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自造者時代.另一首悲歌即將播放

與其說八十後的不是,不如先自我檢討我這等七十後的不成器。生於七十,長於八、九十年代的豐盛環境,我們誤把消費化作生活,甚至在普及文化大肆廣播的環境下,所謂生活,所謂理想,都只看成是ABC的選擇題,而對任何類型的長題目,我們往往是束手無策的。

眼見現時九十後日日沉迷網絡,上youtube、淘淘寶,我感覺到他們更懂選擇生活,至少,一早放棄置業的念頭,在往後的人生路就會自在得多;賺錢賺得少的,上pps、下載免費遊戲都可以打發日辰。

反而七十後的中壯年,既欠缺上一代DIY精神,對木工、水電工毫不認識,又沒有下一代漏夜網搜、網上聲討的不死意志。所以我在看《自造者時代》這書時確實有點心驚膽顫,怕這個摧毀傳統製造業的預言過早來臨,到時我可能連小商店的售貨員都做不成了。

《自造者時代》作者Chris Anderson擔任了超過十年的《Wired》總編輯,而《Wired》作為我成長期最拜服的來路雜誌之一,Chris Anderson總算是科技、甚至出版界中的一個重要分子,雖然趨勢科技的書實在如恆河沙數,但這一本,一看無妨,也能挑起我的癮,令我連夜上網找來關於3D Printer的介紹短片,推敲一下此等科技下的新生活。

怕不怕呢?雖然見過幾多風雨,但如香港這個已發展城市,據說適應能力特強,到今天也一樣是貧富懸殊啊,甚麼入息中位數都只是一萬二千元,究竟幾多人日日生活在壓力下而不敢發聲,如果傳統製造業真的一下子沒落,那低技術的工人究竟可以幹甚麼?何解權威人士在發展高科技的同時,卻不願去回頭看看現實的社會狀況。

高科跑贏了,但你情願低下階層倒下來嗎?數碼科技即將向製造業、服務業全面進軍,你估結果會如何呢?我則有點悲觀,減省人力,提高效率,加大利潤,減輕開支,那真的是人人受惠嗎?

我想,大家都要盡快做好準備了。

2013年5月17日

環臺騎乘記.看到我不認識的台灣


自加入出版社以來,我拒絕或勸阻了很多作者出版遊記的要求,他們當中並非全是沒名氣的大專學生,但在我的心目中,遊記及旅行扎記地位非凡,這一類的文章及出版物,其作者不但要文筆好,還要有深厚的文化造詣,兼有一種與別不同的觀察力及叙述能力。

尤記得,在我中學時期,我先先後後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遊記,如古鎮煌、吳康民、沈鑑治的,這類作品有助我打開天空,把文字化成想像,讓我飛馳世界各國,那時候,電視屏幕還沒有炫耀式、放肆式的旅遊節目,單看那齣已經殘舊的《日本風情畫》實在滿足不了,這時,唯有寄情文字。

到今天,電視旅遊節目泛濫成災,境外旅遊也是平常不過的假期節目,但我依舊會看一些有啟發作用的旅遊扎記,例如周榕榕《死在路上也不錯》、張翠容的採訪扎記《行過烽火大地》,又例如新近練乙錚編寫的《環臺騎乘記》。

《環臺騎乘記》主要記錄了練乙錚一個人踏單車環遊台灣島的經歷,也加入了他對台灣民族、歷史、以及對一眾老朋友、新相識的印象想法。書籍編排得好,沒有因加入太多的社會人文資料來打亂旅遊扎記的本質,成為引領讀者騁馳台灣人文生活的導航員。

而台灣,就是大部分香港成年人都到過的一個繁華地方,飲食玩樂、生活風俗等我們都自以為是耳熟能詳的,但在練乙錚推想、追問、翻查之下其實仿如另一世界,本書中對原居民的描寫,絕對是打開了我多年來不懂問的問題,尤其是台灣這個美麗小島何解盛放出與中國大陸壁壘分明的社會面貌,目下我以為只是一個以中國人聚居之繁華地,其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尊敬面貌實在別具吸引。

練乙錚的文筆不誇張,平實地作記錄與感嘆的同時,作者又透過旅行後的翻查搜索,把遊記以外的歷史事件講得清清楚楚,這樣的一本旅遊扎記當然值得閱讀,這樣的一本旅遊扎記當然值得出版。

2013年5月15日

一路向西的青雲路

幾十本未看的新書舊書放在書架上,有趨勢性、理論性、實用類、哲學味、甚至消閒小品的。當中大塊頭有之,單薄輕巧的也不少。偏偏在百忙之中,我還是取走了同事桌上的過期火紅作品《一路向西》,花不上三天時間狠狠地讀完,這證明通俗作品的吸引力實在很大,大得連我這半個行業中人都抵不住誘惑,或者直接一點說:「咸濕,還有是市場的。」

或者講回本業──出版。故事前因大家都熟知了,原本已在網路上大受歡迎之作,任誰都可以上網看過夠皮,轉載翻載的論壇也應不計其數,何解讀者還願自掏腰包,真金白銀的買一本「往往只會一次」的紙本書呢。當中出版社的果敢勇謀,其實不下於三聯大姐推動的本土文化吧。

實際點還要講句成王敗寇,《一路向西》的幾萬書、甚至過十萬的銷數確是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甚至後來電影作品面世,大家把評論焦點放在暴露尺度、女角樣貌身材等,反而對原作人向西村上春樹欠了一個崇高的致敬。

但我的職業病病情不輕,凡看到任何創意作品,就對原作者創作源起有種念念不忘的聯想與追尋。推敲盤算,這位傳聞中的IT人當然是經歷過北上的某種歷程,又被某時候「北上救國聯盟」的靈氣感召,就毅然寫下了八萬多字的創作文章,而且,乾脆的就在討論區發表,不求人氣,不望女生追查身份,更未想要人人加諸的一個手指公頭,這種最純粹的創作,往往就是現今文化人、寫作人難於尋回的氣質,尤其在書中前列的雜文部分,看得出作者寫得有心有力,清楚明白punchline的重要性,也高度發揮出一種小人物式幽默感。我閱讀這些文章時,感受比不上當年初嘗村上春樹的奇妙旅程,反而是近似看住彭浩翔的《進攻女生宿舍》、《全職殺手》等。

又或者,是當年初閱韓寒創作的《三重門》甚至《杯中窺人》,讀者對作者個人的認知有限,但偏偏感受到一股令人盡然起敬的熱血使命感,這樣,作為讀者,很難會無視這種作品、這種潛在創作人才的存在,馬上有股向人推薦的動力。當然,向西村上春樹未知能否成下一個韓寒,還是只是王貽興、王迪詩、甚至其他的,這很難分辨,分辦也只能靠市場、靠讀者的真實反映。

我在想,互聯網神通廣大,大到令出版界來到一個臨界點,走又死,不走又死,橫死豎死之間,留下的只有過五關軌六將後的生還者,這樣那樣,我又是否一個生還者呢?

2013年5月11日

書展,又一年

你還記得香港書展嗎?人山人海,任誰都知那裡不是一個閱讀的好地方,但年年如是,廿多年來,究竟是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曾經踏入書展現場呢?

在香港,一本書買清兩千本,算流行,到買到一、兩萬本,出版社也要買定香檳了。當全世界都在說電子閱讀將摧毀傳統出版業,我暗暗監視住今日本地流行樂壇,那種所謂知名歌手的CD銷量都只剩幾千,也難怪愈來愈多名人情願出書,區區幾萬元的投資,就算版稅回不到,轉頭拿著新書出訪內地城市,搞幾場簽名會也好,畢竟,抓機會也要藉口,何況是內地市場。

如今,樂壇的生存則重於內地、甚至全球性的巡迴演唱會,歌手再有沒有新歌就變得沒關係了,難為的,是新人。當然,還有廣告、代言、贊助、剪綵等等真正的娛樂界,賣的是名氣,有名氣之後才去投資一個時裝名牌、一間製作公司、甚至一間餐廳,或更簡單的,大大方借出名氣,與各大品牌合作聯營就好。

馬死落地行,其實也沒有所謂,以前還在說「誰偷了我的芝士」,但如今,誰都不用一個「偷」字呢?今日買的是品牌,邊際利潤比電子商貿更高出幾百倍,當年我看不明飛人米高佐敦的企業營運模式,但今日,全球大半城市的商業活動也走上名氣之路,而實際呢?很多從前躲在錄音室的工程師、錄音師、甚至樂手都失業了。

出版行業或是下一個戰場,只是沒人知路應如何走,手作仔不成事,知名度高的作者又坐地起價,在這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出版社可能連生存的空間也沒有了。然而,香港這個小地區地位特殊,當HMV都窮途末路,幾間品牌書店集團還在努力擴展,幾層樓的誠品也跨境進來,你說賣的是甚麼葫蘆呢?

我知,誠品是文化品牌,賣的是態度、是高雅,但沒有書,誠品會活得來嗎?可能我幾年前已拜讀了《NO LOGO》,對品牌的高速佔領有所聽聞,但論本地出版界,心無雜念、沒有包袱兼有心有力的又有幾人呢?

2013年5月1日

站在天台欄河上


這幾年我浸在紅色資本的工作環境中,很明白香港社會越來越崩壞的因由。那些慣於與內地交手的中上層管理人才,胡裡胡塗地把強國特色的刻薄管理手段帶進香港,還以為自視是現代管理天才,左看看Steve Jobs的光榮歷史,右自我催眠成為另一個的低調畢菲特。

這有別於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企業文化,那時候錢容易賺,老闆們也樂於提攜後輩,一個帶一個,一個跟一個,無意間造就一室忠厚人才,就算我那時候已盲頭地撞進黃昏的製版印前行業,大家雖然明知黃昏,但老闆一樣奮力圖強,供完一部又接另一部地買入大批硬件器材,請完一個又培訓另一個的員工改用蘋果、拉勞。大家眼見老闆日買夜買三幾百萬的器材裝備,做細的自然又敬又畏,豈敢不搏命地日捱夜捱呢。

到今天,對,全公司沒有翻版軟件了,再沒有漏夜斷網的危機,但感染了梁振英文化的老板卻一味以目標為本,說電腦不外乎人情,就乾脆叫新員工自己帶手提電腦上班,QUOTA指標則定於雲端層度,日鬧夜鬧的滿口自豪地訴說管理人就是孤獨精,無朋友得以為自己是出世大師,大概未知一室的後生仔都視他如出土文物,指天畫地的把上世紀的策劃套在今日社會,最後碰釘撞板,條件反射的說是這個不才那個不佳,就是未敢正視自己的管理錯漏與計算失據。

我只能說,可能是香港福地越來越喪失自由,街道上、企業中越來越多上了位的丁蟹、謝文武,還要把下屬員工視為自己的親生兒,一掌推落街也只看成為父親、為企業的小小犧牲。可能我等員工真的如丁蟹四子般無學識無才幹,但時空轉移的現今世代,再沒用我都自有我道去面對世界,無需在任何人的五指山下苟且偷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