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中國現場.我們他們

早前一看呂秉權的《踢爆國情》而不可收拾,馬上繼續尋找出自記者手筆的採訪札記,企圖透過記者的筆觸看透強國大小事。那邊廂我怕柴靜太過CCTV,最後挑選了鳳凰衛視雷宇的《中國現場》。雖然,年初那位胡一虎的可笑面貌還是揮之不去,也恐怕這位小師妹難有能力改變我對鳳凰衛視的印象。

由見工、上班第一天開始說起,再跟從幾年大事的脈絡而行,本書的思路清晰,尤其在對強國多場煤難的描寫及反思,真正領略到作者的細緻分析及觀察力,了解到強國那種官方安排的採訪路實在難行。

不過,書本後段寫地震、寫救災、寫西藏騷亂,其筆觸就太過主旋律,那種先咒罵外國媒體的胡亂刪改,再一次寫「問心果句」其實錯不在統治者的論調太過兒戲,我想,這類筆觸大概在強國中的新聞媒體上已屢見不鮮,不用你在這本個人文集之內再三肯定了。

或者,我想太多,太過敵我,太過年少無知,以為內地媒體就是封建保守,但是,講真點,我也在內地媒體工作過,明白到身處那種架構之內,說甚麼也是枉然的,不管是為「打工」而「打工」,還是為「愛國愛港」而默默筆耕,其結果也是殊途同歸。

即是,就算沒有胡一虎,多了馬鼎盛、梁文道、馬家輝、張堅庭、李純恩、甚至盧覓雪都好,鳳凰衛視也是一個內地媒體,十個香港人十一個都沒有看,沒有人會視之為香港的電子媒體(XX除外)。

伸延:
踢爆國情
國民教育

2013年12月19日

給40歲的嶄新開始.遇上小書

年過40,生活上的節奏有很大的轉變。女兒入學,父親的角色越來越重,每天接送上學,每周牽著小手送她到興趣班的大門,間接也為我打造生活上的新規律。

對過去30多年都不願按照既定時間表工作的我來說,這個經驗很新,我也開始體會到正常生活的趣味。當然,除此以外,還有對金錢、家人、以至對生活的價值觀,在這幾年間都有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不希望用「老油條」一詞來概括一切,反之,都40有多,生活上不可能不作出適當的調整。這星期在書店中兩次遇上《給40歲的嶄新開始》這本小書,是緣份吧!原本不會買下這種半天就看完的讀物,但不知為何,最終還是買了。

日本人的一套生活態度充滿了一種雍雅的智慧,尤其作者松浦彌太郎從事生活風格雜誌的編輯工作,自對40歲後的生活有一種別具品味的觀點,就算在上餐館、請客、交朋友、選擇工作等的生活細節上,也充份顯露出作者、甚至日本文化承傳下來的一種生活態度。

活在繁囂的香港,在現在人人講求表達意見的時代,這套含蓄的、對社區有所貢獻的精神其實更是罕有,甚至可能被視為犬儒的象徵,而且,要拋掉自己的過去,落實「視40歲作為人生第二次誕生」的想法也不太容易,尤其是人到中年,就算簡簡單單地製作自己的人生履歷表時也難免掀起百般思諸,昔日的畫面一再浮現,很容易又跌進一種不能自己的狀態之中。

然而,在我花上數小時看完這書以後,我還是欣慰我買下了這書,我還是慶幸恰巧碰上這書的點點緣份,畢竟,這類人生格言不必遂一背讀,但作為生活的安慰劑,實在勝過床頭上一樽又一樽的止痛劑與安眠藥。

伸延:
40歲人看7位導演眼中的40@2012

2013年12月16日

長髮幽靈.熱鬧鬧鬼

笑中有淚,驚中帶喜,這種別具人情味的筆觸絕對是杜國威style,就算家庭關係總帶點婆婆媽媽,但編劇人的惻隱心卻盡見老派文人的風範,帶來舊時的人、事與情感,也往往成為我買票入場的最大動力。

反之,記憶回帶,上一回捧何偉龍的場肯定是上世紀了,或是早期的灣仔劇團,原來如今也改了名,名「團劇團」。誠然,以前未捧場也沒有甚麼特別原因,劇目、地點、宣傳、演員、幕後製作人都是專業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處境就是蝕底,較難引我這種偶爾看戲的冷感觀眾。

今次《長髮幽靈》算有異數,就是杜國威、邵音音的名字已叫吸引,還有是不斷努力的楊天經,加上未入場已感受到熱鬧氣氛,就樂意成座上客了。《長髮幽靈》的舊劇本很傳統,熱熱鬧的開場再帶入幾段情,姐妹的、青蔥的、老派的,圍繞住古老的片場發揮,描繪出舊時社會的階級味道。

只是《長髮幽靈》缺少了《我愛阿愛》、《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劇中令人動容的感情細節,今次沒有單獨一角成主,群戲多,總有點「人有我有」的簡便情誼,只靠轉場時的環迴悽厲的效果聲帶不出女鬼的悲傷故事,自然也難譜出與今日陳大妹隔世聚頭的姐妹情。

說回來,可能又是杜國威的簽名式,嬉嬉笑,少少嚇,但今次觀眾只能在驚驚喜喜中兜轉。我以為可以投入邵音音飾演黛黛,可惜她一下子就走了,到我想與壽仔、大妹看透片場世態,卻發現原來他倆相聚一起的時間太少,無謂騷擾,到最後,我唯有寄望婷婷,但我又只聽見她與父親的哭啼聲。

2013年12月13日

香港好聲音.音樂人發聲

簡單的對談,一對一,還以為難有深入獨到的見解,然而,出乎意料之外,被訪者都談得投入、認真,就算面對有時思路偶爾未清的訪問人,也坦坦白白地慢慢表述,引領讀者走入到平常樂迷不能觸及的創作境地。

十二位音樂人構建出的香港樂壇,立體的,生活的,比平常報紙、雜誌所呈現的出色得多,這也是一次難得機會,讓本土音樂人發聲自述,抵抗著主流媒體低俗化淺白化的曲解評談。

或者,不只音樂,大家也談及怪人、生存空間、商業規限、異類在香港等,背後論述的其實是多元生活,不是朝九晚五就代表住香港成就。看看這音樂圈子,流行不流行,讚賞或評彈,其實都阻不住這群創作怪人繼續創作。就算作者于逸堯標榜自己的紀律規條,但地理系的畢業生如今成了音樂品牌的創辦人、作曲填詞人、監製等等不同身份,你也難說不怪。

香港樂壇一直太注重了歌星而忽視了背後的音樂人了,或者,就算為銷量求人氣,記者編輯都應該把焦點落在創作人身上,嘗試了解一首五分鐘流行曲背後的元素,認真的撐起耳朵,聽真曲填背後的一顆不變心,實在,不應被一個娛樂版記者趕稿三分鐘而把一切化作灰燼。

2013年12月3日

我都要飛上天上

從網上二手創作胡亂塗鴉開始,到如今連拍攝steadishot、高空飛行鏡頭都可依靠街坊器材就成,那科技最終殺底電影電視專業人才的路還遠嗎?

以前,單是一部Betacam剪接機都動輒幾十萬,如今,拍攝後期一腳踢,只要你有組織力有腦筋有時間,搵幾個朋友落搭,拍一齣90分鐘的劇情片也不是難事了。

再進一步想,小型飛機如果真變成送件速遞員,那又不知吞沒全球幾多個職位了,所以,無謂想太多,更新自己,積極求存是現在人的終身目標,如果唔係,也得注定在未來十年八載要搶糧食搶福利等救濟。

真的,沒有飛行鏡頭,那《三個小生去旅行》就只剩下三個老人的無事生非。但一機在手,即可灑出一種落日西去的餘暉晚霞,一種曾經吒叱一時的氣派情感,那管得背景其實是歐洲還是長洲呢。

近期,好看的電視節目真的不太多,我反而繼續迷上處處與地產商抗衡的《樓盤傳真》,一個真正站在市民立場的新聞資訊節目,沒花巧,沒太深度,但唯獨有處處體恤市民的視點,比起《安樂蝸》,這種有資料、有做功課的節目實在重要得多了。

順帶一提是,早幾星期我還遇到了《變型金剛》的CraneCam 黑色戰車,由荷里活空運而來,獨一無二,賣相有型,要取得正式執照肯定難過過美人關,但當然,在這個互聯網世代,論親民,論注目度,我其實對《三個小生去旅行》的遙控機更感興趣。

執迷不悔的媒體

擅於扭曲數字的媒體,最終往往一敗塗地,偏偏,大企業近年都以數字先行,簡單的表述出甚麼「四六開」、「九成九」、「銷量第一」、「連續十年」等等,無視背後的一切脈絡與一堆謊言。

還有是,如此的品牌也只會陷入衰落,失去民心,一味自顧自擂,還有甚麼不敢做呢?如今的企業都效忠市場學,加上聘來一大堆數學天才,不難左接右駁,就會得出一堆看似有實際數字支撐的論述。

說社會學無稽,市場學何嘗不是。消費者如果再盲目下去,只顧數字,只格最低價,最後佔領市場的都是那些討人厭的巨無霸了。

尤其對媒介,看不看、買不買、望不望,隨時會影響你的心神、甚至影響到你的信念與個性,這就不再是免費不免費、收費不收費的問題了。

經典的錯誤例子,就如你的報紙社論每年獲得幾多次「香港早晨」的轉述都是業績,也如你的調查報告只會說出一堆讀者意見而忽視讀者來源,忽視讀者其實沒有看你的媒體而一心一意說明自己的觀感。

讀者視你為朋友忠言,你卻只一味把好評放大,最後,只顧偏執,點會唔執。

伸延:
只談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