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看簡體的理由

林奕華的書看得多,但第一次找來簡體版的,寫的同樣是香港,以「等待香港」作為系列名字。對我來說,簡體與繁體並無差異,但奇怪的是,今勻我看這本專注論述香港的評論集時,卻因簡體字而體驗出多一份的態度。

文字原本就是出自香港的報章、雜誌,但一轉成簡體,並由內地出版社出版,就很有一種批判香港的味道,當然,這其實也是作者的原意,只是如果文字刊印在《信報》,我會感受到知識份子關愛香港,提醒香港人多感受生活、創造生活。但如今,文字輾轉以簡體字出版,而讀者我又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那,竟然有一股被離棄的孤單感。

或許,這只是一場誤會,事實上,林奕華的創作力始終驚人,雖然我對他的舞台作品未能全盤接收,但在散文作品上,林奕華總會交待得清清楚楚,理據分明,說出香港教育、娛樂、甚至日常生活的一種荒謬感。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的書名有點荒涼,畢竟香港人這個標籤如今已不合時宜,沒特色、牆頭草、一窩蜂,太多太多的惡意被加添在香港人的身上,我雖然依然活在這裡,但永遠的,還是懷念着80年代的香港,揮之不去。
 

2015年10月13日

台灣札記.關於文創的事

 

上次遊台灣已是六年前的事,今次短遊台北四天,訪的都是旅遊熱點,買好東西、吃好東西,是都香港旅客的指定活動,就算吃得口感如何、買來之物又未必合用,其實,嚐到入心的還是那份台式人情味,有嬌嗲、有泛濫的「唔好意思」、還有機車不停穿梭往來製造出的引擎噪音與機油臭味。

今次略不同的,是親眼目睹了這幾年間台灣獨製的一股「文創味」,有別於早已馳名的「誠品味道」,這種新興的手創設計風游走於大街小巷,吃的、住的、買的,多多少少夾雜住本土原創的精神,當然,偶爾也會發現產品原來源自他國,有充數頂包之嫌,但是,又不能不讚嘆主人在店內細膩地演繹個人喜好,一木一瓦,既似無意,也是刻意的打造出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喜惡。


品味小店大都位處小巷小街,買咖啡的、買精品的、買服裝的各自精采,慕名而來的我走入店內,馬上感受到連鎖銷售店欠缺的靜謐優悠,這裡的店員不會騷擾訪客,彷似你的進來已為小店主帶來喜悅,購物與否悉隨尊便,偶爾對客人對話交流,態度又比度假村式笑臉多一份真誠細緻。有時,你會看到小店主人在做自己的「手作作品」,低着頭,認認真真,完全無視你已走入她的私人空間,而正是這一份認真專注,贏得了很多愛慕者認同。

反之,相對於小店,較大的文創園地、豎立文化型像的商場就多了一陣陣的銅臭味,到訪之日,園區門前的空地已被名歌星用作簽名會,園內滿目也是由旅遊巴士接送而來的「旅遊人士」,由領着旗幟的導遊帶領,相比起來,總覺得我這種自己搜集資料、由捷運轉車下車徒步而來的訪客多了幾分高雅貴氣,自我感覺良好到不能自己。

今次,也是我首次入住台北的型格小旅舍,相信兩所旅舍也是由舊廈改裝而成,與一般的星級酒店格局大不相同,標榜設計,消費品味。我先入住一家近東門捷運站的,大大吸納永康購物街的人氣,雖然房間窄小,但用心地做好浴室設備,加上一張寬大的床,正合我這種簡單旅遊人士的喜好。

另一家在西門町電影大道附近,樓下是商場,上層是旅舍。酒店服務檯設在五樓,又與商場人士共用電梯,偶爾怕生保人走入房間樓層,所以未必是一家大小之旅的理想酒店吧。但是,單看商場內的本土品味精品櫃檯,還有來自日本的文青名牌,就知道這家旅舍自有自己的一批擁躉了。



沒去九份、十份,也沒時間往來宜蘭、烏來,似乎我非常眷戀城市觸感,那種人來人往中的孤單自我,是不是就是時下台灣文化青年的心靈感受,而我這個過期的,就繼續在大店小舖中搜刮影碟、買背包,獨自回味一份已逝去的青春,回憶某些難忘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