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周刊.日刊.鐘刊.分鐘刊.秒刊


周刊臨時改版,出慢半天,搶到頭啖湯,也令我看到一手油墨。

漏夜停機,編輯開快車,成為報攤上首本報導火熱新聞的雜誌,原本都是頗為好玩兼刺激的一件傳媒美事,但是,現在科技入侵,就算電視台Airtime矜貴到不容詳細報導,但原來街坊媒體、甚至當事人已經在數碼網絡上發功了。

即是,名人突然去逝,由即時新聞網彈出消息之後,一個小時後已有資深文化人開始在facebook個人牆壁上發功,又video又珍貴相片又私人感受等等,在不用查核版權狀態下,每半小時發出一個新報導,24小時後已經成了大堆頭的回憶特刊了。

就算是當時人,即名人的親友,都在避開了一眾咪牌、鏡頭之後,在數小時後透過微博開始發佈聲明、懷念短訊、親歷其境又情理兼備的獨家消息了。

這樣,坐在雜誌社編輯室的編輯,以及等待重新開動印刷機的印刷工人都只有乾著急,經歷採訪、寫文、編輯、砌稿、校正、傳送、拼版、印刷、訂裝、發行、銷售等程序之後,一切又似乎歸於平淡了。

這時,大概只是名人逝世後20小時,但是,在這時候,你雖然成為第一本出版相關報導的周刊,但這個消息已經不再震撼,連作回顧特輯的資深文化人,大概也開始停筆,算是完成了這個極速的個人化回顧特刊了。

再一次,我看到有人的芝士被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