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

書展,又一年

你還記得香港書展嗎?人山人海,任誰都知那裡不是一個閱讀的好地方,但年年如是,廿多年來,究竟是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曾經踏入書展現場呢?

在香港,一本書買清兩千本,算流行,到買到一、兩萬本,出版社也要買定香檳了。當全世界都在說電子閱讀將摧毀傳統出版業,我暗暗監視住今日本地流行樂壇,那種所謂知名歌手的CD銷量都只剩幾千,也難怪愈來愈多名人情願出書,區區幾萬元的投資,就算版稅回不到,轉頭拿著新書出訪內地城市,搞幾場簽名會也好,畢竟,抓機會也要藉口,何況是內地市場。

如今,樂壇的生存則重於內地、甚至全球性的巡迴演唱會,歌手再有沒有新歌就變得沒關係了,難為的,是新人。當然,還有廣告、代言、贊助、剪綵等等真正的娛樂界,賣的是名氣,有名氣之後才去投資一個時裝名牌、一間製作公司、甚至一間餐廳,或更簡單的,大大方借出名氣,與各大品牌合作聯營就好。

馬死落地行,其實也沒有所謂,以前還在說「誰偷了我的芝士」,但如今,誰都不用一個「偷」字呢?今日買的是品牌,邊際利潤比電子商貿更高出幾百倍,當年我看不明飛人米高佐敦的企業營運模式,但今日,全球大半城市的商業活動也走上名氣之路,而實際呢?很多從前躲在錄音室的工程師、錄音師、甚至樂手都失業了。

出版行業或是下一個戰場,只是沒人知路應如何走,手作仔不成事,知名度高的作者又坐地起價,在這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出版社可能連生存的空間也沒有了。然而,香港這個小地區地位特殊,當HMV都窮途末路,幾間品牌書店集團還在努力擴展,幾層樓的誠品也跨境進來,你說賣的是甚麼葫蘆呢?

我知,誠品是文化品牌,賣的是態度、是高雅,但沒有書,誠品會活得來嗎?可能我幾年前已拜讀了《NO LOGO》,對品牌的高速佔領有所聽聞,但論本地出版界,心無雜念、沒有包袱兼有心有力的又有幾人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