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5日

與賈樟柯

看電影,還看脈絡。

回憶夾著柔光鏡,那年那月那日,我看賈樟柯,是拜託友好由內地帶回來,轉轉折折,火車飛機,好幾個月後一隻含友情含義氣的光碟才到手,或許是一個不清晰的翻版VCD影像,或許是某某轉錄下的第幾代錄影版,不過,看完後,很滿足,也很震撼,似接收到這位不太知名的導演的心聲,與我交流,和我對話。

到如今,柔光鏡變了放大鏡,賈樟柯的電影可在藝術中心看,又或在廳中校準收費電視,街頭巷尾也有VCD、DVD出售,正版翻版有之, D9、D5任擇,這時這刻,任何扮有半點文化的媒體都有大肆報導,理論、評論、採訪千言萬語,連一個鏡頭、一個畫面都總有評論解讀,亦有有心記者強力質問,導演還得一五一十娓娓道出寓意何在,讓角色畫面加註腳。

當然,還有播放前的華納商標。

看完《三峽好人》,還談不上感動,我的腦海已憶記起當年看賈樟柯作品的興奮心情,當年今日,還不過是兩、三年前的事。賈樟柯的作品拾起了全球化、現代化的問題,但他的作品卻成為全球化、現代化下的得益者。威尼斯得獎、澳洲得獎、日本發行、香港攝影、內地拍攝,獨立電影原來也殊途同歸。

回歸十年,我近來寫了一些內地與香港工商業合作發展的樣版文章,看完影片,我甚至想找找賈樟柯與余力為一訴心中情,談合作,論發展,傾目標,評制度,看遠景,寫未來。

當然,還可問問自己,甚麼是文化消費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