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香港式離婚.戰場上的情慾角力

一直尋找動人、有力量兼有想像力的劇目,《香港式離婚》就是一個選擇。

劇本雖然沒有天馬行空,但貼近香港生活的實感一樣令我嘗心悅目,打動我的除了是多角度描述香港人對婚姻的態度外,還有率性小女子的真性情與殘酷的港式職場世界。李鎮洲與劉雅麗的壓場感自然是意料之內,但楊淇的演繹也合乎了我的想像,Emily (楊淇飾) 一角既是可人兒也具備討人厭的特質,那種天之驕女、我行我素的個性正是打破職場框架的小藥引,而且,小姑娘更拆解了 CK (李鎮洲飾) 與 Laura (劉雅麗飾) 的一段中產婚姻。

層層叠叠,一步又一步,Emily 與 CK 由大牌檔開展的一夜,煞是近年看得我最心動的場面,導演把寬大的舞台切割成三個小場景,慢慢融化了兩人在職場上的無形界線;相比起 Laura 與舞伴 (梁祖堯飾) 的一幕,CK 的剖白更為含蓄,慢火烹調,力量反而更大。

黃詠詩的劇本富於本土味,見工、上班、婚姻、生活壓力、亦愛人亦朋友,各種場景人物都充滿了香港味道,甚至會令我想起昔日、今天的一些朋友、一些回憶。我近年不明不白的追看都市情感關係的劇目,似乎在這個最後的公演中找到了一個出口。

伸延:
.《謊言
.《狂揪夫妻
.《聊齋

2018年8月11日

黃子華金盆啷口

當黃子華的 show 已經不好笑,你自會明白他的楝篤笑根本就是一面鏡子,呈現著當下社會的日常狀況,而在這一刻、在這氛圍,大家都已找不到笑的理由,而他,作為一個以「笑」為賣點的人,高聲叫出要「金盆啷口」,為自己的 show 劃上句號,以行動去讓香港人繼續思考。

我知,這或是一場宣傳技倆,但看回舞台上,黃子華竟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無力感,他不再賣弄他的外表,不再以揭秘娛樂圈趣聞來搏取掌聲,在幕與幕的接場位,他是無力地坐在舞台孤單的座椅上,繼續沉思,繼續期盼。

相信在場每一位觀眾都感受到這次演出的氣氛有異,談論的話題竟然變得不便公開,包括警察與暗角、中港心計、港人生活的荒誕與暴力、娛樂圈的杯葛與平反、同性戀非刑事化的前因後果等等,觀眾有時笑、有時想、有時無奈,想不到這位「神」竟然翻開了我們不敢、不願、不忍談的舊話題、舊記憶。

我看過 show 後好幾天心情起伏,不停回想他所說的,落得上了一堂哲學課的無力感。然而,我相信紅館中所有人都感受到這位表現者的真誠,在賺錢之餘不忘呈上自己血肉之軀,不去計算未來是否會被秋後算賬,不怕下一回還有沒有贊助商的重金贊助,甚至幾多積累下來的粉絲會因話不投機而割席離棄。

他賣的不是笑,是真。

黃子華.黃傘子
子華.伊館
破地獄與白菊花

2018年7月2日

謊言.夫妻相處之道

《謊言》是李鎮洲執導的劇作,潘惠森粵語改編。原作是法國小說及劇作家 Florian Zeller 編寫的作品,於2011年在巴黎首演,寫兩對夫妻的四角關係,互相隱瞞又互相猜疑,一時真心一時假意,透視出現代人對婚姻的不忠不實,又寫盡無處不在生活壓力。
簡約的佈景與燈光,把焦點全投射在四個角色之上。

自從一齣電影《誘心人》,我就情迷於這種關於情侶互揭心計的現代愛情故事,殘酷的、惡形惡相的,呈現出夫妻情侶間相處往往滿口謊言,又會被無形的偏見鎖於局中,難以自拔,既無望又無助。《謊言》以一場床起開始,慢慢揭開四人間的權力與情慾關係,究竟是誰開口說出第一個謊言呢?

性愛既是夫妻間重要的連繫元素,但同樣也是一顆引誘人心的毒蘋果,舞台上四個角色爭風呻醋,背後的情慾關係更帶來無限的畫面,Lauren的一個眼睛說穿故事,Michael的苦苦追迫只是無矢而終,Alice其實夾在磨心,Paul只得既坦誠又說謊,弄得人人繼續活在糖衣之中。

劇本沒有把四人寫得深入,角色都似乎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現代城市人,只是有點錢、有點品味、有點空閒,人心就被性慾的魔鬼牽住走,謊言一觸即發,喋喋不休,火速蔓延。

改造情人
狂揪夫妻
29+1

2018年6月2日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命運一瞬間

中文版譯自 Jan Morris 撰寫的《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但竟然由台灣八旗文化出版,可見香港出版界已走到末路,連少許的視野與熱情都欠奉,只一味鑽研如何迎合市場,還口口聲聲要炮製出暢銷書(而偏偏又永遠做不到!)。

Jan Morris為香港人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點看香港,她是歷史學家,透徹了解大英帝國歷來與殖民地的關係,她不崇洋,甚至討厭英國政府對早期香港的政策,認為歷任的港督都是較次級的二等官員,對香港人既歧視又不仁,及至回歸的警號響起,英國才開始對香港人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建立起有民意參與的議會,以求為這個末代殖民地留下美好的光景。

她也不算體恤香港人,認為香港人多年來甘被英國官員無理的歧視而不發聲,逐漸令香港在政局上走上一條不歸路,就連中英會議的如此重要的討論,香港人還是沒有參與,甚至沒有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民生上,她形容殖民政府推行的公營房屋計劃,就如同把人被編排進一座又一座只有數字作辦別的監倉營房之中。

她下筆著書之時,彭定康還未接任港督,作者更無法看得到回歸後本地政局的微妙變化,未能把這個香港故事寫得完滿,只是,作為一個英籍、既熟悉殖民官員又旅居香港的歷史學家,她寫下很多細緻而被香港人忽視的片段,例如香港開埠初期山頂一帶的歧視政策,外籍人士與本地居民的不平等關係,以及在中英談判及八九民運的前後之間,殖民政府或有關人等曾經提出的一些另類方案,這些足以影響數百萬香港人命運的決定,都在彈指間稍稍的流逝。

我心雖然渴求香港不死,但畢竟時代而過,殖民的生活已經一去不返,我們如今面對的,確是在中國政府威權恐嚇下如何繼續我們的生活,讓自身繼續為這地譜出更精采的歷史。

伸延:
國民教育
建構中的香港
13.67

2018年5月26日

29+1.難關難過關關過

來到公演的第99場,我才進場觀看這套一直期待的舞台劇。電影版的感動仍然繫於心頭,想這舞台劇也必會帶來滿足感,果然,創作人彭秀慧沒令我失望,在序幕中的強勁舞蹈,馬上也令我意識到舞台上的林若君有別於電影版中的那位,也證明彭秀慧親自擔當的重要,畢竟,舞台上的演員與觀眾無阻無隔,台上人的情緒起伏直接打進觀眾心底,毫無保留的坦誠相對著。

彭秀慧的個人魅力,在《29+1》中表露無遺。

香港的舞台劇需要跟貼近香港社會面貌的題材,而《29+1》能數度重演,我相信也是這關鍵,故事寫的是女子三十的奮鬥故事,但更重要的,是描繪出女主角身處於這個現代化摩登都市,工作壓力、愛情壓力、甚至是面對年老親人的痛心感受,一點一滴,也是你與我所共同面對的。彭秀慧一人分演兩角,加強了前後對比,隱喻著理想與現實的分歧,也呈現出生活中的無力挫敗感。

劇目一直沿用原來的時空,設定時間在十三年前公映的時刻,讓這位快將三十女子依舊懷念住張國榮、陳百強的日子,當然,也由於此,我特別感受到這位小師妹的回憶片段,《日落巴黎》、《早班火車》,都是容易勾起思念的動人旋律。

做人不能停步,思念過後又要大步向前,29+1做了十多年,也讓我這一代人有了深刻的回憶,如果可以,我還是期待未來彭秀慧的《39+1》、《49+1》,難關難過關關過,香港闖了只少150年,未來的,就是要繼續闖關。

伸延:
破地獄與白菊花
白雪先生灰先生
吃羅宋湯的日子

2018年4月7日

極北.比死更冷

今年冬天特別凍,先看有美國北部的風河谷《Wind River》,後看了中國冰極的黑龍江《冰河追凶》,同時,也奇奇怪怪地越洋買了本聞所未聞的小說--《極北》。小說原生出自烏干達英語作家馬賽爾.索魯 (Marcel Theroux)的小說《極北》(Far North),而我買的原因,卻全因村上春樹之名。

話說村上春樹看上了《極北》,自薦翻譯出日文版,還加上譯後感,那頓時成為了出版商的宣傳賣點,吸引我這類羊群讀者。儘管,我未讀懂英文原文、更惶論日文譯本,但有偶像名家推介,那我就乖乖買來,細讀由韓明珠譯出來的中文版吧。

極北的中文版設計以白色為主,包裝成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極北》的故事背景很冰冷,沒有太多的地理介紹,時空似被分割,只知道在一處極北荒涼之地,甚至與文明隔絕,仿是古,也似今,描繪的白茫茫的冷漠世界,似地球走到終結之時,而此刻,人就只能重回「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世界。

我很少看如此坦白揭露人性的小說,荒荒涼涼的主角心聲,越看越有冰冷感。人物由一個變成兩個甚至幾個,但過一會,主角遇上幸運或不幸,又可能回到一個人的荒涼世界。畢竟,人一多,就會有高低、有鬥爭,逐會出現持強凌弱的生存法則。

如果可以選擇,你情願一個人還是繼續與人比併呢?

伸延:
陳雪《陳春天》
余華《第七天》
章詒和《鄒氏女》

2018年3月18日

某某到此一遊.你代我遊

曾幾何時,工餘學中文,當老師一本正經準備推介蕭虹、傅雷的作品時,我應他的要求,在小字條上神神秘秘地寫上我最喜愛的作家,我寫的是「邁克、李志超......」,現在回想,未知老師看後不知會有何反應,又或確信這小子報錯班了。然而,當時的我深深相信,生於70、長於80年代的香港人,哪有理由不被邁克的中西合壁的文字所吸引呢?

這至今已是沒有三十年也有廿年的往事了,但我還在看邁克的《某某到此一遊》,是遊記,又是街道研究,是電影,又是情色指南,這種混雜的文字影響了我的大半生,而且,無可避免的,也成全我人生下半場的老相好--電影。

甩不掉,如慾如情。

歐洲的街道自然是文藝少年所神往的,由邁克帶路,更難得的是不避嫌的說出他的獅城舊事,一點一滴的,拼合出這個天生敏感王,視點毫不客觀,既是描寫,又是回憶,也又想像,有時浮出了四十、五年代的電影畫報,有時是巡迴列國的舞台經典,或者,不難看出,這種個人日誌也似今日KOL的吹文玩墨,但賣點不是新世代的文青,又不是過氣的優皮,在暗影之間,更是作者自我療傷的心靈雞湯。

這口湯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淡而無味,偏偏我,就喝足幾十年,或許,這幾年開始腰酸背痛,盤川又越來越少,我反而愛上看別人的遊記而不是自己走遍萬里路,因為,有的作者內藏幾十年的知識與功力,筆下是抽絲剝繭的社會歷史文化,而我,連血拼暴飲的動力都沒有,一旅行,就只會在街道上尋找一間又一間的小書店。

下百老匯上
事後
吃羅宋餐的日子

2018年3月10日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少年歷險之旅

由英國國家劇院 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 帶來的《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改編自 Mark Haddon的暢銷小說,寫出這位 「有行為問題」的少年 Christopher 因鄰家小狗被殺而展開的一段神秘旅程,上半場是 Christopher 逐家逐戶的偵查謀殺事件,到他知悉父母關係真相之後,下半場他就走出安全區,就展開一段探險式的尋根旅程。

少年的複雜心靈透過燈光設計與觀眾緊緊相連。
劇場焦點落在 Christopher 與父母的關係,也有與 Christopher 關係密切的老師 Siobhan,觀眾既會投入到失落少年的心靈世界,又會同情作為父母親的痛苦與兩難,而 Siobhan 的身份則既是老師又似說書人,慢慢道出這位少年的思想與行為,既簡單又複雜,讓觀眾投入甚至愛上這位空虛少年。

當然,舞台上更奪目的,是燈光的設計,有別於一般的舞台投射燈光,今次還有精緻的發光道具,大至整個台板及三面的高牆,小至手提電筒及玩具火車上的小裝飾,拼合出千變萬千的燈光魅力,有時是場景的轉移,有時是心靈的描寫,尤其當少年遊走倫敦錯綜複雜的地鐵管道上,投影、燈光與錄像齊齊發揮功效,把原本平平的路程變成驚險之旅,正好與 Christopher 的心靈互相呼應。

雖然,入場前我期望《深夜小狗神秘習題》會帶來更奇幻、更多變的視覺奇觀,但很快,我就被這個故事、甚至這個少年所吸引,始後我就再沒有過份的視覺要求,畢竟,英國國家劇院不是 Robert Wilson,在充滿象徵、符號的表台上還有啟迪人心的家庭故事。

我承認我對現代主義的偏愛,愛那種充滿象徵,似是而非的描述與譬喻,加上劇中人那別人韻味的英倫口音,是一台我甘願打上五星的作品。

伸延:
泰斯特
鐵路像記憶一樣長 
聊齋 

2018年2月19日

聊齋.點解齋聊?

「Why We Chat?」林奕華拋出了一個大問題?舞台上呈現的不是一個故事,反而是不同的問號,研究是我們在創造科技?還是科技操控了我們呢?我們的日常、思考、聊天、記憶、以及想像,是否都被外在環境而控制呢?

非常林奕華, 聊齋
舞台上的一桌一椅,都呈現出林奕華對美學的追求。
林奕華的觀察力強,作品往往捕捉了當下的重要課題,今次,寫的是生活上的「有」與「缺」,前度、現任、虛擬、真實,是人還是鬼,為甚麼一下子都變得那麼近似?在這所迷離的大酒店內,有種日常生活所缺少的沉殿空間,讓這位男主人公照照鏡子、想想自身,反覆向自己拷問生活的意義。

舞台上的視覺不算強烈,過多的對話迫得我沒有空間,這三小時,又似是編導向觀眾嚴刑迫供,有的觀眾可能思考甚深,我卻有點想轉身而退,不是舞台的吸引力不夠,只是密密麻麻的對白聽得有累,眼睛又不得不追向字幕屏,最後幾幕似是重覆不休是呼喚。

黃詠詩有《破地獄與白菊花》的往績,對死亡寫得特別深刻,只是在愛情路上,她的文字比林奕華的更要淺白,近乎有點俗氣,要由一對老夫妻或一對資深演員念出來,總是身不稱身,我反而奇怪編劇在男主人翁的愛情路上大造文章而捨棄當下大酒店的似夢迷離,一眾服務員除了有過場搞笑的能力外,實在也應擔當與男主人公的心靈互動的角色。

或者,這是我首次覺得舞台上的演員魅力太強,硬把觀眾、甚至編導的目光吸引住,如果不是張大姐,情況又會如何呢?

我翻看非常林奕華的作品年表,由1989年至今,原來成為座上客的次數也不出十隻手指,但有時,名人的魅力就是如此難以說明,可能我愛上的是他的文字、他的美學、他的造型、他的個性,而舞台上的作品,那幾隻手指中卻沒有令我或叫好或流淚過。

華麗上班族
破地獄與白菊花
等待香港

刺殺騎士團長.生活的藝術

村上春樹的魅力,是令我只花一星期時間就刨完46萬字的兩部書,看得快雖然不代表甚麼,但看得快,至少表示我對村上春樹的信心,相信自己不會枉費這個星期的勤功苦讀,雖然,這一次,當男主角之路越走越迷離,仿如潛入了非現實的黑暗境地之際,我實在有放下書本,先抖抖氣、甚至想放棄而重頭再讀的衝動,這種仿如呼吸困難的感受在閱讀第二部「隱喻遷移篇」時尤其明顯,但是,作為粉絲,我沒卻步,我翻過了幾頁迷霧,最終也能走出生天。

《刺殺騎士團長》的故事並不輕鬆,讀者跟隨著這個剛失婚的男子,同步旅行、同步回到單身的生活,原以為了解這位男子對藝術、對性、以及對身邊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之後,此際,筆鋒一轉,男子就墮入某種充滿隱喻的非現實世界,難以表述,難以理解,各種事物似相關連又似無法扣緊,很多恐懼、黑暗的力量就隨之出現。

或者,看多了如《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或《身為職業小說家》等散文作品,每每就把文中的「我」想像成村上春樹本人,所以,作為讀者,不難認定小說中「我」對音樂、對藝術品、甚至對汽車品牌的理解就是村上春樹的日常感受。

這或是作者魅力的一種展示,也可說,是個人特色,筆下的小說作品都成為知識份子的個人品味指南。只是,今次的「我」不再年青,不是面對性的誘惑、成長的煩腦,反而是中年過後一種重新開始的新生命,好似松浦彌太郎話齋--給40歲的嶄新開始,那種放棄日常刻板的生活而重新尋覓自己所要的,實在是每一個70後、80後必須面對的問題。

村上春樹如今應該已不再是年青讀者的偶象了,反之,跟隨他的,是一群苦苦生活而未能赤裸面對自己的中年人,就算作出了選擇,但隨之而來,強大而黑暗的力量也是苦苦纏身,無以名之,隱喻處處。

或者,我也是時候重新開始......

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
身為職業小說家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2018年2月17日

Scrooge! 奇幻聖誕夜.經典與大台

scrooge
林澤群遇上這劇目,是他的好運,也是觀眾之福。
聖誕看的劇,但到農曆年假才肯寫下扎記,證明我這個寫作人寫得真慢,沒為這個網誌下過苦心,所謂筆耕十年還是換來零瀏覽量,敢肯定壞文章原來就是最佳的網上保安系統。不說其他,說回頭,這齣《Scrooge!》比這個網站長命更多,先不說 Charles Dickens 於 1843 年的經典原創《A Christmas Carol》,單是香港話劇團都已三度公演,我沒看過之前的演出,但慶幸這趟看的是廣東話對白、配英文歌詞的半唐番版本。

聖誕看經典聖誕劇,就正如我那年代的聖誕蛋糕、家中的聖誕燈飾,幾乎是每個家庭的節日必然之選,我只奇怪香港人何解對電影電視着迷而對舞台無動於衷,說票價,近年白金價流行音樂演唱會、倒錢式嘉年華一浪接一浪,何解消費者要對這群舞台演藝工作者如此苛刻呢!

我們是否也如這夜的孤寒財主 Scrooge 先生,必須經歷一趟嚇餐飽的鬼域旅行,才甘願為社會、為理想、為正義付出多一些呢?尤其是,我們身處的這個大城市,表面上比 19 世紀的歐洲小鎮進步得多,但剖開人心,又不難發現原來當年的階級歧視仍然存在。

又說回舞台之上,林澤群的表現確實驚喜,舉手投足都是一個老先生,還活現出孤寒財主那種滿肚牢騷的態度,對我來說,林澤群還算是舞台上的新一代,他有機會演繹 Scrooge 先生,也實在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明白,有意全身投入演出的演藝畢業生多得很,能夠在大團中擔當重要角色,還要是一個角色年紀差別那麼大的角色,實在一生中難得的機偶,而這種機偶,往往能是舞台工作者的重要轉捩點。

雖然香港話劇團是本地建制創造出來的大台組織,有資助,有全職工作人員,有場地租用優勢,甚至有明星級的台前幕後的協力支持,但是,我依然對他們的製作信心十足,也不嫌他們的建制味濃,甚至偶爾不可避免地製作出一些配合政府氣氛的作品。或者,換個說法,小劇場的創作力如狼似虎,也要有這種大笨象去平衡生態。

畢竟,聖誕假期看改編自 Charles Dickens 的《Scrooge! 奇幻聖誕夜》,都應該是永恆的選擇,我奇怪的是,何解這齣音樂劇不是年年上映而已。

蝦碌戲班
愛麗絲夢遊仙境
我愛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