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新聞.此時此地

此時,此地,新聞業彷彿都了一個關鍵點。現時何止報章、雜誌面臨困境,連電視新聞、電台新聞也不再是香港人的「家常便飯」了。

每日,放工後迫入地鐵,半小時,在車廂內,我已閱畢當天的大部分新聞標題。對我來說,新聞標題已相當足夠,例如:下午有人在廣東道集會驅趕大陸遊客、維他回收變味檸檬茶等。一語中的,省我時間,標題直接概述事件,簡而清,如我真有興趣知道衝突情況,又或想知回收檸檬茶的包裝編號,可馬上Click入了解,否則,下一則……

回到家中,我就再沒必要看一遍每半小時以重播為主的新聞台報導了,那更不用說到第二天才出版的報紙頭條。一夜過後,撩起我興趣的,其實是新聞事件發生後的各方評論、觀點、睇法、分折。蘋果、明報點睇,練乙錚、梁文道、林行止有沒有評論,主場、852、獨立媒體是否口徑一致,我發覺這種較為自主式的閱讀模式更合我心、更為省時,也不見得會減低我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反有助我分析、思考事件的脈絡細節。

其實,香港教育不是一早提倡通識學習、專題研習嗎?不止我,我相信很多人都漸漸接受了這種新的閱讀新聞的模式。然後,或者會有人在網上回應,也許有人加入一些專頁小組,再然後,又可能因人數積累、訴求積多,再醞釀下一次更大型的遊行活動。

這種主動參與、積極發表自己看法的社群模式,不就是教育局、甚至香港政府多年來提倡的民主發展嗎?怎麼一下子,所有高官、警方,新聞界、甚至教育界的高層都似乎不接受這種種轉變呢?

這又未必反資本主義、左派冒起的潮流有關。

如今,公民參與,又豈是投票日投完票就了事。

說回正題,看新聞的習慣都改變了,相信製作新聞的模式就不能不改。由始至終,我對「動新聞」都沒好感,但就是這個非常花錢的改革計劃,深刻地改變了年青人所謂閱讀新聞的習慣,現時,身邊很多年青朋友,都以「動新聞」作為他們午餐時的良伴,那些戴耳筒聽大班電台、又或在不停按主場新聞的,其實都是上一代了。

2014年2月17日

政治還政治

這是甚麼年代?

是不是政治打壓?唉,甚麼年代,還講呢啲?

不投放廣告是政治打壓嗎?不發牌是政治打壓嗎?換總編換主持是政治打壓嗎?你唔係還當自己是《黑社會》的Jimmy仔吧,還講甚麼「政治還政治,經濟還經濟」,大落後了。

香港言論大倒退,仲駛講、仲駛審!喉舌報的風格已經完全入侵,香港的五台山,不是早早就變成豪宅盤嗎?只有最自怨自艾的人,才寄望堆田區守得住。對,堆田區除了有廣播大樓還有一所報館,但商場企業殊途同歸,香港的新聞業還是守無可守了。

叫CNN佔領將軍澳,還是叫彭定康入主廣播道。主場、852、輔仁、熱血青年與蕭公子發力吧!雖然最後大家都會燒完銀蛋,那就快快去搶一隻金雞吧,你見牛頭角媒體就辦得成功,這邊是砵蘭街取收入,那邊以牛頭角來開支的新經濟模式不就成了。還有大美督報館,仲講!

言論不自由,就只會剩下網上亂發噏風,寫作人還要避左閃右,免得日日一堆律師信佔領郵箱,還久不久有人上門打爆電腦,唔好望唔好睇。香港氣溫這次轉向,牛鬼蛇神馬上空群而出,太監小人變臉爭寵,叫我這個出入中資機構的小奴才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現在,你還不信那人有政治任務嗎?不,不叫政治,叫社會安寧、叫和諧社會、同舟共濟。試想想,如果全球的搜尋器都有審查過濾,這就係時候放棄互聯網了,最弊的,是連飛鴿都被市建局殺掉了,怎傳書!

有無人話我知,移民太空要駛幾多錢,景鴻究竟幫唔幫到手呢?

議員配名導
阿太

2014年2月13日

闖世代.闖不過的豈止是情關

不止一次聽到長輩批評現今年輕人過份自我。

上一代被視為成功象徵的:房子、汽車、事業、甚至養妻活兒,到今日,很多年輕人根本覺得不值一晒,反之,他們更重視個人品味,電影音樂、網上遊戲、服裝打扮、化妝髮飾、網絡話題、數碼潮流,講這些,就不難找到知音的青年了。

上一代不肯換位思考,下一代就只能用力改變制度了。《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講的其實是世代思潮革命,作者雖然只以記者角色一面倒地探索成功人辦、個案,但重要的是,他帶出「理念比策劃」重要的大原則。

你見企業都愛以銀彈大搞品牌形象,市務人員都把這些掛在咀邊:「Facebook阿麥當初都只為溝女」、「維珍老闆咪就是滾友一名」、「王家衛其實是一個生意人、演說家!」但是,花銀彈可以成事嗎?僱用網上打手就可以掀起熱潮嗎?

熱血不是市場策略,熱血也不是招牌形象。

你建議食肆把餘餐剩菜送給慈善機構,就總會有人彈出來說「一但食壞人怎辦?」你說不如為低下層推出電子書租用服務,馬上就有人叫「作者版稅點算?邊個肯做24小時熱線支援?」我相信,有一批上了位或當官的人永遠以「年輕人太過自我」作為檔箭牌,擋住創意,嵌制自由,把任何新意都視為思考不足,設想不周,那樣的社會、企業、個人又如何發展呢?

有沒有想過年輕人為甚麼不願到企業工作,卻會日夜不眠在電腦前天南地北呢?這不是一句「懶」就能說明。就算你不看 David Fincher 的《社交網絡》,也可以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吧》。說明了一些,又潛台詞的想說另一些。

犬儒的,究竟是舊世代還是新世代呢?成功的企業不能驗證甚麼,但如果一本書能改變你的生活態度,讓你重新投入工作、重投這個跨世代的當下,這本《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還是值得一讀。

只是,我想問問大老闆,可否裁走那個市場部門嗎?以前的公關部幾位小姐咪幾好。

伸延:
Rework 
六十後的憤怒
每天工作8小時

2014年2月10日

世界既簡單又複雜

俗語有云:「適當的發問比答案更重要。」

作者 Jeffrey Kluger 點醒我的,是科學並不複雜,或者說,我又不是科學家,何不放輕鬆一點,簡單地以常理、邏輯拆解疑問,嘗試以科學眼光看事物,了解眾多社會現象背後的另一真相,既要深入,也要淺出。問題看似簡單,但答案其實可以包含科學、政治、文化及社會脈絡的。

先看看:
何解高技術的工作如司機、裝配員只能獲取低薪,反而無甚專業技術的中層管理人卻取得較高薪金呢?

譬如這一條,作者帶領的思考範圍包括商業管理的大原則,也涉及社會不同階層的心理描繪,在抽絲剝繭下,讀者就會發現一些常見現象及問題原來有跡可尋,可由一堆數字或圖表去呈現,也可深入搜挖出現象背後被人忽視的細節。

作者不嫌棄地引述學術文章,但也沒忽視現實世界的種種經驗,能做到融會貫通的,不愧是通俗散文的高手,以科學作為賣點,但說去出也可以不太科學,都說了,又複雜又簡單麻。一切在乎你點睇!

關鍵是,我們根本不懂得發問。Jeffrey Kluger一口氣問了11個問題,準確地述說出關於生老病死的種種疑惑,就算我們無能力改變世界邏輯,也至少要了解,試試以多角度理解我們改不了的社會問題。

伸延:

2014年2月6日

演說.講故事的爸爸

在職場上,演說的能力很重要,尤其現今工作模式改變,講求個人品牌,那除了書寫外,說話溝通的能力就成為了另一重要元素。

對演說,我是既有能力,但又似沒能的。有能力的是我在會議室內,對著每天見面時間比家人還多的上司及同事們,我大可一發不可收拾地說東說西,在熟悉的話題上,我可以隨時隨地作長篇大論,停不了口。

不過,在面對陌生的群眾時,我就慣性地口齒不清,往往無法把句子說得完整,惶論演說吸引力。去年,我在一個萬人空巷的公開場合作公開演說,結果是…… 至今那恐怖畫面還是瀝瀝在目。

對台下及路經的觀眾而言,我的表現或許不過不失,但在我內心,感覺卻尤如罪犯行上刑台,等候著刀手鋒利的刀刃一樣。

原本,我以為文筆好,有Graphic Sense,就可把職場上的演說問題解決,然而,這幾年間,我多次出席不太日常的會議或聚會,我才深深感受到聲調、語言的重要性。

又講遠一點,幾年前,我認識到一群資深的廣告營業員。在我的眼中,他們才是天生的演說家,他們能在陌生人的面前,把一份銷量甚低、全無公信力的報章及雜誌說成是城中最重要的讀物,又能隨時隨地,無限放大一個平面廣告的功能。以往,我總是看輕保險及廣告推銷員,認為他們大多是不要臉的說謊者,只以自己的營業額為目標,但認識他們之後,我承認我錯了。我看到的,是一群會把樹上鳥兒哄騙下來的專業人士,話語當中也許有幾分謊言及虛話,但原來,鳥兒也心知肚明,畢竟,一切都是美麗的故事而已。

對,說故事。這些年,我找到了我的訓練場地,每夜坐在我女兒的床邊,試圖把那指定的童話故事說得生動有趣,也視此為訓練我聲調演說的練習,所以,就算女兒已呼呼入睡,有時我還是傻傻的在床邊說著說著,直至練習完結為止。

這樣的訓練當然有所限制,尤其是女兒年歲漸長,她需要我在她身旁說故事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有時,她會自己朗讀,有時她會裝獨立說自己睡就好。這雖然也是一種安慰,但她卻不知自己阻止了爸爸的演說練習。

開會
辦公戰爭
friendly

2014年2月5日

工作致勝筆記術.記不記

40歲過後,記憶力已明顯退步,甚至乎一口咬定的事件,偶爾還發現有所偏差,這都源於自己記不起、記錯了或忘記了。所以,連我這個一向強調專注力多於筆記力的人都開始重視寫筆記了,有時也明知過後翻閱的機會低,但也嘗試多寫,期望在書寫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記憶力。

《工作致勝筆記術》這小書所論述的都是小事物,沒大道理,但日本作者杉山正裕就是從小處著眼,由寫作技巧、顏色運用、筆記本大小、便利貼輔助等都逐一說明。作為讀者,我會調笑作者「阿媽是女人式」的說明,但同時,著實也感受到「朋友好言相告」的窩心感。

來自日本的小書往往有這種說不出的溫暖感,但偏偏在香港的出版市場潛規則下,這類書總被放置在不當眼的位置,一迅即逝,未有如台灣市場看重這類源自日本的職場或生活工具書。

香港人在工作、在家務上都是大忙人,對這類小書的需求理應龐大,只花幾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就能收到來自遠方老朋友式的勸告指引,價值非凡。也許,香港人真是過於實際,都情願看那種大堆頭的實用工具書,一看就幾百條道理、幾十個範文樣本,有時甚至迷信名牌作者、迷信於原作前身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

文字對我來說是情人、也是拍檔,筆記術就算不能助我戰勝職場,我也會日纏夜戀的和她翩翩起舞,只是枕邊人曾經投訴我床頭的紙與筆,不慣床邊還有另一位深夜私會的情人。

之後,我記事思考,沒理自己或其他讀者到底有沒有翻閱,都用上這個數碼平台作長篇大論,胡亂廢噏。

伸延:
遇上小書
免費
出版這回事

2014年2月4日

不是盡力,是一定要做到.Blog 出彩虹

Blog文成集,說不上大成,但隨意短文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速度,文章又沒有長短限制,有是一頁一文,有是長篇大論,Blog文這個演講平台自由奔放,也成為了很多寫作人的自我修練場。

接觸九把刀的文字只不過是近年的前,那時沒大印像,最深刻的記憶反而是書扉上作者的照片,誰會把自己挖鼻孔的照片放在這個當眼位置,大概,或者是肯定,就只有九把刀。

從這文集中,看得到九把刀的多重絕技,文字創作自不用說,演講、辯論也是殺手鐧,甚至他能神乎其技的把自己的中學回憶、愛情故事寫得生動有趣,肉麻而不討厭,相信這也肯定是久經鍛練網上寫作的結果。

網上世界,一按即成,在網上發文而沒有任何包袱,大概也說明了寫作人的個性態度,這叫新世代,或曰青春。

一如韓寒、彭浩翔,九把刀大概也是華文青年創作的俵俵者,而且他們對互聯網絡的實際經驗,勝過很多只會論述一大堆理論的新媒體行銷或教授級人馬。你說他們在行銷嗎?我看未必。他們只是百無聊賴,在網上搞三弄四,偶爾碰釘,偶爾嚮朵,實際上與社會上偏頗定議的憤怒 80 後差不多。

即所謂,成功與失敗,分別只在一線間,而這條線,甚至是虛擬的。

伸延:
自己的年代
旅行/打卡的意義
我正在關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