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
見到有NDS的朋友多過見到無NDS的朋友,
見到有NDS的乘客多過見到無NDS的乘客,
所以話,
任天堂的研究經費高於美國政府的教育研發經費,
一點不出奇,
三兩下手勢,
香港都似變身成NDS殖民地,
當然,公平點,
還有PSP、Wii等有份量宗主國在分庭抗禮,
消費至上,有買趁手,
今期朋友話題不是Wii型網球手就是粉紅色煮飯仔,
男女老少不分肌肉性別齊齊角色大遊行,
倦了壞了餓了就一定互相查詢Pizza Hut、JFK的速遞快線號碼,
這究竟M型中產還是K型中產吧
我有記性的,
上一期有OSIM腰帶配騎馬震震機,
當朋友今日猛烈推介那高解像下的吉烈豬扒飯或乖乖小狗仔時,
我總會問候一下半年前那纖體腰帶與搖搖馬仔的下落,
最後,又總會換來一個不屑眼光。
2007年4月30日
2007年4月21日
一咪雞社會
事到如今,羅太竟然還唔起身走人,咁就真係幾咁奇情,因為阿太身兼廉記阿頭,換著有點骨氣的,就算真是被屈被害,一句為左廉記聲譽都應該走人下台先啦,點會賴死等一步一步的殺到埋身呢。
不過,今日阿太沒有硬淨後台,一走之後,就好難似阿林煥光果隻仲有櫈仔坐了,但又不過,這樣的政府,這樣的風骨,你直頭覺得又是另一齣電視連續劇,爛劇本中那些勾心鬥角兼低招盡出,最可悲的,是竟然在國際都會的高官間真實上演。
諗落,與內地的地方小政府的私相授受不惶多樣吧,點駛邊緣化呢。
今日詹德隆那句「回歸一元社會」真係好到題,踢中哂了。
不過,今日阿太沒有硬淨後台,一走之後,就好難似阿林煥光果隻仲有櫈仔坐了,但又不過,這樣的政府,這樣的風骨,你直頭覺得又是另一齣電視連續劇,爛劇本中那些勾心鬥角兼低招盡出,最可悲的,是竟然在國際都會的高官間真實上演。
諗落,與內地的地方小政府的私相授受不惶多樣吧,點駛邊緣化呢。
今日詹德隆那句「回歸一元社會」真係好到題,踢中哂了。
2007年4月18日
香港有問題
議員暗力阻止地鐵繼續播映合併廣告,大概明白了當日我為何憎恨禁煙條例頒佈前的那個小女孩的宣傳廣告,還要有警察、有消防、有救護,妖,霸道主義直頭似封建獨裁。
其實,你話現在香港人醒了又好,話佢地麻煩了又好,當政府都在吹噓搞乜鬼通識教育,點解還會以為小市民都是傻頭傻腦,無甚意見,又即係,當你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敢於發問的時候,你又點會對支持保育的學生們嗤之以鼻,認為這是社會內一小撮的麻煩友。
通識,不就是要求學生自我思考、獨立批判、關注環境、關注社會嗎,高官們不是以為學生日日行一轉九龍寨城公園、黃大仙廟或科學館博物館就是通識吧,參觀完之後,學生的反思、自主、批評精神才是一主菜呀。
政府是傻的。一方面又要思想創意上超英趕美,另一方面又想本地工商業發展一如內地的封建野蠻,即人人為有一份工而長年屈辱,又即似,為保持城市繁榮安定整潔有序,家居露台之外不容曬衫吸煙腳印印等等。頂!我反對這一整套老土政策,更反對這套政策背後的主僕觀念,這毫不關乎甚麼去中國化、無視一國的重要等等,我只是,只是不想香港走上回頭路,重蹈六、七十年代人人捱苦、人人無聲出的日子。
唔理是現代還是後現代,香港現在的氣氛實在相當難堪,獨裁文化處處可見,慢慢滲入了社會上下各個階層,還談甚麼循序漸進!你看,無線越來越多見到方逸華、樂易玲的臉孔,Roadshow中的最佳男女主角是陳祖澤與伍穎梅,有線電視崇高嘉賓是吳天海、徐小明,其他的,對唔住,我唔敢講了。
所以我是苦看「我要做好呢份工」這句史勞緊的,中哂啊,即係,明哂,香港人進入艱苦時期,又回到「拿拿聲即刻走去搵野做」的年代,托大腳,服侍老闆等等社會狀況返哂來。或者,衣車變電腦,股票變布碎,這就代表我們踏上知識型經濟,同時,我們的老闆,不是返了大陸打golf唱女K,就是走了去赤臘角投阿邊個邊個一票。
其實,你話現在香港人醒了又好,話佢地麻煩了又好,當政府都在吹噓搞乜鬼通識教育,點解還會以為小市民都是傻頭傻腦,無甚意見,又即係,當你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敢於發問的時候,你又點會對支持保育的學生們嗤之以鼻,認為這是社會內一小撮的麻煩友。
通識,不就是要求學生自我思考、獨立批判、關注環境、關注社會嗎,高官們不是以為學生日日行一轉九龍寨城公園、黃大仙廟或科學館博物館就是通識吧,參觀完之後,學生的反思、自主、批評精神才是一主菜呀。
政府是傻的。一方面又要思想創意上超英趕美,另一方面又想本地工商業發展一如內地的封建野蠻,即人人為有一份工而長年屈辱,又即似,為保持城市繁榮安定整潔有序,家居露台之外不容曬衫吸煙腳印印等等。頂!我反對這一整套老土政策,更反對這套政策背後的主僕觀念,這毫不關乎甚麼去中國化、無視一國的重要等等,我只是,只是不想香港走上回頭路,重蹈六、七十年代人人捱苦、人人無聲出的日子。
唔理是現代還是後現代,香港現在的氣氛實在相當難堪,獨裁文化處處可見,慢慢滲入了社會上下各個階層,還談甚麼循序漸進!你看,無線越來越多見到方逸華、樂易玲的臉孔,Roadshow中的最佳男女主角是陳祖澤與伍穎梅,有線電視崇高嘉賓是吳天海、徐小明,其他的,對唔住,我唔敢講了。
所以我是苦看「我要做好呢份工」這句史勞緊的,中哂啊,即係,明哂,香港人進入艱苦時期,又回到「拿拿聲即刻走去搵野做」的年代,托大腳,服侍老闆等等社會狀況返哂來。或者,衣車變電腦,股票變布碎,這就代表我們踏上知識型經濟,同時,我們的老闆,不是返了大陸打golf唱女K,就是走了去赤臘角投阿邊個邊個一票。
2007年4月16日
問題.答案
導遊說,這是佣金分配的問題。
售貨說,這是公司制度的問題。
分銷說,這是產品來源的問題。
賣魚說,這是來貨供應的問題。
編劇說,這是中國市場的問題。
導演說,這是香港電影的問題。
校長說,這是講師誤解的問題。
老師說,這是家長溺愛的問題。
採主說,這是市場主導的問題。
記者說,這是編輯要求的問題。
CD說,這是客戶品味的問題。
AE說,這是時間資金的問題。
廠商說,這是市場競爭的問題。
女工說,這是保住飯碗的問題。
進入全城不負責任的年代,口袋之內,總要配備一些問題,作為答案。
售貨說,這是公司制度的問題。
分銷說,這是產品來源的問題。
賣魚說,這是來貨供應的問題。
編劇說,這是中國市場的問題。
導演說,這是香港電影的問題。
校長說,這是講師誤解的問題。
老師說,這是家長溺愛的問題。
採主說,這是市場主導的問題。
記者說,這是編輯要求的問題。
CD說,這是客戶品味的問題。
AE說,這是時間資金的問題。
廠商說,這是市場競爭的問題。
女工說,這是保住飯碗的問題。
進入全城不負責任的年代,口袋之內,總要配備一些問題,作為答案。
2007年4月7日
唱 K
你就當我馬後炮,說今期央視踢爆港商的新聞其實老土得很,即是行內人早就心知肚明,紅磡、土瓜灣區塞滿旅遊車已是二十年前已經有的景觀,這些舖面招牌細細,內裡浮跨,就是一見有香港人走近就列出彪型大漢,驅趕威嚇,我廿年前未知甚麼葫蘆賣甚麼藥,但自出來做事,知得香港旅遊業的拜金精神,大抵已列這類店舖與尖沙咀街邊叫客的手錶個體戶無異矣。
只是,廿年前,這些店的客人是金髮紅眼,今日就是甚麼血濃於水、甚麼同是一家的黑眼睛與黃皮膚吧。
事到如今,不講了,我的關注或者是香港新聞媒體,如今真的要由央視帶領指導嗎?當某大珠寶店花八百萬請明星代言,花過百萬、過千萬在報刊、電視大落廣告,媒體的鐵腳馬眼神仙肚何解又不會發掘如此行內皆知的城市現像呢?我想我作為一份子,知情不報,是不是涉嫌串謀行騙罪。
我知,我們有數之不盡的其他報道,油魚的、天星的、劉華的、藍天的、添馬艦的、舊區的等等等等,又真是件件精采鑊鑊金,但是,點解各老總又總是全力瞓身追蹤熱門新聞,又只肯少家少氣地發掘第一手真相。
香港媒體報導與「真相」越走越遠,反而與「慶典」走在一起,一窩蜂的,各報老總無需密謀開會,早就太過明白現實的遊戲規則,為炮製新聞版面而赴湯蹈火,為同業競爭而搞盡腦汁,只是,很難發現香港媒體會為社會、為市民、為真相而狂追不捨。
又即謂,法國時裝展、大峽谷玻璃橋、康城電影展、西藏鐵路通車可以勞師動眾地越洋採訪,但天水圍的社區生態則無需深入討論觀察,求求其訪問一兩家庭,隨隨便追問專家社工,五分鐘三分鐘、半版全版就是。朋友告之的是,十多年前,神仙肚還可以在屋村寮屋借宿兩星期,再寫一篇惹人動容的低下階層生活報告的,如今,俱往矣,除非你在這兩星期內完成另外六版的新聞專題及半廣告專訪吧。
香港媒體的卡拉OK化就是如此,即似我見很多有心人寫博,都似香港媒體的手法寫之罵之,一人一句,有讚有串,日日為熱門新聞加上註腳,其實都似望夫石上「到此一遊」的白油標語。
我想講的,或者又不是想講報刊或博客,或者看看處身這個社會的時代脈搏,因何會變得如此一窩蜂化,人人平等背後我反而感受到人人平庸,好似我都可以做到特首,我彷彿也是如心小姐,其實,這背後似乎有一套講不通的道理。
我真心想的,是假如不是央視,這新聞究竟會何時見天,還是還是,大家心裡早已有數,只是,香港地內置心態是,又點會無端端阻人發達呢?
只是,廿年前,這些店的客人是金髮紅眼,今日就是甚麼血濃於水、甚麼同是一家的黑眼睛與黃皮膚吧。
事到如今,不講了,我的關注或者是香港新聞媒體,如今真的要由央視帶領指導嗎?當某大珠寶店花八百萬請明星代言,花過百萬、過千萬在報刊、電視大落廣告,媒體的鐵腳馬眼神仙肚何解又不會發掘如此行內皆知的城市現像呢?我想我作為一份子,知情不報,是不是涉嫌串謀行騙罪。
我知,我們有數之不盡的其他報道,油魚的、天星的、劉華的、藍天的、添馬艦的、舊區的等等等等,又真是件件精采鑊鑊金,但是,點解各老總又總是全力瞓身追蹤熱門新聞,又只肯少家少氣地發掘第一手真相。
香港媒體報導與「真相」越走越遠,反而與「慶典」走在一起,一窩蜂的,各報老總無需密謀開會,早就太過明白現實的遊戲規則,為炮製新聞版面而赴湯蹈火,為同業競爭而搞盡腦汁,只是,很難發現香港媒體會為社會、為市民、為真相而狂追不捨。
又即謂,法國時裝展、大峽谷玻璃橋、康城電影展、西藏鐵路通車可以勞師動眾地越洋採訪,但天水圍的社區生態則無需深入討論觀察,求求其訪問一兩家庭,隨隨便追問專家社工,五分鐘三分鐘、半版全版就是。朋友告之的是,十多年前,神仙肚還可以在屋村寮屋借宿兩星期,再寫一篇惹人動容的低下階層生活報告的,如今,俱往矣,除非你在這兩星期內完成另外六版的新聞專題及半廣告專訪吧。
香港媒體的卡拉OK化就是如此,即似我見很多有心人寫博,都似香港媒體的手法寫之罵之,一人一句,有讚有串,日日為熱門新聞加上註腳,其實都似望夫石上「到此一遊」的白油標語。
我想講的,或者又不是想講報刊或博客,或者看看處身這個社會的時代脈搏,因何會變得如此一窩蜂化,人人平等背後我反而感受到人人平庸,好似我都可以做到特首,我彷彿也是如心小姐,其實,這背後似乎有一套講不通的道理。
我真心想的,是假如不是央視,這新聞究竟會何時見天,還是還是,大家心裡早已有數,只是,香港地內置心態是,又點會無端端阻人發達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