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從一場正經的講座開始亂想......

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原本想休息個半小時,聽一場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的書展講座,點知?事與願違,講者陳冠中連沙發都沒坐下,就拿出稿子,一粒字跟一粒字的照讀,而讀出來的,竟然是一篇超過一萬字的敢言書,一小時,不長不短,說盡了他對香港的民主夢、本土化的危機及媒體人寫文的操守等等。

原文:《香港未完的實驗》(主場新聞)

我越聽,心越動,覺得我沒來錯這個講座,儘管也未能好好休息個半小時。

如要硬加一個身份,陳冠中只是一個作家吧!不過身為作家,也未必要如莫言那般委曲求存的,就算一個國家不批準你的文章出版,但只計海外華人,也足以養活自己吧。何況如陳冠中,早應該不再憂柴憂米了。

作為寫文章的人,其實都要有一股表達的勇氣,而不是追求「成名的決心」。可惜,現在的媒體都只會訪問名人,以為名利就是一切,就算是一場飯局報道,談飲談食的,沒頭沒尾的也用名人作為包裝,把報章版位變成私人筆記簿,這股名人風,實在抹殺了很多默默耕耘的人物。

談一場政治表演,談一齣電影公映,或者談一件新商品發佈,其實都不只靠那三倆位代言名人的,背後還有很多用心用力的設計者、製作人,不要以為一個口不擇言的人就代表他的政黨的一齊黨務,以為一個車天車地的導演就是一齣電影的英雄,以為一位代言名人就是商品的文化嚮導。
成功背後,還有很多,所謂獨立,有時只能在文章中,其他的,不應看得太片面。
越說越遠了,還是談談陳冠中,或者先談另一場演講,也是文化創意人吧。馬家輝、張大春與王家衛。馬家輝是主持,有點低俗的鬧笑本領;張大春是台灣作家,幾個月時間會寫一百萬字的勤力人,還未計捨棄的、刪減的,也是一個優秀的說故事人;王家衛當然是慢功出細貨的電影導演,談的也不多,每每都想觀眾回去看自己的電影就好。
三個人三種風格,但潛台詞都是叫每位創作人繼續努力,作品不是也不能一天鍊成的。簡單一點是,如果沒有毅力,我還是每年去參加一下他們的講座,做做一個創意文化人背後的粉絲就好了。

關於《事後
關於《盛世
關於《裸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