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蘋果咬一口



近日狂刨兩本書。

一本是有關傳統報紙媒體的《蘋果滋味》,另一本是論述新媒體新思維的《Google會怎麼做?》。恰巧的是,兩書有一脈相承的論說,也有互相排斥的想法,可借用特區政府的老土用語──互補互足,又或者,可參考安德尊的名言──「信則有,不信則無吧。」

先講《蘋果滋味》,是蘋果人曾孟卓(博客)的行銷市場文章,原先我以為是擦老闆鞋皮的宣傳作品,幸好幾篇文章後確開出了一遍新天,讓我有機會借別人的成功故事檢視自己的失敗過案。又當然,看此書前,我也有聽聞(而不是親嚐)過另一種蘋果滋味,即是那些曾任職於該集團而被狠批、狠炒、狠辭的前蘋果人所述說的另一個版本。

兩種滋味確是不同,有甜又有苦,但不能不服的,是蘋果日報在台灣的急勁攻勢,一下子成了市場焦點,幾下子又成了銷量及廣告量的冠軍。這些年來,我被困於報社、雜誌社、網絡商的編輯及廣告部門,就是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一闕新天,尤其面對香港傳媒老闆越做越爛的管理手法,度過了一個接一個的通宵晚上,也令大部分傳媒工作者剩餘半條人命,幾多報酬都無謂點算。

這本書好。好的不是把這所傳媒機構說成是傳媒聖殿,而是令讀者如我,從新認識到關注客戶、關注讀者的重要,至於那個獨斷獨到的靈慾老闆,說穿了就是你點擦點拜也沒用的,倒不如關心一下自己的私利,如何爭取更大利益?如何在失敗、謾罵中繼續自我成長。

鬼咩?說來容易做來難。

我日日面對惡臉阿頭,以廣告數字為世界中心,以A字肩膀成為管治手段,同事每日花八個小時來應付老闆及其他部門阿頭的苛索要求,餘下思考客戶、讀者的時間就是所餘無幾了,更甚的是,在連廣告客戶都不花時間閱讀報章的世界,銷售人員的衝勁勇氣自然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

當現今報章雜誌變得「商業過籠」、「嘩眾過籠」之際,我其實還是相信傳媒的,尤其報章雜誌,不認不認還須認的是,報章的資訊確實豐富了我的大腦,與其日日上網回味看80年代的流行金曲,我還覺得應該每日花一小時速閱五份本地報章,看看各報的評論手段,看看香江發生的光怪陸離。

我知我知,網上一樣資訊無限,只是我亦曾經因網絡而發過小財及受過損傷,明白到如今本地的網絡生態還像一池死水,網絡傳媒人一方面享受高薪厚職,一方面默默倒數自己生命的剩餘日子,這種環境未必人人受得住。當傳媒老闆一窩蜂想發展另一個 Google、Youtube、Facebook的時候,我認為在另一邊廂埋首於白報紙黑宋體的傳統媒體就更為實在。

題外話是兩則今日新聞:
1. 紐約時報裁百人
2. 南早蘋果還原減薪前薪酬

又有邊個能話我知,哪個機構是先知?哪個機構才是老古董?

Google那本未看完,後話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