樹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沒有太多花巧,踏踏實實地寫中年人多崎作重訪年青時的幾個摯友,追尋當日一下子翻臉的原因,與讀者同步地走向真相,同聲感嘆現實生活的孤獨空虛。

我相信,沒有成年人能真正忘記過去的人與事,尤其是在年輕時遇過的死黨、暗戀過的女生、或者仇視過的敵人,就算今日大家各有所成,又或音訊全無,偶爾夜闌人靜,或多或少都會浮起昔日畫面,猜想離棄後的朋友今日身在何方,又如果我當天不走這條路,那今天又會否繼續與他同撈同煲呢?

故事主角多崎作以車站工程作為終身職業,日日夜夜看到熙來攘往的身影,體會到各人走各路的必然性,但偏偏自己因為心病,十多年無法走出心底傷痛。雖然今日他已走出了死亡谷底,但面對中年女友沙羅的推迫與幫助,他再一次對鏡自照,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去,為自己解開一個多年來沒法打開的心鎖。

一直以來,還是村上春樹的作品最會牽動我心底的一絲愁緒,尤其他今次寫的年青回憶,寫多崎作先後重訪三位老朋友,對談間的昔日景像都附帶著揮之不去的鬱結感,各人似是回憶,但同時在批判著現實生活的無奈無助。

在東京地鐵事件之後,村上春樹筆下的鐵路更是動人,工程師多崎作表面是沒有色彩的,但日復日的工作,目的就是要成就成千上萬的都市人繼續前進,那管大家其實都在面對不甚快樂的日常生活,而多崎作自己,最終能否與女朋友沙羅發展下去呢?那就只能留待時間來解答了。

伸延:
1Q84

搣飛割凳.不怕尖酸怕無味

漸漸明白,本地傳統媒體的組構架構走向陳腐生鏽,很難再從中發掘出頭腦靈活的創意人,以往水銀瀉地般見報的創意文章如今已買少見少。月巴氏在《am730》的專欄算是異數,尖銳、突出,文字淺白到看得我有時尷尬,但同時,也是近年在媒體上難得一見的尖酸之作。

一大班影評人仍然享受著排隊看戲的日子,放映時間表可以日以繼夜,可惜的是,媒體上真正值得一看的電影文章卻越來越少,報刊刪掉一本正經的電影版而著重名人報導,就連首映禮都頓成名人時尚表演,如此,電影幕後工作者與宣傳人員的努力就白白枉費了。

回塑港產片的輝煌時代,除了有幕前幕後一群精英的血汗,還有在媒體上各自發功的中介人,舒琪、文隽、張堅庭、鄧小宇、陳冠中、羅維明、張錦滿、林奕華、邁克、金炳興、劉成漢、石琪、徐寬、湯禎兆、李照興、登徒等等名字都叫人懷念,相比之下,到如今,電台電視報刊雜誌均變了臉,一切以服務廣告客戶為目標,那殘存至今的電影節目或版面,大概也只成編輯部或市場部伸手向公關要飛的藉口而已。

《搣飛割凳》中沒有新創作,大致就是報刊上的專欄輯錄,偏偏現今的出版界與傳媒各自委縮,這樣的一本輯錄著作竟成為珍品了,也難得作者以過千字的文字去表述一些被人遺忘的港產片,視野與深度遠超成千上萬的電影Blog。

說來,上一次買電影文字書,應該是林奕華的作品了。難得今次,買的竟然是同代人之作,可喜可賀。

伸延:
事後
雜誌雜談
下一站係邊

2013年10月1日

忘靈之境,由靈開始的舞台多元

巧合在同一個月內看了三個關於「死亡」的作品,舞台上先有《破地獄與白菊花》、小說有《第七天》,早幾天還看了全劇場的《忘靈之境》。

對一直都不喜歡在開場前閱讀場刊的我來說,看舞劇或抽象的表演時是比較難以投入的,因為創作人似乎無心把故事的前文後理放在台上,而我,卻由始至今都是一個懶惰觀眾,好渴求作品背後的故事紋理,讓我從中想像,有據可依。

《忘靈之境》結合多樣藝術元素,簡便的故事線沒說太多,焦點卻落在舞蹈、話劇、沙畫、錄像、武術、音樂等形形式式如何走在一起。故事大致由三幕組成,述說出走的靈魂遊遍誕生、愛念、死亡、記憶之間,似一段飄浮前塵的意識旅程。

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多樣化之際,有時難免有各顧各的錯覺,但看得出此劇創作人不是一個大霸權,各演員、幕後人員均有抒發情感的空間,印度舞、中國功夫、現代舞等都佔一席,拼湊而成這個多媒體作品。《忘靈之境》有兩個段落最能打動我,先有城市生活倒象的呈現,人來人往,各取所需;另一幕則是第三幕全劇人馬跟隨拍子敲響台上巨型銅管演奏,電光幻影之間,靈慾真正昇華了,雖然我不太喜歡加入演繹《似水流年》一曲,嫌太簡約直接,但我依然感受到各方人馬合而為一的魅力,為全劇推展出一幕結合母題的演出。

還有,可愛的小演員活潑迷人,魚王陳法興反而令人摸不著頭腦。

伸延:
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
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