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

一直胡思亂想,對醫院、監獄及學校都有著莫明的關聯想像,即係我看《逃》的時候會想到在醫院勾著鹽水向外望的時光,又或者憶起小學階段在課室遠觀窗框柵住的獅子山巨石,還好,暫未入過冊。

這些地方或許都擅於出產寂寞的人,構造無助回憶。即是,我認為某些環境、某些制度過於不近人親,user-unfriendly,一腳踏入,仿如棄掉了半壁自尊心。

香港人愛好繁榮,追求穩定,但生活卻越來越似行屍走肉,失去感管觸覺,我總覺得監獄的面積越來越大,直情幅蓋全港,沉默的沉默,連激昂的立場都要依附傳媒的即食批判,享受認同。近來看完熱爆的《M型社會》就感到苦悶與和應,作者大前研一一句到尾,直斥城市人認知,你們都是貧苦大眾,你們終當不成甚麼中產階級,枉費供車供樓的心血。

小數人執住利益,樹立權威典範,大部人努力耕耘,徒然生活,這又似和我想講的 user-unfriendly感覺有點相近,似醫院、監獄或學校的模式。隧道,雖然難掘,革命,雖然耗時費力,我想還是應該開始了。

2 則留言:

Crazylegz 說...

你是Foucault上身了吧...監獄=醫院=學校...呵呵呵!
我也有看啊,竟然還覺得自己明白了少許。

Man in HK 說...

傅柯已差不多交回給老師了,只餘下自己幻想的部分。

哈,這期好,沒有功課,可繼續重讀我的村上春樹、董啟章、蔡瀾、倪匡等等。

祝你學業進步,Paper一紙風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