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愛.來去.住台灣.我所愛的港與台

看黎慕慈寫台灣的文章,感覺是既近且遠,有熟悉的港人口味,也有台灣地膽一樣的刮料內容,行文既保留地道的台灣用語,又偶爾加入兩句港式粗話俗語,這種不拘一格的文字,寫出似生活體驗又帶幾分實用旅遊、甚至生活資訊的文章,正好符合我的三及第胃口。

何況,作者是雜誌人,我高攀一點來說,是行家,對行家的作品我會格外有感,故我第一時間買入此書,甚至,竟然在一天內狠狠地讀完。為甚麼如此狠狠呢?誠然,文字吸引,又講述我享往的社會國度,一看,就難放下。

台灣,這地區,由台北到高雄,去的次數多,逗留的時間也不算短,但我始終是一個遊客身份,沒辦法去深入了解社會文化,所以從前我以為台北就是誠品、老天祿,台南是太陽餅,高雄是蓮霧及虱目魚,懇丁是春天及夏都,沒有其他。

黎慕慈帶我去看的,是另外的風景,是台灣人的生活,也是台灣人的心靈,異鄉作者來台工作十四年,街巷上的一點一滴都深有體會,也說得出郊野間的一花一草的小故事。每一句一字,我馬上隱見她日積月累下來的工作狀況,拼命的,獨立的一種很香港的傳媒戰士。

我想,寫作人應該如此,把自己看到的、學會的記存下來,不求豐厚的版權費用,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分享美事。

台灣的美,作者寫得精采,台灣的爛,作者也不嫌地說出一二,尤其與與港移居過來的人對話與描述,潛台詞是寫出人生背後的豁達心態。生活上的緩步不前,未必因為石屎建築及車水馬龍的街道吧!

環臺騎乘記
台妹時光
北漂十記

2015年1月8日

無題.無人理會的題目

那年,黎智英開始搞壹周刊、跟住辦蘋果日報,大大聲地開拓出本地傳媒的另一遍天空。然後所謂雜誌式的新聞版面隨處可見,大圖大題小字,也見翻版式報導、倒模式周刊在市場上陸續出版,加上踩界的狗仔式偵查報導,政界、娛圈、甚至香港新聞現場上都曾經起哄一陣,一邊人心惶惶,一邊八卦情緒又亢奮,再往下去,連電視上的《今日睇真D》、《城市追擊》也強勢推出,這就看出本地媒體真起了重大變化。

到互聯網時代,網上人多勢眾,詞鋒更見厲害,消息謠言滿天飛,自命才子才女也是恆河沙數,彷彿人人都是雜誌總編、主筆,你一句我一句,相比起來,所謂的主流媒體已經江河日下,剩下的紙本媒體,大部份都成了廣告採購手的玩物,此際,正好壹傳媒已被人開名封殺,有讀者而廣告有限,收入縮少加上人才流失,創意更是每況愈下,黎智英的天地彷彿俱往矣。

時代去了,他在佔中後正式離開媒體主帥的職位,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無法挽回。只是,我奇怪,坊間沒跟進,沒叫嚷,沒說法,大家留了白,假裝沒看見沒聽見一樣,或者,大眾似乎怎樣支持民主正義媒體都好,但早已估到陰乾下的媒體老闆早已行上末路,這個巨賈的去留,似成不值一提的小事。

不過,於我,壹傳媒始終是一件大事,黎智英的眼光與魄力是驚人的。就算有錢,就算賺得無良,但怎樣在創意行業調兵遣將?怎樣把原來的老大哥打到騰雞亂舞?在打破別人飯碗的同時又打破很多陋習,假如真要蓋棺,也說得上是末世行業中的重要人物吧。

就算,我對商業式大亨搞傳媒毫不動容,但如今,是媒體的創意沒落,毫無生機,就連電視台都在黃金時段播出打飛機式資訊節目,又或喪插廣告內容,這一切,都證明創意工業就算未死,都難有出頭天了。

爽報走了
香港無聲音
霉體媒體

2015年1月3日

賈伯斯傳.狂人之路

一出版即買,到這個聖誕,才一口氣看畢近800頁的厚書。故事大多耳熟能詳,由80年代開始,由Apple II到麥金塔,由iPod到iTunes,蘋果走的路,是傳奇,這位創辦人走的路,更是一條不歸的狂人路。

Steve Jobs的狂,不在於他的成功與否,反而是出自各親友、夥伴、下屬,各人都細述Jobs在會議上、辦公室時的狂莽狀況,口沫遮瀾,活脫脫就是一個魔鬼上司。然而,性格決定命運,這隻魔鬼既似惡霸,但對用戶的感受、對產品的設計卻崇尚完美無瑕,造就出一件又一件的近乎完美的產品及服務。

硬件、軟件、系統的整合,不可沒排除萬難的舵手,他可能得罪了很多人,他可能惹來很多謾罵與斥責。所謂產品設計,無非就是為顧客解決問題,為顧客製造出樂於使用的產品,偏偏在千千萬萬的企業內,老闆、員工有時會掩耳盜鈴,只顧各部門的分工爭抝、成本與售價的過份計算,到最後,產品不好,消費者不受,一切皆是徒然。

這一本不是自傳,親口表述的不只有Jobs一個,也有他的親友、敵人逐一細訴,有細節,有流水,雖然還是遺撼未有打開Jobs的心窗,但狂人故事立體了,令我更相信,成功與否,命運使然,一切皆不能強求。

或者,在天的Jobs,也會盼望重頭來過,在長女成長的時候照顧在側,而不是為一件又一件用完即棄的電子產品而狂莽。

蘋果的價值
科技之後
沒張揚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