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破地獄與白菊花.黃詠詩演黃詠詩

我喜歡獨腳戲的模式,一個人在說故事,有時心靈密語,有時回憶模仿,就算背後場景都沒變動,主人公也憑一己之力,拉住觀眾上天下海。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毛俊輝與他的《低音大提琴》。

黃詠詩是新世代的演員與創作人,她說出一場葬事、一段她與婆婆的關係、一個生於大家庭的少女成長故事。一出場,黃詠詩就介紹黃詠詩,名字,由來,坦坦白白,馬上把我從「獨腳戲」中拉扯出來,原來,這更是一場「棟篤笑」,又或者,是混合體,沒定位,我來(或者大部分觀眾來),都因為是「黃詠詩」吧。

但是,我還是想把焦點放在香港傳統的葬體之上,一本正經的儀式、傳說、象徵意義,又與現代人物(尤其青年人及小孩)的生活形態格格不入,這正好是脈絡豐富的戲劇題材了。或者,黃詠詩飾演黃詠詩演得真,我只感到瑣碎,說三次黃耀明人山人海、兩次穿棉襖的小孩子,又或「的士」、「蝸牛」等等,都具真實感而欠缺幽默感的。

黑暗中,我在等一個把我由「棟篤笑」帶回「戲劇」的感動位,可惜鬧笑的破地獄儀式後沒有成事,也白白錯過了創作人對冥皇星、對天文學的想像了,單靠演繹《月球上的人》一曲就過於簡化了。

我明白這是年青人的創作,在座的觀眾中,我是上年紀的一群,老記住鍾景輝、毛俊輝,沒有認真地看眼前這種混合真假、時空拼湊的新時代創作,但其實,說葬體、儀式、黃詠詩資料準備十足十,呈現到這個時間、地點、人物的各種荒謬形態,創作人也落力地以自己的語言技巧盡情展現,只是,在舞台之上,燈光可以簡約,佈景可以簡約,但我想,視野、感情就不能太過單調。

關於《我不快樂

2013年8月27日

V Live.盧凱彤宣言

At 17之後,盧凱彤積累了一般歌星難得的經驗,幾年間她投入吉他手的角色,為其他歌星走埠巡迴,一走三年,這種歷煉對一個舞台人、創作人來說,實在是無價寶。

所以,不難發現的,從《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專輯起,她是脫胎換骨的,每次聽到她的作品、看到她的舞台表演都帶住獨特個性,有話要說,有思有想,比起同期的歌星多了一份難以形容的精神。

而且,吉他成了她最厲害的武器。《了不起》、《囂張》的前奏令我想起Dire Straits,令我相信,就算旋律本身不太精采,但在有魅力的編曲及演奏下,她的歌曲都值得欣賞,靜心聆聽,欣賞音樂編排,嗅嗅音樂創作人的努力汗水。

還有歌詞,我其實不太懂得80後的心態,但如果多聽一點盧凱彤的歌,我大概會明白到當下少女的生活夢想,欣賞她們對生活細緻的執著,品味她們的簡約與直接。

這次V Live有很多粗枝大葉的地方,例如不太 work 的AR 效果,以及屏幕投射影像的強光做成反光位等,但是,我都不理了,我情願視這一晚為盧凱彤的創作宣言,她表明了創作人的獨立身份,這一代的女生生存的態度。

高跟、長裙、性感、吉他、大量的effect,她塑造的 rockmui 就是如此,喜不喜歡,悉隨尊便。我只奇怪香港媒體似沒有接受她,連商台都少播她的歌,當年谷起憶蓮,怎麼今天不願正視這位音樂女生。

2013年8月19日

台妹時光.青春夜市

從高雄回港一個星期,才刨完陳雪的《台妹時光》。只怪高雄親友款待太周,行李箱內的讀本旅程未有同步進行。台味的深厚人情細故,短短幾天已親手觸及,無需靠文字佐之。

《台妹時光》描寫的是寶島青春氣,有澀澀的,有鮮嫩的,大街小巷的描寫與今日的小港鄰舍分別不大,老街內依然是摩托車與路人相互交錯,濕潤的市場所賣的肉羹與水果種各展花枝,變種的,混種的,傳統的,皆有追捧人潮。

書中寫吃寫得細碎有情,年青人身貼身,由摩托車座位到夜市窄路都是如此,燒的、灼的、蒸的、冰的,販賣的除了食物,也有青蔥之味,就算舊城台妹台弟的衣著出奇地傳統保守,散發的也是當下的時代性感了。

藏身書中的台妹雖然冷漠感性,但台妹也是我見過最純真的一個群族,沒計較,直率,坦白得叫任何成年人放下臉具,因為台灣尚算是一個自由地,縱然也有鬧不完的政府高官、播不完的煽情新聞、噴不完的汽車廢氣,但一踏上摩托車,台灣人自會找到自己嚮往之物,美食、美景、還是在台北努力地編寫奮鬥故事,全都是一個人的決擇,一個人去承擔。

看書不是書,這本《台妹時光》註定被曲解,消化後的文字與陳雪的也許大有出入,全因我還未分出那邊是回憶、哪邊是想像?

關於練乙錚的《環臺騎乘記

2013年8月16日

旅行/打卡的意義

旅行的趣味在於休息、消閒、增廣見聞、還是甚麼呢?

在智能手機無處不在的今天,旅行的意義又多了一重了──「打卡」。對,面書上的打卡,遊客如今無需自備白油,也沒必要破壞千年歷史遺跡,簡簡單單地按按屏幕,就可在著名景點前自我陶醉,打卡享樂。

「我曾到此一遊」──這種分享魅力應不是源自今天,古有文人雅士遊歷人間美景而揮筆疾書,到今日的科技世界已被重新演繹,我們會打卡、上載照片、留言、星星點評等等。

原來,有了智能手機之後,連我們的旅遊生活已經徹底改變,由上網訂票、查資料、看地圖,至抵達後打卡、留言、瘋狂拍照等等活動,如今都變成理所當然。

一個人的旅遊,頓成了朋友間相互支持、關注的事,這種社群化旅行,你又開始了未?

2013年8月13日

難分真與假.被新聞出賣的世界

作者曾經是販賣虛假消息的企業公關,今日倒轉槍頭,寫出網絡新聞的黑暗脈絡,查檢以訛傳訛的謠言殺傷力。標題黨、放鱔扮獨家、以及毒舌式新聞其實都不是源自互聯網,只是今日網絡神通廣大,自命不凡的Blogger、網民、以至記者及評論人更易中招,或者說,是享受中招,以致道歉、更正、甚或變成被告都是家常便飯。

如我,看一本書就寫篇網誌,看一齣戲就以為自己見解獨到,去一次旅行就期望體察民情,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寫作方法,用於自作自看的日記簿內當然沒問題,問題是,現在人人看Blog、看Facebook、看微博,把一切都視之為新聞了,以前要過總編、採主、編輯的關口,現在就目中無人,凌晨兩點揭起床單,又可發一篇批評後現代後殖民的警世報告了。

我寫網誌的歷史不淺,看網誌更算得上是第一代人,但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堅持位置,在雜誌、報章、出版物的文稿要句句工整,忌錯別字,前前後後不用四字成語來虛張聲勢,但網誌呢?就算我不重視網誌瀏覽統計,沒放廣告橫額,我都愛玩玩標題、灑灑花槍,自我作樂地以「我」行先,搞到最後,恐怕連身邊朋友都看得不太明白,就莫說陌生的瀏覽網民了。

不過,要Blogger、甚至Facebook中人自我檢查求都是沒可能的,因為世界變了,當人人是記者的時候,潛台詞是人人都不追求真實證據,只因某篇報導而自我發洩出另一篇文章,如此蔓延,如此散播,最後得來的結論其實無異於「掌門人」以訛傳訛的瘋狂遊戲了。

香港人是被娛樂雜誌養大的,早就深明圖片故事的奧妙之處,我最怕的是那句「有圖有真相」,又或者是記者妙筆把獨自逛街的藝人昇華成孤獨精,筆觸像詩人作家多於追蹤記者。好可惜的是,當少數人還在聲討這種文化時,這股風潮已由C1吹上B1、A1、以至全份報章了。這一點,香港傳媒文化不落後於世界,只恨香港同時市場大晒,最終嚴肅報章、雜誌站不到位,失去生存空間了。

約定俗成,一切已成常態,就連文化大家、報章高層、高官大賈都無法扭轉網絡風、傳聞潮了。現在我只能故作清高,在看網看報時盡量淨開眼睛,盡力拆解當中的偏見與謊言,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觀世界。

在《華盛頓郵報》都被網絡巨人買下的時候,我想向好的方面想像,期望新一浪掀起網浪,是重視可靠的、有理據的、有視野的論說報道,而不再處處出於傳聞,那種「有網民表示乜乜乜」的人云亦云了。

只是,剛又看到一篇網絡報導(我信的),是說網絡已排列在美國新聞源頭的第二位,僅次於電視而遠遠超越了墊底的報紙了。香港又如何呢?我估,香港經歷這一波的黑暗時期,又將出現一次徹底變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