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我們最幸福.看他們的痛

一直很討厭看有關北韓的新聞,在這個國度,連人民基本生活都搞不好,還談甚麼核武,還談甚麼社會平等,背後的不止是一堆謊言,還是一個獨裁者的面譜。《我們最幸福》是記者芭芭拉德米克的作品,採訪近百脫北者,深入寫出其中幾個故事,真實,動人,也非常悽酸。

故事中有不能坦白的情侶,有脫北後專職帶領少女作伴唱的中年婦,也有丈夫與兒子均死於飢餓的婦人,各故事帶來的不只是情節的高潮起伏,還在描繪出一個封敝、無人性的社會面貌,父母、情侶、父與子、母與女,各種原本深切親厚的感情關係都被扭曲、被踐踏。你又教我如何再去看他們閱兵、哭崩的戲呢?

多謝芭芭拉的深入採訪,也難得譯者黃煜文動人的筆觸,這本書以幾個主要人物穿插其中,20章的篇幅中相互交錯,看似凌亂,卻其實細膩描繪出了一個無良的國度,道出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悲哀。

向中國低文明說不
踢爆國情
政治還政治

2014年12月8日

紙牌屋.劇集本應如此

看畢第一季《House of Cards》,感受到美籍創作人依舊穩坐創意第一把交椅。權慾交纏,真假難辨,創作人Beau Willimon在《選戰風雲》後再見真章,洗脫政治戲的口水困局,心理描繪得淋漓才是神韻所在。

David Fincher 的參與,也可能是劇集高水準的因素,除了全片山雨欲來的陰霾氛圍外,幾位主角的性格也寫得格外深厚。

Francis Underwood 的每一步都算盡機關,突然抽離對鏡頭表白可算是兵行險著,但編導就是信心十足,明知Kevin Spacey變臉功夫一流,《幕後嫌疑犯》、《七宗罪》、《美麗有罪》令人刻骨銘心的角色,都全賴Kevin Spacey的變臉絕技,把人物的兩面個性表現得無懈可擊。這一季為Francis Underwood隱含的gay味點到即止,卻大力加強角色的深沉性格,沒有人看得穿,也造就角色未來無限大的發展空間。

我醉心的當然還有片中的多位女角。Claire Underwood 一角寫得精采,面對自由與權力,每一步既是自己選擇又似作繭自縛,比起那批無能的傀儡議員,Claire的賢內助角色的心態更見矛盾,更能表達一種周旋於權力間的無力感。她的出走,她的回家,關乎自由,關乎人生,都不是一般的愛情事。

當然還有Zoe Barnes與Janine Skorsky兩位新聞記者,一嫩一老,殊途同歸,寫的是新聞的力量及網絡的爆炸力,Zoe 販賣青春雖然佔住先機,但如果沒有立場、沒有觀點,她甚至難以成為Francis Underwood的一枚棋子。

Peter Russo一角原本無甚看頭,但看真點,這角色才是最貼近民心,憂慮、不安常常來襲,權力、色慾陷阱每每到訪,這位一心為人民的議員貼近人性,就是不能打進這個權力圈子,最後,雖然場面設計得過份刻意,但也只能被拒諸門外,煙消雲散。

說政治、說資本,我其實視此劇集呈現出自由世界的核心價值,人利用人,權力交換權力,幾多說好的德政,去了哪裡?

半澤直樹
裸婚時代
Six Feet Under

2014年11月29日

我旅故我在

遊歷亞洲各城市的大街小巷幾乎成了習慣,雖然現今亞洲大都市都趨向一式一樣,但從中發掘不同,感受最自然的海風與恬靜,還是我在假期中最美妙的感覺。

 早幾月我重訪了新加坡,比起二十年前來的時候,那熱鬧氣氛提升了不少,主題樂園、LED魔幻公園、甚至巨型的摩天輪,都說得上是匠心獨運的設計,然而,設計味過份的濃烈,我反而樂於迷失在牛車水一帶的窄巷商店之中,尤其找到了幾所簡陋的熟食中心,喇沙、串燒、泰啤,在沒有冷氣的對衡下,地地道道吃小幾趟本地滋味,汗流滿臉,但卻心情愉快。

今次也找來兩所古舊酒店,避免了在異鄉酒店的電梯內迫滿港人的尷尬情景,泳池、海灘、林林種種的T恤、工藝品、豬肉乾、硬殼果小吃之後,我突然想起了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給遊客的是太多還是太少呢?

政府錯誤的規劃,致使香港的旅遊業突然來了一次大急轉,旅客類型急轉,活動範圍急轉,連帶旅遊業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大為轉變,「大香港」精神突然復興,背後其實隱藏住一堆錯誤的計算,只在還有人在享受權術及利益,對當中的問題視而不見。

大家明知,旅遊是城市人不能或缺的事,出外走走,看看他人,香港人老早就是如此,也老早被各國視為講話過份大聲的南蠻份子,只是,面對鄰近地區的突然暴發,人文心理未能適應,教育又諸多掣肘的同時,來港的旅客無辜變成了代罪羔羊。

香港的翠綠山巒很美,香港的自由氛圍更美,無論你來自哪裡還是長居香港的,懂得欣賞的自會愛護與珍惜。

旅行/打卡的意義
陽光海灘
布吉的FantaSea

2014年11月26日

香港電影的夜與霧.筆筆有力

閱覽很多關於電影的評論文章,卻很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讀,尤其是關於港產電影的,大多是個人觀感主導,很少具有如《香港電影夜與霧》中文章的可讀性。

湯禎兆文章所不同的,除了顯示到評論人敏銳的觀察力,還感受到他對香港社會、對年青人、對教育、對媒體文化的關心與了解,使文章所呈現的,往往比原來電影所指涉的還多。

正如此書中所談及的電影,當中有不少我也未曾看過,但一讀文章,看電影的興趣也隨之而來,也驚訝這位兼職影評人有如此纖細的眼光、獨到的分析,加上擁有那一枝鋒利的筆桿。

昔日的許鞍華、譚家明,至全盛時的王家衛、劉鎮偉,再至今日的郭子健、麥曦茵、鄭保瑞、張經緯,要述說這一個歷時30年的光影世界,談何容易。

雖然當日湯禎兆決心離開,放棄全職任職報社的編輯工作,但是,至如今,我仍堅信,香港的媒體,其實就是需要這個人。

事後
搣飛割凳
上半生港產電影

2014年11月22日

上上下下.點解要返工?

前前後後打過十幾份工,雖然見慣辦工室內人情冷暖,也看透上司老闆刻薄嘴臉,但到如今,我還在想:「幾時才可以唔駛返工呢?」

一至五,九至六,一生中在辦公室內度過幾多小時?有一半時間是無所事事,或上網、或臉書、或打機、或開會,說到真工作,我估沒剩幾多,哪有一間公司老闆會記得我?即是,有我沒我,報紙如常出版、雜誌如常出版、網站如常update、廣告如常出街,我的角色,不外如事,可有可無。

敢不敢學文地貓做獨立創作人,把職場的辛酸吐出來,四格或八格,有圖有字,活潑地畫,公整地寫,好讓如我這等逃不出辦公室的讀者看得津津有味,有苦又帶酸,想笑又笑不出來。

文地筆下的人物很家常,性格如你我,說辦公室,說尋常的工作事,也沒有解決的辦法,逃不掉,粗口都只藏在心,只是,在不誇張不喧染的圖畫下,配合有型文字,簡潔,少粗俗,不過火,正正就道出了尋常生活的荒謬,職場生涯的無助。

文地作品繼續出品,證明有心就得,也證明,生活上無助的讀者,越來越多。

挺身而進
開會
每天工作八小時

2014年11月17日

男男正傳.社會上的光輝

社會學家江紹祺與李志超、林奕華、邁克、魏紹恩、章詒和等不同,他筆下的故事都出自某些人口述中的「真實」,不是創作。而全書焦點集中在上了年紀的一群,像一個有心人懷著熱血,帶領讀者、社會人士去細看這個被人忽視的群族。

書中的主人翁有些富有、有些貧窮、有些結了婚、有些離了婚、有些兒孫滿堂、有些孤獨無援,描述的除了是個人盛年時的風光愛情史之外,更立體的是展現了在當下社會、在這群花蝴蝶都踏入暮年之際的一種失落,一種被社會、家人遺棄的感覺。

在香港,所謂邁向高齡化社會之際,很奇怪大眾目光還沒有投向老年人。書中的同志雖然曾經風華盛放,但在講求身體、講求體力、講求魅力的群族中又難以競爭。對,競爭!我驚訝他們用「競爭」這個字眼,同性戀的世界充滿了競爭,在被社會主流目光離棄下,他們在各場域中爭取生存空間、享樂空間,在沒有社會保障、沒有後輩家人的關懷下,他們都在各自努力、自立,不甘屈膝於安逸、簡樸的規條下。

從各人的故事之中,讀者不難透視出他們發放的光芒,突破了很多禁忌,打破了很多屏障,為的都是自己相信的一份愛。雖然,同性戀互相勾搭的故事充滿了戲劇性,有很多在異性戀世界內難以坦白的言行都變成慣例,他們慣去愛、慣去偷、慣去摸、慣去為歡愉慰藉而果敢向前。

我很興幸自己有幾位非常坦白、非常要好的同性戀朋友,令我細味到同性戀者在性、在愛以外的一種細膩感情,眼淚、傷感、關懷愛顧之情都毫不保留,這更讓我知道,感情其實是發自內心的,就算任何人想控制、想獨裁,情愛的光輝還會在某些空間展露出來,綻放異彩。

大愛同盟
太平山下演唱會
極地情聖

2014年11月14日

新聞的騷動.遲來的風騷

初入行時,總覺得新聞背後比新聞好看,每每到達一個採訪現場,都被記者們的衝勁、勇敢、魄力所感動,驚訝原來短短幾分鐘的新聞片段,背後有這群幕後英雄的血汗。不過,年紀愈大,經歷愈多,我又開始懷疑,懷疑這群人是否腦子壞了,何解永遠以同一手段去呈現一個新聞片段,日復日,年接年,一個政客接住另一個政客,一宗罪案接住一宗罪案,真的是不可能有其他報導的方式嗎?

一件東西在同一的方式運作太久,往往會滑啞、會損耗,甚至培育出難以察覺的危機,這時期,大學的新聞系已經不算熱門,各媒體老總又以成本效益來計算產品價值,新聞,還剩甚麼?或者,問題是,還有一種可以稱之為「新聞」的東西嗎?

Alain de Botton用另類的視角看各類型新聞,國際新聞的疏離感、經濟新聞的數字遊戲、消費副刊的分類困局等主題,簡單地說明了現時新聞(尤其是報紙及電視新聞節目)的困局。他用宗教比喻現代新聞也是相當精警,但想深一點,在這個東方之珠,傳統的報紙及電視新聞節早已被嫌棄了,Botton的書是否出版得慢了一點呢?

刷屏式新聞Apps、友儕推來的「真人真事」、24小時不停update的微訊微博TwitterFB所展開的,已證明是一場接一場更盛大的「騷動」,Alain de Botton在這方面應該心知肚明,但只在全書的頭頭尾尾輕描淡寫,似乎未想面對真正傷口。

當下一刻,香港人感受更多,大家看新聞時都在懷疑、議論、再創作,在受眾手上的第二屏發揮出來的作用比媒體上的編採力量大得多,在這一種全新的新聞形態下,大家可以討論、作者可以出書的空間,應該還有更多、更多......

此時此地
被新聞界出賣的世界
踢爆國情

2014年11月7日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男人的寂寞

村上春樹,短篇。

吸引之處是人物的描寫,角色性格活靈活現,造型神態栩栩如生。《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既是六篇故事的其一,也正正點出了這六個故事的重心。

村上筆下的男人往往比女人吸引,尤其村上作者的身份往往隱身在小說的背後,把虛擬的故事情理放置在作者、讀者之間,喃喃訴說,感覺奇妙,又似半真半假。

六個故事包含了現實、魔幻、迷離、甚至感官體驗的,文字在村上的筆下而是能飛能舞,揮灑自如之餘又含住幾泡男人酸淚。「沒有女人」既是落迫又是無奈,村上春樹這回沒寫年青人的肉慾豪情,寫的反而是中年男人的嘆喟哀歌,當事人被困於一個空間,不能走、不想走、不敢走,背後的原因,或多或少都因為一個女人、一段逝去的感情。

很久沒看短篇了,看這種沒頭沒尾的短篇,其實,總會帶住一點遺陷,讓讀者與小說中主人翁一同感嘆生活的無奈吧!

伸延:
沒有色彩
1Q84
發條鳥

2014年11月3日

溝通的藝術.溝通也是緣份

一直沒看過卡耐基,但閱讀往往是莫明其妙的,明明新近還買了幾百元新書,偏偏黏住掌心的,是這本來歷不明的《溝通的藝術》。

不過,大師的智慧存活到今天又是否適用呢?尤其是出自百多年前出生的人,他的謙謙、他的坦承、他的文質,到今天這個追求自我、以自己為中心的世代又是否可以承傳下去呢?

無論在商場還是日常社交,今日所膜拜的,似乎都是談判議價的能力,咄咄迫人的口吻、兇神惡煞的形體都不會犯眾憎,反而負負得正容易靠浮誇的言行上位,一時間就能晉身為人民英雄或者商界精英,以德、以理服人都成為過去式了。

我看卡耐基這本雞精書沒多少得著,反而看出了上一代的溫婉細膩,看出作者拉出幾位美國總統、歐洲領袖的鋒利言行,與當今以一堆狡詞偽語,總愛借用一堆謊言數字的領導差天共地了。我想,是否亂世才出英雄,是否生在平平安安的和諧時代,上位奪位的都只是無功無能的真小人呢!

卡耐基教不到我,也因為我在商場上見到的領袖大都不善辭令,上位背後都有一堆說不出口的理由,任性、偏見、有口話人冇口無自己,也許這才算得上是今天的溝通藝術了。

伸延:
挺身而進
香港的天空
議員配名導

2014年10月23日

黃子華.黃傘子

看過幾多次黃子華呢?肯跟一個藝人這麼多年,仲要是幾百蚊一張飛,一坐,由伊館3000到紅館12000,這種吸力,點到你唔服?

還要標榜「個人創作」,一樣是簡單舞台、不玩太多燈光、音效、佈景,你可能說是慳皮製作,我卻認為是膽識過人,所以,就算今次推出「冷場」小電影,我作為擁躉一樣毫不介意的。

今次,有突如奇來的佔中運動,作為一台獨大的楝篤創作人,點可以唔回應?也不是說沒有打亂調子的,尤其今次想以個人故事作過首尾呼應,利用人間之怪誕邏輯來描寫出成人世界的荒謬。但黃傘子一出,太搶,已經成為觀眾焦點,很多深思的舖陳都被即時嘲諷高官警隊的叫好聲蓋過了。不知有否關係,我總覺得後來的章節篇幅都太短,道理很多都似沒有和笑話緊緊連結上。

不過,子華就是子華,50歲人一樣易入口易入屋,他在台上沒有太多花巧的形體動作,沒有太多的誇張演技,甚至用不太抑揚的聲調,唯以最真、以老朋友的口吻地東扯西拉贏得大眾的掌聲,所以,小電影不成功,黃金劇場也未算吸引,感動我的,唯有是在台上的他,才最動人。

伸延:
關於創作...黃子華、W創作社與其他
子華
事後.本土文化誌

2014年10月22日

重慶大廈:世界就是如此

重慶大廈,我踏足過一次,約十多年前,朋友帶我上某一層的住家,進去,才發現原來是住家飯堂,也許,這是我第一次吃私房菜,震撼力太強,連那天吃過甚麼東西都忘記了。

記憶中只剩:
.摺枱、摺椅
.鐵閘、半開的大門
.年過半百、蹲在地上的老掃人、
.一室充實住東南亞菜的香料味道

學者Gordon Mathews寫的《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重點在於這幢大廈在世界貿易及文化的位置,尤其仔細地描繪出非洲商人在此買賣冒牌或二手電話的經驗,也道出此處非常獨特的跨國文化境觀。

在這裡,人們以「經濟」為上,旅客、住客、難民的身份混淆不清,利用制度之間的灰色地帶,去滿足自己的經濟利益,當中雖然也涉及到非法交易及不道德行為,但在這一個環境之中,生存的唯一途徑,或是如此。

對我而言,書中更有趣的觀察,是重慶人間的文化、宗教及國族問題。我隱約覺得,所謂多元種族的融和社區,在這個被人稱為九販地帶中呈現出來,所以,當被訪人說這裡最不受歡迎的其實是香港人、那種持勢凌人的本地業主時,我是不無羞愧的。

伸延:
半唐番城市筆記
北漂十記
流氓經濟

2014年7月31日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外國的月亮


村上春樹寫外國生活,背後說的其實也是身份、階級,也包含著他的國族觀。他是創作人,他不愛規則,也不愛刻板的倒模生活,他情願遊走到外國大學講學居住,遊歷歐美,彷彿就是這種氛圍,培育出村上春樹筆下一種獨有的陌生感。尤其在描寫日常生活,在村上的小說中,年輕主角總擁有不一樣的眼光,看街、街人、看景,都看出了當中與自身感官相連的種種脈絡,把原本被定型定看似日常的生活看出不一樣的味道。

我明白,寫作人應培養出一種與別不同的個性,也明白活在輸送帶上的生活難有出路。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實在太愛活在安全區,工作、生活、遊戲、愛情、理財,連旅遊地點都選得安全,保守得有點頑固。

如果,未來有一天,我離開我出生的香港,我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我呢?

伸延: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1Q84 
台妹時光

2014年7月30日

修羅場.我本善良

自小就看葉積奇,一直期望有更多本土創作人把辦公室政治呈現得血肉淋漓,述說出城市人說不出的一種壓抑與扭曲。打工仔日日朝九晚八,只要簡單set個腳架,記錄辦公場內的生態變化,吸引力理應比得上24小時不停播放的Discovery Channel。只是,黃金劇場只會偶有佳作,舞台上又往往過於理想主義,我在想,師奶口味之外是否可以有另一角度呢?

《修羅場》把場景設在學校,不寫學生寫老師,把孩童式的理想與成人化的現實擠在一起,挽起了觀眾的思潮起伏,但是,編導黃智龍延續他一貫的簡單直接,把個人的壓抑與感受訴諸於口,對白太白,往往浮現出舞台劇經常被人嘲弄的老問題。

看《半澤直樹》的時候你會深感制度的束縛,到最後有點希望,再最後繼續落空,心情起伏都被劇情牽住走,但這夜在葵青劇場,我興奮地看到故事微妙的舖排,到最後也只能跌入迷津。兩名教師由分歧到結盟,到最後離奇地各走各路,所帶出的不是希望、不是哀愁,反而是扭曲出一種無可適從的現實狀態。理想,講講就算,現實,還是見步行步?

這就與故事中偶爾出現借喻現世香港的筆觸相反違背,人物似乎繼續清高,但故事卻無矢而終,這又是不是創作上的一種妥協精神?

伸延:

2014年7月22日

半唐番城市筆記

陳冠中在《號外》時期的散文,當中包涵很多偏見與武斷,作者在展示自己見識淵博,也同時在曬文化,砌詞造句,然而,偏偏就是這種惹事生非的「號外文體」,幾十年都助讀者開懷解悶,體驗著香港本土的特殊混種,說出了都市人刻板生活下的挑剔文化。

一讀,你自會明白文化人就算如何博覽群書,記憶力強,但重點還是個人態度,性格決定命運,手上的一支筆,滲出來的除了是墨水,還帶住寫作人的風骨。近來,我竟然又在重看很多舊書、舊文,鄧小宇、陳韻文、邁克、林奕華、邵國華、李志超等等,二、三十年後再閱讀原來一直趣味盎然,當然,陳冠中是當中重要的一員,尤其每每思索香港命運的時候,尤其面對此際淪陷下滑的本土文明,陳冠中的文筆與筆下的名利世界,都是一種在中環名牌以外的另類觀察,有風格,有個性,有見地。

《半唐番城市筆記》是《號外》文,英文又多,甚至連當年出刊的筆名也多多花款,這並非是一本正正經經的香港文化傳書,而是作者單單打打,對各路英雄評頭品足的是非之地。

當日未有互聯網,好在,還有《號外》,還有陳冠中。

伸延:
從一場講座說起
事後.本土文化誌
盛世預言

2014年6月25日

向中國低文明說不.說不之後

在香港,很少評論人能揉合事實、理據、態度而又寫出幽默吸引的文章,陶傑當然是箇中高手,鍾祖康其實也不在其後。只可惜,陶傑在香港見報、出鏡率高之時,住在挪威的鍾祖康連找個出稿的報刊都有困難。

香港的文化圈都是一窩朋輩同黨,也莫談背後個個都向權力靠攏,不敢寫出繫於心底的說話。現時的報刊,又有幾多會刊登一篇幾千字的長文呢?一切都說是市場需求,大圖小字,說雜誌式,其實是漫畫化。

就算這本新書沒太多長文章,短小的,也是值得一看、值得支持。當然,這類半淒涼半幽默的文章,少不免帶住一種隔岸觀火的嬉笑味,讀者如我只是一介蟻民,逃不離這方吋之地又怎去抗爭呢。

投票,投了,遊行,行了,莫非只能咒咒罵罵嗎!我記得,當柏林圍牆倒下的時候,我以為別的共產主義都快崩潰,你看,現在還有霸政的北韓、還有只向錢看的鄰舍。

說不,我們不是早說了嗎?還是要與這等文人看齊,遠走他方,快取一個可用來作護身符的護照。

踢爆國情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特色投票

2014年6月24日

開波

世界盃開波,又見到球迷在人群中彈出來的身影。球迷這一類動物,平日衣觀楚楚,一旦有英意大戰、巴德對壘,馬上就會沖血上腦,左一句買啦買啦,右一句燈神鐵膽幾串幾。

唔知點解,自賭波合法化後,我就沒看球賽了。曾經我還在雜誌編波經賠率版,但過後,我連看一眼波版的興趣都沒有。畢竟,這個年代已不是郭家明、林尚義的年代,仔細地分析球賽形勢都顯得不合事宜,或者,不關賭波的事,或者,是自那一年李克勤講波開始。

娛樂化的電視台不停在搞娛樂節目,把新聞娛樂化、體育娛樂化、資訊娛樂化、甚至劇集與歌星演唱通通娛樂化,但最後娛不娛人呢?是太少人深思研究,還是當前形勢迫人低俗、迫人yeah yeah呢!

幾時開始,電視節目一定要娛人,至今,我還是專注於明珠台的《六十分鐘時事雜誌》、《騙案之都》、《致肥元兇》和甚麼絕色的生態紀錄片,說來,我犯賤,就是不去選擇太過娛樂的節目。按下按鈕,本地炮製的新聞紀錄片段雖然懷住你我皆有的本土情懷,但在成本有限、人力有限之下,其實也只偶爾得到幾下掌聲。

我從事出版,其實也深受大眾市場支配,看前看後,在出版過程中總有人跳出來說題材不夠普及,硬說要加入大眾元素,但是,這又是否代表最後一紙風行呢?我留意到網上世界,也了解網站、手機程式的運作模式,讓我更深刻地思考所謂大眾,誰是「讀者」?誰是「網民」?如果人人都在創作一份綜合娛樂報刊,哪又有誰編寫一本政治周刊、音樂字典呢!又如果人人都只專注於娛樂版上的緋聞雜碎,那上千字的劇場分析又該放在那裡呢!

我想說的,是小眾也是觀眾,尤其在網上,太空科技可以是熱話,足球戰術更會惹來人人搭咀,作為出版人,你根本不應以為自己的力量能移山倒海,盲中中地以大眾市場作為創作目標。

目標,原來只有一個,做好創作,過得自己。

2014年5月20日

半澤直樹.十分耕耘半分收獲

《半澤直樹》中各人的眼神凌厲,言辭尖銳,頗誇張。但擅用誇張臉孔來展現金融業的暗黑交易,戲劇張力就越來越膨漲,看得人熱血沸騰,簡單的感官刺激更勝看膩了的古裝武打,會議桌上的言語對碰,呃神騙鬼的潛伏偵查,都是編劇用心雕磨的鬼斧神工。

《半澤直樹》也教我看清金融業的底蘊,故事中不止寫下銀行家刻薄及自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說出整個機構、甚至整個行業一層接一層的道德歪風,不難明的,這也是編劇人對住整個日本當前的經濟形勢的一次叫喊。

但這邊廂,何解香港觀眾一樣看得咬牙切齒?原本,我也不明日本因何遲遲走不出經濟低迷的暗影,何解說來說去都在說泡沫後的低谷人心,然而,經歷了這一年半載的香港新政治情勢,自會深刻體會日本蟻民這種難以安枕、無助乏力的生活空間,此際看奮力反抗的《半澤直樹》,確似打了一口強心劑。

所以,編劇最後的伏筆是精采的,既無奈又不乏警世的意味,就算只是一個小職員的正義行為,到最後可以改變甚麼呢?這叫氛圍,這叫環境,或是叫國情呢?如果我們是活在一池黑水的小金魚,我們有能力叫出來嗎?

雖然《半澤直樹》的續集篇可能觸礁,但戲劇歸戲劇,人心還是要繼續抵抗社會的暗陰面的,一切是與否,還看你與我。

伸延:
裸婚時代
Lost

2014年5月15日

香港的天空

香港崩壞,直接令人明白政治與生活的緊密關連,沒有陌生人的世界原來不一定海闊天空,知得越多,你越會看透社會上暗沉的一面,每一單不公不允、不正不妥的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觸感。

畢竟,今日大家不再是單純迷戀商業消費,還會思考到商品背後的血汗、小舖老闆揹負起的舖租、以及林林種種都市規條框格。我不肯定,從前的香港人是不是安於逸樂,但大家經歷了80年代的經濟飛起、目睹了90年代的政治改朝、走過2000年代全球一視同仁的日子,如今的香港,日出依然,但又是今非昔比。

互聯網打開了全球的文化架構,現在連極權國家的人民都會隨時發聲。打劫擄人勒索的還可以上網放視頻,以文明或不文明來為別人標籤劃符,網上成了新的戰場,大家又仿如回去搶奪大喇叭的日子了。

天空很藍,但又少少污染,海水很清,但偶有人禍。誰又會估到?今天的電視收視戰竟然是垃圾對抗廢物,那種專業精神、那種精英份子、那種樂天歲月,怎忘記?怎突破?

2014年4月15日

書店戰爭

一場書戰戰爭開始了。

台灣博客來的介入,引發新一輪的書店戰爭。一直以來被集團式攏斷的香港書店應如何招架,還是拼命打一場價格戰爭呢?我不知後事如何,只知道大戰一觸即發,雖然明知是一場早晚都會來的戰爭,但今次,發動的只是博客來,不是蘋果電腦,不是Google谷歌,不是淘寶或爸爸,也不是越洋過海的巴西森林,尚有得打吧

如果還有人以為線上購物只是虛張聲勢,以為互聯網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技術平台,以為芝士永遠在自己的手上,那未來十年廿載,我估現存所得的所謂優勢都會拾級而下,那又不關乎北方的事,也不關乎內地文化滲入香港之勢,這只是,龜兔賽路的兒童事而已。


2014年4月7日

大政府.大媒體.大電視

一直唔明,何解政府近年在獨大電視台上大灑金錢,無論是衛生署、環保署、公民教育委員會及相關的社福機構等等,說得出及叫不出的部門機關,都曾在獨裁媒體中買入時段。所指的,是除了15、30秒廣告時間外,還有劇集片尾的小知識sponsor、大型晚會、Placement以及林林種種包含政治宣言的廣告雜誌等。

假如我話你知,一個大型晚會的製作及播映費用動輒三、五百萬,你又會否體會多一點呢!

我不願看到的,是將公民教育、開幕典型、各區大小慶祝節目都變成利益輸送的貢品,溫水煮蛙,潛移物化,明知反應麻麻,也要加大力度,這種宣傳策略其實低手到不得了。現在,連各商業機構漸漸離棄這個日趨沉悶化的娛樂機構,政府怎會這樣力排眾議呢!

這種手段發展下去,本地媒體會變成何等局面呢?現在連最講求銷售效果的品牌企業都開始遠離傳統媒體,他們明白,在沒有競爭者下的媒介失去動力與吸引力,他們寧願投資在爭到你死我奪的互聯網絡、社交媒體、名人活動及合營活動,利用任群選擇的世界級、中華級、香港級名人、記者、甚至各位民間記者去編造他們的品牌故事。

這時這刻,你還會守候在電視機旁嗎?

泡沫的聲音
只講電視
執迷不悔

2014年4月4日

反貞女大學.聽文學巨人說男女

手執《反貞女大學》一書,初嚐到三島由紀夫的文字味道。一直以來,三島由紀夫都只是武士道與軍國主義的象徵,關於他激昂、冷靜、偏執地剖腹自盡的畫面,我在孩童時期已在電視上看過類似的仿製場面,只是,就此之外,我竟然一直沒有認真地看過他的文字創作。

《反貞女大學》說女、說男、說人物、甚至說自己,篇篇文章都流露住作者偏執狂的個性,當中對社會性別的類型化闡述,既似自嘲、又像鞭韃,我就像現場目擊這位能言善辯的講者口沫橫飛地說東說西,有受感染的,有想反駁的,娛樂味道十足十。

說來,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都是近半世紀的前事,但他的文字風、論說、調子都是時尚的,幾十年後重溫一樣映照當下,毫不老土。我相信,這位創作人不是純文字的,而是包含時代、社會、思想、精神與視野。

伸延: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沒有色彩的多畸作
愛上安藤忠雄

2014年3月25日

又不是兩會的記者會

香港首富的話真是「好駛好用」,一個記者會,可以是「沒能力的人爭住做」,可以是「佔中不利香港」,又或「香港要有競爭力」,總之,我在各大A1讀到的,就足驗證「人是不是公平」,有錢,他就有幾十位記者等著他,誓要把他的話放在頭條之上。

又竟然,第二天還可以再來一次補鑊記者會,人數,我估少不了多少!

首富雖然被個別傳媒針對,但你明的,現時槍口一致,大家不難發現各主要媒體都把首富捧到上天,他的話就是人生哲理、創業精神、甚至是香港格言呢。

就這樣,我選一句,你揀兩咀,分量與鄰近國家的總理、主席講話差不多,何其怪哉!

伸延:
新聞

2014年3月21日

裝睡看不見

面對出版老手,有時我都唔知可以討論甚麼?

譬如,大家明知紙本書市場面臨委縮,但竟然,大家的對抗方法是「不理」。講轉型、講電子化、講品牌效應,他們未聽完就洒手拎頭,老說提倡改革者是不懂市場、不明白紙本書的業務云云。

其實,有證有據的,是書籍銷售大幅下調了,情況與十年前的唱片業差不多,還有書店也在拼死轉型,唔撐得幾耐。更重要的,是現在大部分讀者都情願上網看細碎資料或百四字的感情抒發,一本幾萬字的敢言著作,還會換來幾多讀者呢?

怎樣吸引那群以打機、看動新聞、看網上相簿、分享動態為娛樂的年輕人才是關鍵。對,香港,這個特殊的一國兩制無乜民主就快失守的地方,在這裡的公共汽車上看書甚至會被投以怪異目光的,近二、三十年來一直標榜八卦資訊的社會氛圍,資訊一片天,但花心思、花成本的書籍又搶得幾多關注呢?

連漫畫都失守,連報紙都末落,如何把傳統出版承傳下去,除了牛津一樣的繼續精裝毛邊下去,那其他呢?電子化計劃如何?可以有新模式的租借服務嗎?個人化的電子書櫃又往哪兒去?與作者的互動交流、伸延閱讀呢?

那就不是加一段錄像、加一個互動按鈕就能了事的,連《新假期》、「動新聞」都未竟全功,我們是否還在等現代傳媒、台灣遠流教我們怎麼辦?還是等阿里爸爸來打救我們呢?

面對裝睡的人,叫不醒,氣壞人!

伸延:
轉極都唔型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手腳亂了

2014年3月18日

太平山下演唱會.由色慾到大愛

黃耀明,一個人在舞台中央,旁邊沒有阿達,舞台是他的,說著他的故事。

由1962年說起,溫黛林黛交錯相遇,《勁草嬌花》只是個人回憶中的一個起點,歌迷樂聽的,離不開《It is Sin》、甚至意料之外的《YMCA》,到進入明歌時間,今次選曲也圍繞主題,由個人到社會,由色欲到大愛,沒有《舞吧舞吧舞吧》,反而《下流》更合主題。

聽歌,看畫,背後其實還有潛台詞,黃耀明入世深,沒亂叫口號,卻呈現著自己的政治宣言,他坦誠地吐出自己隱住的一段歷史,到底身後 Screen 上的高官大款,有幾多位可以如此赤裸裸呢!

《太平山下》一曲沒有動聽旋律,但字詞卻寫出了另一種的心寒。睡著便退下,造夢就上吧。香港似到了存亡關鍵,不說言論自由,不說普世人權,香港就不好玩,《一一》潛台詞是 2017 與 2047,《一無所有》問的是天不容問,一切都似在音樂歌詞中繞住心頭。

Gaybird太搶,Jason、Mike Orange反而低調,小號與長號是神來之筆,鼓手阿芬一直吸引住我的視線,還有無人不識的岑寧兒,這真是一個人人大愛的大家庭,我估背後還有林夕、YT,雖然林宥嘉上台少不免帶來商業過龍的聯想,但難的,莫非真要坐在林海峰旁的彭羚上台高唱半曲嗎?

這個社會容得下黃耀明,就證明這個社會人人應該繼續向上,證明輸送帶外,人生可以有另一種天地,雖然,大部分觀眾離場後還是一樣營營役役,或者如我,想趁這個周末去Tough買一條牛仔褲,以粗磨質感去思念昔日。

伸延:
大愛同誌
兜兜轉轉
鐵路像記憶一樣長

2014年3月6日

大愛同誌.忘記他是她

下星期才入紅館看黃耀明演唱會,但今次準備工夫卻不是下載新歌試聽,而是快快看完這本小書──《大愛同誌》。猶記得上次親睹黃耀明在舞台上大聲出櫃,連同整夜達明一派的演唱會都仿如政治集會,宣言、立場、甚至中港報導一幕接一幕,看得人情緒高漲,看得人深思細味,也使我更期待下周的明哥個唱。

《大愛同誌》中的文章雖然沒有甚麼嚴肅偉論,但就見證了這個時代各方同志、友好的匯報記錄,篇篇都坦率得相當可愛,黃耀明、何韻詩、陳志全、郭啟華、梁兆輝、鄧小宇、邁克、林奕華都似是理所當然的寫手,更感動人心的還有何韻詩父母、現屆平機會主席周一嶽的專訪,還有來自不同領域出櫃戀人的對談聊天,多角度呈現早已埋在香港核心的共融社會,只恨近年,一些聲大大、擁權攬利的無恥之徒節外生枝,才形成香港與西方發達社會開放文化越走越遠的怪現象。

上次《號外》的同性戀專輯,我才發現身邊幾個合作單位的朋友都突然出櫃受訪,今次《大愛同誌》更多元的表述,未知會否又掀起另一浪的出櫃浪潮。出櫃不出櫃其實無關重要,重要是大眾目光是否放下芥蒂,平靜、簡單地接受身邊人的各有所愛,沒歧視,無耳語,不譁言。

我雖然還是每周上教堂,望彌撒,聽道理,但也期望有天看到同志婚姻在香港落地生根的美麗景象。

伸延:


2014年2月20日

新聞.此時此地

此時,此地,新聞業彷彿都了一個關鍵點。現時何止報章、雜誌面臨困境,連電視新聞、電台新聞也不再是香港人的「家常便飯」了。

每日,放工後迫入地鐵,半小時,在車廂內,我已閱畢當天的大部分新聞標題。對我來說,新聞標題已相當足夠,例如:下午有人在廣東道集會驅趕大陸遊客、維他回收變味檸檬茶等。一語中的,省我時間,標題直接概述事件,簡而清,如我真有興趣知道衝突情況,又或想知回收檸檬茶的包裝編號,可馬上Click入了解,否則,下一則……

回到家中,我就再沒必要看一遍每半小時以重播為主的新聞台報導了,那更不用說到第二天才出版的報紙頭條。一夜過後,撩起我興趣的,其實是新聞事件發生後的各方評論、觀點、睇法、分折。蘋果、明報點睇,練乙錚、梁文道、林行止有沒有評論,主場、852、獨立媒體是否口徑一致,我發覺這種較為自主式的閱讀模式更合我心、更為省時,也不見得會減低我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反有助我分析、思考事件的脈絡細節。

其實,香港教育不是一早提倡通識學習、專題研習嗎?不止我,我相信很多人都漸漸接受了這種新的閱讀新聞的模式。然後,或者會有人在網上回應,也許有人加入一些專頁小組,再然後,又可能因人數積累、訴求積多,再醞釀下一次更大型的遊行活動。

這種主動參與、積極發表自己看法的社群模式,不就是教育局、甚至香港政府多年來提倡的民主發展嗎?怎麼一下子,所有高官、警方,新聞界、甚至教育界的高層都似乎不接受這種種轉變呢?

這又未必反資本主義、左派冒起的潮流有關。

如今,公民參與,又豈是投票日投完票就了事。

說回正題,看新聞的習慣都改變了,相信製作新聞的模式就不能不改。由始至終,我對「動新聞」都沒好感,但就是這個非常花錢的改革計劃,深刻地改變了年青人所謂閱讀新聞的習慣,現時,身邊很多年青朋友,都以「動新聞」作為他們午餐時的良伴,那些戴耳筒聽大班電台、又或在不停按主場新聞的,其實都是上一代了。

2014年2月17日

政治還政治

這是甚麼年代?

是不是政治打壓?唉,甚麼年代,還講呢啲?

不投放廣告是政治打壓嗎?不發牌是政治打壓嗎?換總編換主持是政治打壓嗎?你唔係還當自己是《黑社會》的Jimmy仔吧,還講甚麼「政治還政治,經濟還經濟」,大落後了。

香港言論大倒退,仲駛講、仲駛審!喉舌報的風格已經完全入侵,香港的五台山,不是早早就變成豪宅盤嗎?只有最自怨自艾的人,才寄望堆田區守得住。對,堆田區除了有廣播大樓還有一所報館,但商場企業殊途同歸,香港的新聞業還是守無可守了。

叫CNN佔領將軍澳,還是叫彭定康入主廣播道。主場、852、輔仁、熱血青年與蕭公子發力吧!雖然最後大家都會燒完銀蛋,那就快快去搶一隻金雞吧,你見牛頭角媒體就辦得成功,這邊是砵蘭街取收入,那邊以牛頭角來開支的新經濟模式不就成了。還有大美督報館,仲講!

言論不自由,就只會剩下網上亂發噏風,寫作人還要避左閃右,免得日日一堆律師信佔領郵箱,還久不久有人上門打爆電腦,唔好望唔好睇。香港氣溫這次轉向,牛鬼蛇神馬上空群而出,太監小人變臉爭寵,叫我這個出入中資機構的小奴才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現在,你還不信那人有政治任務嗎?不,不叫政治,叫社會安寧、叫和諧社會、同舟共濟。試想想,如果全球的搜尋器都有審查過濾,這就係時候放棄互聯網了,最弊的,是連飛鴿都被市建局殺掉了,怎傳書!

有無人話我知,移民太空要駛幾多錢,景鴻究竟幫唔幫到手呢?

議員配名導
阿太

2014年2月13日

闖世代.闖不過的豈止是情關

不止一次聽到長輩批評現今年輕人過份自我。

上一代被視為成功象徵的:房子、汽車、事業、甚至養妻活兒,到今日,很多年輕人根本覺得不值一晒,反之,他們更重視個人品味,電影音樂、網上遊戲、服裝打扮、化妝髮飾、網絡話題、數碼潮流,講這些,就不難找到知音的青年了。

上一代不肯換位思考,下一代就只能用力改變制度了。《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講的其實是世代思潮革命,作者雖然只以記者角色一面倒地探索成功人辦、個案,但重要的是,他帶出「理念比策劃」重要的大原則。

你見企業都愛以銀彈大搞品牌形象,市務人員都把這些掛在咀邊:「Facebook阿麥當初都只為溝女」、「維珍老闆咪就是滾友一名」、「王家衛其實是一個生意人、演說家!」但是,花銀彈可以成事嗎?僱用網上打手就可以掀起熱潮嗎?

熱血不是市場策略,熱血也不是招牌形象。

你建議食肆把餘餐剩菜送給慈善機構,就總會有人彈出來說「一但食壞人怎辦?」你說不如為低下層推出電子書租用服務,馬上就有人叫「作者版稅點算?邊個肯做24小時熱線支援?」我相信,有一批上了位或當官的人永遠以「年輕人太過自我」作為檔箭牌,擋住創意,嵌制自由,把任何新意都視為思考不足,設想不周,那樣的社會、企業、個人又如何發展呢?

有沒有想過年輕人為甚麼不願到企業工作,卻會日夜不眠在電腦前天南地北呢?這不是一句「懶」就能說明。就算你不看 David Fincher 的《社交網絡》,也可以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吧》。說明了一些,又潛台詞的想說另一些。

犬儒的,究竟是舊世代還是新世代呢?成功的企業不能驗證甚麼,但如果一本書能改變你的生活態度,讓你重新投入工作、重投這個跨世代的當下,這本《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還是值得一讀。

只是,我想問問大老闆,可否裁走那個市場部門嗎?以前的公關部幾位小姐咪幾好。

伸延:
Rework 
六十後的憤怒
每天工作8小時

2014年2月10日

世界既簡單又複雜

俗語有云:「適當的發問比答案更重要。」

作者 Jeffrey Kluger 點醒我的,是科學並不複雜,或者說,我又不是科學家,何不放輕鬆一點,簡單地以常理、邏輯拆解疑問,嘗試以科學眼光看事物,了解眾多社會現象背後的另一真相,既要深入,也要淺出。問題看似簡單,但答案其實可以包含科學、政治、文化及社會脈絡的。

先看看:
何解高技術的工作如司機、裝配員只能獲取低薪,反而無甚專業技術的中層管理人卻取得較高薪金呢?

譬如這一條,作者帶領的思考範圍包括商業管理的大原則,也涉及社會不同階層的心理描繪,在抽絲剝繭下,讀者就會發現一些常見現象及問題原來有跡可尋,可由一堆數字或圖表去呈現,也可深入搜挖出現象背後被人忽視的細節。

作者不嫌棄地引述學術文章,但也沒忽視現實世界的種種經驗,能做到融會貫通的,不愧是通俗散文的高手,以科學作為賣點,但說去出也可以不太科學,都說了,又複雜又簡單麻。一切在乎你點睇!

關鍵是,我們根本不懂得發問。Jeffrey Kluger一口氣問了11個問題,準確地述說出關於生老病死的種種疑惑,就算我們無能力改變世界邏輯,也至少要了解,試試以多角度理解我們改不了的社會問題。

伸延:

2014年2月6日

演說.講故事的爸爸

在職場上,演說的能力很重要,尤其現今工作模式改變,講求個人品牌,那除了書寫外,說話溝通的能力就成為了另一重要元素。

對演說,我是既有能力,但又似沒能的。有能力的是我在會議室內,對著每天見面時間比家人還多的上司及同事們,我大可一發不可收拾地說東說西,在熟悉的話題上,我可以隨時隨地作長篇大論,停不了口。

不過,在面對陌生的群眾時,我就慣性地口齒不清,往往無法把句子說得完整,惶論演說吸引力。去年,我在一個萬人空巷的公開場合作公開演說,結果是…… 至今那恐怖畫面還是瀝瀝在目。

對台下及路經的觀眾而言,我的表現或許不過不失,但在我內心,感覺卻尤如罪犯行上刑台,等候著刀手鋒利的刀刃一樣。

原本,我以為文筆好,有Graphic Sense,就可把職場上的演說問題解決,然而,這幾年間,我多次出席不太日常的會議或聚會,我才深深感受到聲調、語言的重要性。

又講遠一點,幾年前,我認識到一群資深的廣告營業員。在我的眼中,他們才是天生的演說家,他們能在陌生人的面前,把一份銷量甚低、全無公信力的報章及雜誌說成是城中最重要的讀物,又能隨時隨地,無限放大一個平面廣告的功能。以往,我總是看輕保險及廣告推銷員,認為他們大多是不要臉的說謊者,只以自己的營業額為目標,但認識他們之後,我承認我錯了。我看到的,是一群會把樹上鳥兒哄騙下來的專業人士,話語當中也許有幾分謊言及虛話,但原來,鳥兒也心知肚明,畢竟,一切都是美麗的故事而已。

對,說故事。這些年,我找到了我的訓練場地,每夜坐在我女兒的床邊,試圖把那指定的童話故事說得生動有趣,也視此為訓練我聲調演說的練習,所以,就算女兒已呼呼入睡,有時我還是傻傻的在床邊說著說著,直至練習完結為止。

這樣的訓練當然有所限制,尤其是女兒年歲漸長,她需要我在她身旁說故事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有時,她會自己朗讀,有時她會裝獨立說自己睡就好。這雖然也是一種安慰,但她卻不知自己阻止了爸爸的演說練習。

開會
辦公戰爭
friendly

2014年2月5日

工作致勝筆記術.記不記

40歲過後,記憶力已明顯退步,甚至乎一口咬定的事件,偶爾還發現有所偏差,這都源於自己記不起、記錯了或忘記了。所以,連我這個一向強調專注力多於筆記力的人都開始重視寫筆記了,有時也明知過後翻閱的機會低,但也嘗試多寫,期望在書寫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記憶力。

《工作致勝筆記術》這小書所論述的都是小事物,沒大道理,但日本作者杉山正裕就是從小處著眼,由寫作技巧、顏色運用、筆記本大小、便利貼輔助等都逐一說明。作為讀者,我會調笑作者「阿媽是女人式」的說明,但同時,著實也感受到「朋友好言相告」的窩心感。

來自日本的小書往往有這種說不出的溫暖感,但偏偏在香港的出版市場潛規則下,這類書總被放置在不當眼的位置,一迅即逝,未有如台灣市場看重這類源自日本的職場或生活工具書。

香港人在工作、在家務上都是大忙人,對這類小書的需求理應龐大,只花幾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就能收到來自遠方老朋友式的勸告指引,價值非凡。也許,香港人真是過於實際,都情願看那種大堆頭的實用工具書,一看就幾百條道理、幾十個範文樣本,有時甚至迷信名牌作者、迷信於原作前身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

文字對我來說是情人、也是拍檔,筆記術就算不能助我戰勝職場,我也會日纏夜戀的和她翩翩起舞,只是枕邊人曾經投訴我床頭的紙與筆,不慣床邊還有另一位深夜私會的情人。

之後,我記事思考,沒理自己或其他讀者到底有沒有翻閱,都用上這個數碼平台作長篇大論,胡亂廢噏。

伸延:
遇上小書
免費
出版這回事

2014年2月4日

不是盡力,是一定要做到.Blog 出彩虹

Blog文成集,說不上大成,但隨意短文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速度,文章又沒有長短限制,有是一頁一文,有是長篇大論,Blog文這個演講平台自由奔放,也成為了很多寫作人的自我修練場。

接觸九把刀的文字只不過是近年的前,那時沒大印像,最深刻的記憶反而是書扉上作者的照片,誰會把自己挖鼻孔的照片放在這個當眼位置,大概,或者是肯定,就只有九把刀。

從這文集中,看得到九把刀的多重絕技,文字創作自不用說,演講、辯論也是殺手鐧,甚至他能神乎其技的把自己的中學回憶、愛情故事寫得生動有趣,肉麻而不討厭,相信這也肯定是久經鍛練網上寫作的結果。

網上世界,一按即成,在網上發文而沒有任何包袱,大概也說明了寫作人的個性態度,這叫新世代,或曰青春。

一如韓寒、彭浩翔,九把刀大概也是華文青年創作的俵俵者,而且他們對互聯網絡的實際經驗,勝過很多只會論述一大堆理論的新媒體行銷或教授級人馬。你說他們在行銷嗎?我看未必。他們只是百無聊賴,在網上搞三弄四,偶爾碰釘,偶爾嚮朵,實際上與社會上偏頗定議的憤怒 80 後差不多。

即所謂,成功與失敗,分別只在一線間,而這條線,甚至是虛擬的。

伸延:
自己的年代
旅行/打卡的意義
我正在關注你

2014年1月29日

出事.香港樂壇走歪記

香港的樂壇出事了。

不是因為創作人沒好好創作,不是因為歌手不懂唱歌,不是因為演奏者演出馬虎了事;得過且過的,其實是營運娛樂事業及相關媒體的人,他們都以為自己是商業人麻!講市場,求效果,計成本,硬把流作曲化作商品。「賣不賣到?」成了創作源頭,「娛樂大家」成為毫不相干的事。

你看那些頒獎禮,還搞甚麼?誰會視四大媒體為樂壇指標呢?咪講笑,簡單看看Youtube瀏覽數字還實際。就算明知頒獎禮結果沒有參考價值,那論娛樂性吧,但明顯的,四大頒獎禮中,至少有兩個的製作水平是低 B 的,除了舞台大,沒其他,比不上聯校音樂會,更惶論大學生聖誕 Party。

那種燈光、那種煙火效果、加上失控的 LED 顯示屏,怎說得上是大騷呢?Rundown形同虛有,同級製作應是周六屯門市廣場的舞台。還有想問,各方「持份者」是否都被鬼壓,歌星不想參加是眾所周知的,又要作佈景人型公仔、接扮反應Shot,但又會見他們穿得鬼火咁靚,精神分裂似的,再唱 MMO 唱到青筋暴現都是一場演技,級數也只及內地娛樂節目的現場觀眾。

樂壇改了模式,歌手們、創作人為何還甘願成為任擺任舞的待銷商品。曾經燦爛奪目的娛樂傳媒,如今已明顯脫節,無法面對新世代、新媒體、新青年的衝擊。GEM由網上金魚一手打造到我是歌手,盧凱彤由台灣小書店唱到爭奪金曲獎大舞台,方大同在內地巡迴跑跑跑跑遍大江南北,還有在工作室親手包裝CD的林一峰,這些那些又有幾多娛樂媒體關心呢?或者,你可推說,是這些歌星背後的市務人員做得不好,沒新聞稿麻,又沒有半裸衣服贊助商麻,怎輪得上娛樂雜誌呢!!!

其實,連記者編輯們都在小熒幕看本港歌星在內地節目的演出了,只是不甘寂寞的,看完就胡亂找來一堆惡毒網上評語,拼拼湊湊成為我們的娛樂報導評論;而電視台的所謂音樂節目,更簡單的找來歌星、業內人士清談 chit-chat、唱隻歌,玩遊戲,角度隨意,心態隨意,訪問、被訪的都馬虎了事。最後,電視台首領唯有找一個沒有收視的時間播放就好。

記得嗎?曾幾何時,電視台就以此手法殺掉本地的體育界,估不到,如今,輪到香港樂壇。

觀眾們,請確定你們的上網線路暢通無阻,娛樂,還是靠自己,撐邊個睇邊個,自己話事就好。

伸延:
音樂人發聲
娛樂 30 40 50
音樂意識流

2014年1月27日

醉生玩死.玩不死的人是有福的

周一不是工作天,但對創作,周一是福,思潮特別澎湃,想記的事特別多。經過一個周末,就算歷盡忙碌的、頭痛的、思念的活動,創作都能解開死結,痛便排毒。所以,在周一上午寫一篇網誌是件美好事。

又如上周末,以為陪太子到公共圖書館會苦悶收場,但太子皇恩特赦五分鐘,一看我又不能收拾,裙拉褲甩,最終以畢明的《醉生玩死》作回禮手信帶回家。

誠然,人生之中,總有幾個人是你暗底羡慕又妒忌的,當中有認識、不認識的,而畢明,是在非我認識的列表中,排名長踞前十位置之人。

何解呢?可能是因為廣告,可能是因為電影,可能是因為媒體,總之,這位文雅女子曾出入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我的腳毛,而我的腳毛雖然比她的長,但肯定的是,她賺的比我多、身份地位比我高,而最要命的,是她的文字又灑得比我秀麗奪目。

但放心,我妒忌的人物表人多勢眾,上之天堂,下之地獄,斷估我不會以狂迷身份在電影首映禮上勒索綁架她,反之事到如今,直覺是看她的每周專欄不夠,不如一口氣,借一本書,看盡她幾十篇風流逸事,大抵也可解解我心中悶氣,咒她時也咒得貼身一點。

畢明的文章不高深,廢話特別多,尤其不幸是有大師洋蔥頭的豬肉在前,馬上令人聯想到如今(不,是之前)她處身當代最惡毒傳媒機構的身份危機,少點膽量與能力,迅間她就會粉身碎骨。但她得,證明她得。

所以,早前聽聞她逃離堆田區而執導演筒,我原想拍手嘲笑最終又變成火上加油,因為我早在廣告、媒體、甚至在電影宣傳圈子作奴作隸,如今竟然又被她破格而出,搶先坐上我夢昧而求的導演櫈!唉,情何以堪呢!

好在自圈中人透露此女子中英雙語流俐、博覽群書、話頭醒尾,我才稍緩心中妒火,明白到專才都經過閉門苦練的日子,並非是那種牙哨哨口窒窒就得到十億八億的當代二世祖。而從文中所見,此女子又紅酒、又哲學、又藝術、又飲食等等等等,瓣數之多有如圖書館的分類櫃筒,而喪玩喪學喪創作而不精盡人亡的,確是值得戶口中多幾個零,以作安慰

當然,我明瞭,如果一個人沒有破格的膽,那再書蟲、戲痴、電視精、廣告迷都只不過是宅男剩女一名,而我,不是不是,我只是每逢看到好書、好劇、好戲、好片都會沉迷於創作一篇網誌的自在人。

畢竟仇人眾多,我創作的路還是漫長的。

伸延:
模題

2014年1月24日

即興創作:壓力煲

樓奴。
怪獸家長。
虐打傭人的女主人。
投訴這投訴那的維園阿伯。
過份沉迷的網友。
網絡打手。

一切都與壓力有關,而不幸,我都成為以上群族的一份子。不是嗎?可能不是,也差不多,香港人海,有幾多可以逃離宿命,或者可以創作一個故事,關於香港,關於香港式壓力,好吧,就叫《壓力煲》。

相對的:私樓業主、醒目仔女的爸媽、中產人士、知識份子、網絡天才、大V意見領袖。這些是不是我夢昧而求的身份呢?一念之差,背後或者有很多不同原因,不足為外人道。

樓奴原本可能是被三倍租金迫走的公屋居民;怪獸家長或因子女的專注力失調而奔波;打傭人那個,其實是在家人面前揭力壓抑的躁狂病患者,不敢一個人去看精神科,怕癲佬;公園中的老人家本來就是被大學政治鬥爭下被辭退的高級講師;反之,網上那少年讀書不多,卻有一種神乎奇技的記憶力,能細緻地重溫自己經歷過的景像,十年前的那一天,他還記得自己穿著那一件外套,左腳褲管被公園花叢刮出小洞;同在討論區上一個人控制二十個登記戶口的中年婦女,她雖然記掛住出走的老公,但肚裡的孩子卻叫她不能不在家努力工作,身邊還有一箱又一箱待銷的傳銷產品,那種味道難聞的洗頭水退不回,三大箱就佔去了廚房內唯一的空間,好在近年開始用微博,幾個偽裝戶口得了認證,幾十萬的粉絲總能吃掉這些產品吧。

生活迫人,故事種種,有幾多在日日上演呢?電視報章在叫人支持這、反對那,但這群被趕在運輸帶上的小市民又理解多少呢?六點半新聞後的黃金劇場都在爭產、爭寵,何不花多點時間去看看世界大事,那邊是否有戰爭?無辜被炸死的少女,其父母親又是甚麼人?

好。故事就從怪獸家長看到《東張西望》的置入式廣告開式,宋熙年說壓力煲近來又被搶購,傳聞是內地人,貪港版的活塞設計更安全,被訪的女士說網購到的是冒牌產品,難出貨。

這個香港似乎有點變異,鬼鬼怪的,似有一種難以命名的病毒在蔓延,尤其那個壓力煲,用後總有一股濃烈的鋼鏽味,阿玲以為是正常的,卻不知道這股味道影響了她與印傭
Angie的未來半年的關係…...

2014年1月22日

泡沫的聲音

「泡沫經濟」一詞似乎已out,但虛張聲勢、無的放矢的統計數字卻滿目皆是,建好但沒人入住的孤城寡鎮甚至蔓延香港,豪宅的售樓處迫滿人,烏黑黑的單位卻入侵城內每區。

論虛妄數字,霸權企業也未算誇張,你看內地各省市一個接一個的歌唱真人騷,小小的錄像廠只有百多位觀眾,但一唱之後,網上關注之浪潮就會以百萬單位遞升,真是嚇壞我們這邊、有如活在井底的social media策略家。

數字代表甚麼呢?代表得到認同,還是策略成功先?又或者,換一個說法,就是數字原本已是策略的一部份。現在連出席名錶名車晚宴都不再是俾面派對,說真點,一切的活動因為背靠「大市場」,這種social event已變成「俾錢派對」了。背後還要白紙黑字列明發放多少條FB status、微博、Twitter,使得一夜晚宴,如今請不請娛樂、名人版記者列席已經不太重要,因為,記者編輯都一如小Fans般在手機上刮料追查關注著,硬食這些所謂軟性的新聞稿。

全國十幾億人,網民又幾億,唱一首歌如果都能引來數百萬人關注,那我只看到這個國度資訊娛樂實在貧乏,或者大家難得找到了一個可以投票的渠道,盡情狂讚,也懶管是否願意花五分鐘去細聽歌者之歌了。

反之香港,網上起底當然高效率,但香港人情願花一天用腳投票,走入維園,也沒有心情去花筆墨為歌星偶像搶沙發,而且,也大概心算到香港式名人都有跟班隨身,背後為這個通訊站發佈訊息的,可能是有線電視廣州熱線支援中心的左鄰右里,那一百幾十萬個讚,只證明他用了當晚出鏡費的5百仙來作網上推廣費,而眾所周知,推廣費與受歡迎程度其實不一定成正比的。

弔詭的是,social media channel所以受金主及市務人員歡迎,原因是推廣費可以被簡單傳譯成粉絲數字、按讚手指,這使市務人員用得放心,花多十萬,就可以為產品、歌手、節目推高至一個看得見的支持度,成正比,無風險,樂得清閒。

現在唯有展望的,是繼續期待,還看商業產品最終是否能獲突破性銷售數字,不致所謂新世代的數碼銷售推廣原來都屬「芒上談兵」,多了一百萬個粉絲,還要看唱片銷量或付費下載是否只剩幾千幾百,演唱會門票最終是否又是一折、二折的暗盤推售,甚至變成廣告商的免費贈品。

伸延:

2014年1月15日

流氓經濟.當通街流氓的時候

談經濟,我們怎可忘卻了血汗工廠、奴隸市場、還有被騙到他國賣淫的無辜少女,這一切數字雖然未必反映在GDP,卻是切切實實、甚為貼身的經濟課題。

只不過是十年八載間的時間,我們目睹了鄰國由一個貧窮小鄉變成泱泱大國,見到幾多說盡風涼話的暴富胡亂消費,盡情炫耀,我相信,他們是無知的,無知這一切的紫醉金迷,背後其實都在壓詐着另一群赤裸同胞,他們以為有警察開路、享受特權都是身份氣派,卻不知道這只代表他們變成獨裁者的犬馬侍婢,一切無關現代文明、西方先進、甚至資本主義。

《流氓經濟》一書講的是經濟繁榮背後的血汗實況,有人被騙到另一半球的他方成為黑工黑妓,也有圍繞全球,每天不斷上演的水貨、冒牌貨的跨國貿易、越洋盜竊,以前這一切只屬於講不出口的海洛英、安非他命小圈子,到如今卻成New BalancePradaDior等大國品牌,這種全球化、文明化、自由化又是否國家出路呢?

一張假銀紙挑起了香港人的情緒脈博,但更多不公允的爾虞我詐卻時刻在我城他國同時上演,這幾年香港的城市發展叫人納悶,只做就更多的特權階級安享太平。這一班富貴列車,你又是否願意趕上呢?

伸延:
.《為有錢人服務
.《震撼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