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引爆趨勢.可以燎原的火種

回頭看這趨勢巨作,委實有點諷刺,也不得不讚嘆作者Malcolm Gladwell 的思考及分析力。

《The Tipping Point》出生於Facebook之前,那時候還沒有社交謀體,那時候communications還只是新聞學院內的必修科目,與大眾無甚關連,怎知道,到今天,人人是傳道人、發佈者、行動者,一秒之間,可以即成趨勢的關鍵人物,成為新聞學院的優異生,只是,現今的新聞學院也成無人問津的頹垣敗瓦了。

如何劃起這根火柴?如何去當15分鐘的英雄?現在,這些問題應該由網絡上的大V、名人去解答了。在這個橫跨世紀的年代,雖然沒有殺到埋身的戰爭,但香港這彈丸之地,人口密集,眾聲喧嘩,城市熱話只能火紅三天兩天,周刊、日報都辦不成了,要靠網絡,要快,要當時人,要人人報料,這根火柴又會否火力過猛呢!

 當人人都想當潮流教母,當人人都望變成影評權威,這個趨勢之勁,會否把每個人心底的小火柴吹熄呢?

異類
新聞的騷動
數位:新分享時代

2015年9月10日

開往中國的慢船.村上的慢船

不要提諾貝爾獎了,為甚麼編輯記者臨近十月,總會翻出幾個名人的名字與諾貝爾獎炒作一起,還是認為,如果瑞典貴族圈挑選一個自己認識的名字,就會有種與有榮焉的感動。

由中學開始追看村上春樹的作品,由認同、發洩、到今日,大概也變成老朋友互相支持的態度,尤其是他的大塊頭作品,細緻地描寫成長、城市,抽離地觀看人人認同的康莊大道,放大一些感受,關心城市中的邊緣人物、景物。

《開往中國的慢船》是舊作,是篇短篇小說,毫無理由地在出版十多年後傳到我的手上,也可能是舊作的原故,譯後的文字不算吸引,各故事的組織、風格、手段都不甚統一,作者考驗自己,盡力嘗試創作不同風格的作品。

村上的比喻往往有種引人的魅力,為甚麼故事主人翁會對「中國人」特別留意?袋鼠與零售店的客服又怎會扯上關係?對!這是小說,沒需要講清楚,就算你不崇拜村上春樹,但看一個又一個怪異、奇幻的故事,總不會(能)平靜如湖水,又或會動一動氣,枉自己花了工夫去猜想,去凝視這個變化莫測的都市景觀。


伸延:

2015年9月5日

泰特斯2.0.思考舞台.想像舞台

《泰特斯2.0》帶來的震撼力很大。用最簡單的舞台效果,依賴文本中的一字一句,由七位能量強大的演員來呈現,以身體,以對白,以叙述,把一場血淋淋的復仇悲劇演繹得凄美動人,同時,也透過演員的自身回憶來對照現實中的暴力,觀眾無可避免地去思考、去推敲,台上台下產生密切相關的互動感覺。

比起剛劇場初始期炫耀的視覺震撼,比起林奕華劇場美得過份的潮流簡約,鄧樹榮的「形體劇場」就簡單直接得多,直教觀眾重新認識劇場空間,重新思考舞台上的種種可能,而上一次給予我如此震撼的簡約劇場,應該是高行健自編自導的《彼岸》。

莊梅岩的劇本也寫得巧妙,把複雜的古羅馬背景簡約說明,就把焦點放在暴力的狀態之上,虐待、謀害、強姦、殺戮、以至血流成河、血染天空,都利用優美的文字說明,越優美,越悲慟,觀眾耳聽流麗的文字去描述,再看著一眾演員的扭曲的身體,眼看耳聽,切身地去感受血流的腥臭。

久別了的馮國永的燈光設計也頗有味道,沒喧賓,沒花巧,強硬的光線打在演員的身體,就把人物的內心展露出來,黑幕有時染紅,地板有圈強光,一個又一個的抽象場景,把不停轉換角色、對調角色的狀態變得更自然優美。

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