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元朗四季好日子.發展、發展、再發展

一直都很怕「發展」這個詞語,字面看似積極向上,所指的卻是虛無飄渺,甚至成為政客、商家的藉口。「城市要發展.鄉郊要發展.整個香港也要發展。」字面上沒有半點可疑之處,但是,實情又如何呢?

書展中聽了鄧達智的講座,談元朗變遷。一方面,鄧達智是時尚人,為企業、為客人設計摩登華衣美服,但另一面,這位元朗鄧氏家族後人也甚重視傳統文化,深得我心的一番話是,他認為大廈落成了,田地沒有了,但問題未必是城鄉面積比例及補償金額等,反之,是人的內心,原居民搬到摩天大宅是否適應,小農夫、耕作工人、甚至閒時愛郊遊的人士又如何面對逐漸消失的紅樹林、漁塘及農地等等呢。心靈上的失落,怎去補求?

當幾十萬的人上了樓,是否就代表人人安享太平,還是剛好相反,搬上現代化的居所之後,才是城市人踏上惡魔路的開端呢?科技不停發展,工商業不停發展,消費享樂不停發展,但人人受壓的生活又如何平衡呢?剛撫平了天水圍城,又有必要掀起另一個荒漠市鎮嗎?

數字化的管理很容易,但如何溝通、了解、緩和市民的情緒才是關鍵。我很怕某類機構、某種政權的執事風格,一味以為自己受到的惡意批評都是出於有計劃、有預謀的幕後黑手,做這錯、做那又錯之際,手執權力竟自視為受害人,完全無視升斗市民的批評與呼喚,還要拿沒法衡量的「天地良心」當作擋箭牌。

對,牆璧越起越高,圍住了人,擋住了風,但就算革命不成,這種荒漠國度都是無力發展的。

浮城述夢人.書與雜誌如何共舞

副題是「香港作者訪談錄」。這裡說的「香港作家」較為特別,偏向文學與詩,不是我一向看的通俗流行之類,當中部分我更是聞所未聞,看過其作品的作家包括小思、西西、北島、也斯而已,至於其他名家,只偶爾在報章的文藝版及專欄版上碰面,不熟。


作者廖偉棠作品多,有詩,有文,有訪問,既是文字記者又是攝影師,但今次專注於對談訪問,當中含有大量個人感想及觀感,又附著被訪者的作品與廖偉棠的點評,考慮細緻,定位清晰,引領我這等晚輩讀者走入香港文壇的花花世界,當中又重視詩作,把沉實的詩人帶出來,活靈活現,各展生輝。


例如當中的阿藍(恕我真的未聽聞過,也沒看過他的作品),的士司機一名,曾任職於工廠,偶爾創作詩,帶出了平民生活的貼身感受。作品、作品背後的故事、作家本人的故事,都是吸引的題材了。


訪問源自周刊專欄,文章不算長,但集合成書之後又別有韻味,尤其是這個年頭的雜誌五光十色,浮誇廣告與煽動標題層出不窮,我其實無法集中精神在雜誌的裡頭閱讀長文章,但書的觸感、書的等待,正好成為我夜深時候的好朋友。

2013年7月25日

從一場正經的講座開始亂想......

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原本想休息個半小時,聽一場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的書展講座,點知?事與願違,講者陳冠中連沙發都沒坐下,就拿出稿子,一粒字跟一粒字的照讀,而讀出來的,竟然是一篇超過一萬字的敢言書,一小時,不長不短,說盡了他對香港的民主夢、本土化的危機及媒體人寫文的操守等等。

原文:《香港未完的實驗》(主場新聞)

我越聽,心越動,覺得我沒來錯這個講座,儘管也未能好好休息個半小時。

如要硬加一個身份,陳冠中只是一個作家吧!不過身為作家,也未必要如莫言那般委曲求存的,就算一個國家不批準你的文章出版,但只計海外華人,也足以養活自己吧。何況如陳冠中,早應該不再憂柴憂米了。

作為寫文章的人,其實都要有一股表達的勇氣,而不是追求「成名的決心」。可惜,現在的媒體都只會訪問名人,以為名利就是一切,就算是一場飯局報道,談飲談食的,沒頭沒尾的也用名人作為包裝,把報章版位變成私人筆記簿,這股名人風,實在抹殺了很多默默耕耘的人物。

談一場政治表演,談一齣電影公映,或者談一件新商品發佈,其實都不只靠那三倆位代言名人的,背後還有很多用心用力的設計者、製作人,不要以為一個口不擇言的人就代表他的政黨的一齊黨務,以為一個車天車地的導演就是一齣電影的英雄,以為一位代言名人就是商品的文化嚮導。
成功背後,還有很多,所謂獨立,有時只能在文章中,其他的,不應看得太片面。
越說越遠了,還是談談陳冠中,或者先談另一場演講,也是文化創意人吧。馬家輝、張大春與王家衛。馬家輝是主持,有點低俗的鬧笑本領;張大春是台灣作家,幾個月時間會寫一百萬字的勤力人,還未計捨棄的、刪減的,也是一個優秀的說故事人;王家衛當然是慢功出細貨的電影導演,談的也不多,每每都想觀眾回去看自己的電影就好。
三個人三種風格,但潛台詞都是叫每位創作人繼續努力,作品不是也不能一天鍊成的。簡單一點是,如果沒有毅力,我還是每年去參加一下他們的講座,做做一個創意文化人背後的粉絲就好了。

關於《事後
關於《盛世
關於《裸命

2013年7月24日

陳奕迅的主旋律

沒看 Eason 久了,因為上次沒看的《Duo》一唱就是三年,足證Eason團隊就是那種想清想楚才會創作一個全新的演唱會的,如此,《Eason's Life》應該有點與別不同吧。

可能上次在亞洲博覽館看《王菲巡唱》看得太過感動,其後看林憶蓮與今次看陳奕迅的演唱會都乍現王菲的影子,尤其今次的Eason,不揀大路歌曲而走入生命主題,感覺上又是另一篇生命宣言吧。一看天空上的雲、貨櫃屋仔、以及那幾個卡通化的公仔,估得到創作上應繼續是朱祖兒吧,而演唱會監制則是王麗珍,開場段落的簡單直接是驚喜,雖然歌接歌之間屢有太尷尬的blackout,舞蹈員又不太具時代感,但沒緊要了,林林種種的表現形式還是賞心悅目的。

我坐在半山,沒法清晰地看到舞蹈員的裝扮與臉譜、惶論邊旁貨櫃屋中的小settings,反之,直接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燈光效果,懷舊的激光射燈再一次大派用場,燈海的感覺依然有點80年代,但如今現場觀眾又似乎很受落。另外,在首個段落中,一排又一排的射燈多次投射向全場觀眾,感覺竟然有點歡樂今宵,加上有混集成人的所謂兒童合唱隊,嘩,真感覺到Eason及製作團隊的大膽了。

Eason的歌多,要揀20多首以生命、以人生為主題的歌是毫不困難的,我不太鍾情Eason早期作品,原因就是太慈愛、太具宗教象徵意味。但今次配合主題,聽起他的舊歌也不太抗拒,我只恨沒有林夕的《黑擇明》,以及竟然沒有唱國語歌曲,可能本土性也是今次的副主題吧,不過,我也想聽Eason現場演繹《六月飛霜》,以及重未見他現場唱得好的《非禮》。

算吧,他確實有太多歌曲了,我還是買CD較好,獨個在家中播放陳奕迅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以歌論歌,演唱會的音樂總監王雙駿算是交足功課,就算徹徹底底的重新編曲不多,但那十多人的管弦隊確奏出了深度,我尤愛銅管樂小隊的演出,沒有過份show off的solo,反而在默默backup、默默添加,令過門音樂顯得更加動聽豐富。

兩小時多一點,不長不短,有起也有承,豐富且多色。雖然舞台後的錄像有點冷清、無力,而坐飛椅與最後升起的舞台也相當例牌,但眩目斑爛燈光似乎蓋過一切了,而且台上是喉嚨沙啞但依然是唱得十分落的Eason,我想,今夜大部分的觀眾,都不嫌棄的讚句:「Good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