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Life
![]() |
由出生到死亡,幾十年人,總要學習面對悲傷 |
.《我們與惡的距離》
After Life
![]() |
由出生到死亡,幾十年人,總要學習面對悲傷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幾年少看了文化書,希望避開學術 jargon,試試輕鬆面對生活,尋找啟迪。所以我都奇怪自己近來會拿起《惡女力》一書。
《惡女力》其實是 2015 年出版,施舜翔著,副題是《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作者用輕鬆文筆,以女姓主義拆解電影電視作品,被拆對像包括《BJ單身日記》、《Sex and the City》 、《黑天鵝》等等,作品不新,卻似乎對正我的胃口。
難得是就算一些較冷門的如《Legally Blonde》及《The Stepford Wives》等,作者都有條不紊地描繪得清清楚楚,情節、人物、事件之外,當然還有作者獨具慧眼的女性主義切入點。
東拉西扯,張牙無爪,一直以來,我認為文化研究可愛之處就是如此,社會容許小男人大男人在放工後於酒店中大發牢騷,又怎可以不讓文化小工在稿紙上妙筆生花呢?
施舜翔年紀輕輕,一方面投入 Shakespeare、Jane Austin,另一面又可為 Natalie Portman、Renée Zellweger 等女演員撰寫角色之旅,融會貫通,由女性主義出發,發掘出作者、角色、作品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隱藏血脈。
而且,他用中文書寫,那我就接受得更多更深入,當然,正如我說,近幾年我都無乜看文化學術書,他寫女性主義,他寫電影電視,對我來說都是消閒作品,看得我在悶熱的生活中,偷笑一下。
伸延:
.大愛同誌
看完兩輯《腦內解碼》(The Mind, Explained),對思想確實有全新的理解,甚至已有想重看的衝動,畢竟,我個腦大小有限,網絡不清,年青時雖然對「創意」滿懷信心,但如今,我對驚死症、憂鬱症更加關注。
幸好,重重關於思考的問題,每集只有二十分鐘的短片都會一一講解,對,只有二十分鐘,大概和一集《愛回家》差不多時間,那雖然不算深入,卻是一個很好的入門階。而且,每集主題定得明確,精簡,也正好挑起觀眾的好奇心,兩個系列紀錄片以解構人的思考作為目標,提出各種情緒狀態的成因及困擾。
被訪的當然有患者、醫生、學者,但重要的是,製作人上心的了解每集的內容,以最簡單易明的說明及圖像指出各種情緒狀態與腦部活動的種種關連,要知道,人的腦袋運作,連醫生都不易說得清楚,但兩輯紀錄片的製作人,卻代觀眾查根究底,並翻譯成簡單易明的說明,輔以比喻,輔以動作,讓毫無醫學常識的我了解更多,觀眾能從中得以思考如何對待身邊患有心理病的朋友及親人。
以往,我以為只有 BBC 才有如此人力物力去拍出具趣味的知識性紀錄片,今天卻發現,優秀的紀錄片人才遍佈地球,只要思想開放,打開懷抱,每一位肯忠於自己的紀錄片拍攝者都是英雄。
這時候,我大概又想到另一齣紀錄片,又或者,已急不及待重溫更多 Vox Media 的《Explained》系列了。
伸延:
.《愛潑斯坦》
.《養虎為患》
.電視雜碎
林日曦都在懷舊了,談中學生活,講初戀,原來都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 |
人名雖然不同,但這也是每個香港中佬的人物關係圖 |
這一台獨腳戲,台上角色另有名字—— 羅健成,字幕又早說明故事是虛構的,但台下捧場的觀眾或許不當一回事,認為這就是創作人林日曦的美麗回憶。林護中學、葵廣食店是真,甚至 Miss Law、凌雅麗、吳文輝都在劇終後的錄像中現了真身,那台上的這位主角又豈會是假的呢!
創作人有意或無意間製造出來的話題,在這 KOL 時代也是不能忽視的創作元素,就如一則原創的 IG post 或 FB Video,瀏覽的人大概也相信內容與這名 KOL 相關,那怕早說明了這是一則廣告或贊助內容,擁躉的 Like 其實也是給予這名 KOL 而不是那產品的。
又如,林日曦搞了一次唔知做乜的優先開賣,萬多名的忠粉捧的是人物,那就義無反顧,優先付款,也又如,創作人早說明這次不是揀篤笑而是一齣舞台劇,但看的聽的人又怎樣去詮釋羅健成口中的台詞呢?劇中的初戀、偶遇,又或葵涌街道、梅窩沙灘度假屋,對我們來說都是真實的,別無虛構。
如果優秀的舞台作品是帶起了觀眾自身的想像與回憶,那《大初戀日》成功了,觀都既看到舞台,腦海又被帶到自己的回憶之中,中學與同學的互相折磨,被老師責罰時的片片哀愁、甚至到機場送別同學的第一次或再一次移民等等,個人的回憶有悲有喜,觀眾此劇都樂意以笑聲回應。
伸延:
.我愛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