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極地情聖:認識諾貝爾文學家

由耀眼明星擔當的舞台劇,吸引觀眾購票入場的魅力理應非同凡響。可惜,這夜眼見場中空位處處,說明舞台行政人的功夫同樣重要,由場地選擇、場數、宣傳、票價安排都要計算準確,稍一不慎,空座連連,反斗傳媒有機可乘之外,連初哥觀眾都會對舞台藝術印象大打折扣。

以戲論戲,這套《極地情聖》(Enigma Variations) 還是有精采的段落,黃秋生飾演白克性格鮮明,自大狂有一段隱藏戀情,劇本前段白克的長篇大論盡顯個性,密集的佳句也拼出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真性情,尤其飾演的是黃秋生,鮮明的性格配合形體,令觀眾早料到大情大性的背後可能是小白兔的心。

反之,梁祖堯飾演的黎斯個性太模糊了,在這種大場景、大劇院之下,梁祖堯的細緻演繹風格未見突出,動作形態也顯得生硬,更難講的,是要述說下半截的一大段故事真相,密集得難消化,更見梁祖堯說得吃力,畢竟,兩人爐邊夜話式的場景發生在演藝學院歌劇院內,感覺是有點冷清的。

有說這是懸疑戲,有說這是喜劇,有說這是深情作品,但怎說都好,兩人由開初互相挑剔嘲諷,到理解一大堆真相,再發展到你與我都欲哭感傷。後半部的情緒明顯有點浮游的,即是我感受不到白克對舊愛的情深,也感受不到黎斯移情別戀的深痛,這時,白克還頑皮的說出書中一段情慾內文,給人的感覺是太兩頭不到岸了,硬把原有的沉重感加入恐同嬉笑氣氛,似可笑卻流於太可笑了。

2012年12月11日

自己的年代

我混在傳媒出版界一段日子,但依舊不明,何解老闆們都只顧搜尋公司以外的人才,卻不懂解開企業自身對創意、對人力的緊箍咒。

即認為:「員工永遠是別人的好」,這一句,明顯與低俗的「老婆是人家的靚」一樣,都是一種偏見、一種過於簡單化的論述,尤其是,在職場,員工的創意力與執行力都取決於大環境,要一個文學家在獄中創作,要一個球隊領隊在荒島上指揮球員,這都是太過強人所難吧。

在傳媒圈子中,十多年前壹傳媒的出現改變了傳媒生態,改善了員工福利,帶來了創作自由、專注市場的創作環境,到往後幾年,其他的機構爭相仿傚,又高薪聘用了壹傳媒的舊員工,然而,可以嗎?還有內容突破、定位獨特的報刊出現嗎?

到如今,壹傳媒都因循保守了,創作力與執行力都大不如前,台灣的一役更肯定令本港部隊標一身冷汗,如今,傳媒出版界肯定會出現一次戲劇性轉變,當中,關鍵人物是甚麼?是王維基、黎智英、邵忠、黃耀明、劉細良、蔡東豪、黃毓民、蕭定一、陶傑、梁文道、陳冠中、陳平、長平、陳強、阿Bu,還是盛品儒、楊受成、何國柱、馮紹波、Derek呢?

唉,太無奈了,實在是「無得估」,現在是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了,靠老板不如靠自己,就算你現在只是穿住睡衣、牙都未擦地上網自娛,你都要知道,現在,不要信政府,不要信老板,信自己就好了。

2012年12月7日

世界是不是真的很糟

這個地方究竟發生甚麼事?在我的想像中,新一期娛樂雜誌內容應是這樣的:

.音樂頭條:為結他而喝采 新一代的青春舞曲(盧凱彤、盧廣仲、方大同)
.電影頭條:成龍電影還可以有甚麼花樣?(Shoot In十二生肖的大場面)
.電視頭條:名門望族鍾卓萬處身的大香港時代(名門生活的真相與虛擬)
.人物專訪:鍾景輝的三個面向:話劇.主持.電視劇
.人物專訪:中年人,致群劇社
.人物專訪:聾貓下一個阻擊目標
.圖片故事:舞劇Flyer上的幕後功臣
.圖片故事:攝於音樂節後的連續四個小時
.技術篇:新電視台的電影級連續劇製作追踪
.技術篇:如何搞靚三個大型音樂節的舞台效果與聲音
.技術篇:國產的高清電視機效果如何?
.評論:寒戰令人心寒的地方(政治宣傳片正式搬上銀幕)
.評論:懷舊到不能自拔的紅館舞台
.評論:1942──我們的末日電影
.評論:靠微電影廣告重燃生活意義?
.讀者來函與評論

這本娛樂周刊,我想買了。

相約星期二.輸送帶上的日常生活


寫這篇文章前,我遇到一點挫折,被別人批評了一頓,我總覺得,每次想積極面對人生、想努力做好眼前工作的時候,挫折就會突襲而來,似在恥笑你何解用力,似在取笑你為何認真。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有太多的面貌、太多的身份呢?我期望在公司演繹成一個好領袖,我想在家中做一個好爸爸,我希望在老人家面前表現像個考順仔,也許,是因為這太多太多的身份,有時,我也很累。然而,慶幸的,我未曾面對死亡,如果生命只剩下十天八天,我是否還會顧慮身份呢?還是,我只懂得繼續憂慮?

這一夜,我看Morris教授,我想了很多,我想像自己就是劇中的Mitch,曾年青、曾經充滿想像力,對生活極為期盼,但現實是,離開校園,開展人生之後,然後,開始不哭了。生命的成果莫非就是一層樓、一輛車,還是一個妻子、一個女兒呢?面對Mitch的問題,教授從來沒有正面答案,他只是述說他的人生、他的價值,但Mitch呢?他又能否說出自己的價值呢?

輸送帶的城市生活很磨人,有時想逃跑也逃不了,就算加快步伐,倒頭來都可能焦頭爛額,或者,學會放下身份、學會關愛別人比甚麼都重要,故事中Mitch用16年來換取事業成就,卻偏偏失去了兩位至愛的長輩良師。

我又走失了幾多朋友、恩師呢?16年後的初會,Mitch尷尬地倦在車廂座位之下,以忙碌的工作來作為逃避再逃避的理由,其實,我明瞭的,但這一夜,我更欣賞的,是Morris從來都沒有叫Mitch快快回到他的輸送帶,我欣賞的,是Morris衝口叫Morris的妻子前來,不偽裝,不扭拎,莫非真要人之將死,才可放下身份坦然地說出心底話?

在理大綜藝館看此劇時,學院派的樓梯韻味優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多在學時的畫面,中年了,難免多愁善感。

2012年11月26日

40歲人看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

啊!40年嗎?對不起,原來是第一次看致群,今天,連我都40了,卻來看人家的40壽宴。不瞞你,來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各大導演的名氣,就算明知短劇好歹有限,感動迫力或者不夠,我還是期望在大師短劇中感受到短小激素,刺激一下我日漸疲憊的創作力。

好,逐個來:

《痴戀著/一》──簡潔的,故事與段落並行,May姐有股江湖地位,演來簡直不費工夫,尤其這一幕在舞台上走位最位靈活,跳躍者、道具、燈亮燈暗都是有故事的,不複雜又不太簡單,由細細碎碎的組成一段或幾段關於愛慕、痴戀的關係,魅力在於演出惹來觀眾對時間的瑕想,忽爾這,忽爾那,盡展短篇舞台上的種種可能。

《納蘭》──還以為「進劇場」提早跳出,原來是陳恆輝的作品,形體動作展現對生存的渴望,似深又似淺,但感受不到燈光、服飾的恰好配搭,單純的形態展示對我來說就太過單調了。

《致群40.致敬》──經常在文化場地撞見莫昭如,但第一次見到舞台上的他,又是他一把磁性聲音朗讀社會報告,太好,恰巧我入座前行了一轉天星碼頭,目擊那種霸權式反對法輪功的惡毒攤位與標誌,行為藝術其實不應入劇場的,不過要入,也至少要有莫昭如與眾藝術家的膽量,把場景、地點、主客、視野反轉再反轉,最後莫昭如激昂地唱幾句貓王名曲,唔通你可以給他一個最佳男主角獎嗎?

《中環遇見兩生花》──導演黃智龍是簡單煽情的高手,兩個女人,一個車站,就可看盡三代女性的生活細緻,邵美君可能見得太多,劇中另一女生黃呈欣反而較人另眼相看,聲調如此有質感,叫人感受現代女生的獨立精神。

《天天》──我盡力不以劇情去細讀「進劇場」的作品,失明館長同在長櫈上看見自己,進劇場與W創作社竟然何等相似,兩位舞者的優美不用細說,我最欣賞進劇場每每能把中英文字句都變成美麗的舞姿。

《夢兮》──張秉權親力之作,其實舞台小工插科打諢的轉場已經叫人驚喜,到他們踏入射燈範圍,則馬上活現三位功架、經驗十足的舞台精英,舞台劇界臥虎藏龍的精神飛躍而起,把夢與舞台連結捆綁,叫席上每一位撐場的觀眾都暗叫驚喜。

《何來七千幾》──潘惠森寫社會弱勢的日常,角色的背景論述雖然不多,但兩下子就能把人打回現實生活的世界之內,我只可惜三人鬥力除了口沫與肢體,沒有加入更有趣的場景、道具、燈光音效等元素,去營造這片我們日日忽視的冷酷場境。

對不起,說多了,我對致群其實不太熟悉,但我對小劇場還是有所愛慕,不論20、30或40,每一個台前幕後的都是藝術家,都是我等車衣工人不能不大聲致敬,拍掌歡迎的。

2012年11月22日

從媽氏Media到消費

電視台牌照風雲,明顯地好看過無線台慶劇,三方人物性格突出,互不相讓,不肯露面的香港政府又甘做下巴位繼續龜縮,下回究竟如何分解,真係唔追看唔得了。反觀甚麼台慶劇,其實也是在重蹈覆轍,所謂的劇力,就是不斷的爭財、奪權、陰謀、爭寵,哪又怎不讓我等香港人做事越來越計算、計較,無謂再談甚麼「香港精神」了。

免費電視只能二選一,我早就認為是精神虐待,所以十幾年前裝了有線電視後,我就以新聞台、Discovery日日為伴了,當到外母家、阿媽家吃飯之時,人人頭向傻仔箱,我就如坐針顫,拼命地關起耳朵,繼續爬我的一口飯。

我想,如今香港,除了無線電視、除了蘋果日報,是不是已沒有Mass Media呢?大眾被分成上網族、手機群、戲院痴、雜誌潮人之後,那電視報紙又在擔當甚麼角色呢?當電視都沒有了大明星、大歌星的節目了,哪西九的各大音樂節、H&M前的排隊人龍、搶購Shine演唱會票等等的又是甚麼人呢?

我在想,連湯寶如都可以重登紅館了,我們還相信電視嗎?

我不是在說林峰、鄭嘉穎未夠班,我只是說資訊的傳播不再依賴電視媒體了,電視的功能越來越低,我想看節目,但我情寧看藝術中心、油麻地百老匯的節目表、上網youtube、酷狗一下,這一刻,連賣DVD、VCD的店舖都越來越少,買CD、DVD、甚至買份報紙、雜誌,我都視作是致敬行動而非娛樂節目了。

我以現金投票,應該比網上的一個Like更實際吧!

不過,我買下買下的時侯又想,噢,消費,這種消費文化好嗎?我想說,消費一種文化容易,但我究竟是否真的鍾意呢?即是我關注了黃耀明、盧凱彤的微博,我甚至買了林憶蓮與陳奕迅的CD作支持,但我有真心去認識這些創作人嗎?我有沒有認真去聽他們的音樂,由編曲、旋律到歌詞,我還有沒有時間認真細讀呢?

消費容易「認真」難,這幾個月,我看個很多話劇、演唱會、電影,但如何分析?如何理解?認同不認同?還是感受到討厭難耐呢?為甚麼觸感越來越遲純,看了,OK la,看了,也不錯,搶購了,幾好用,買到了,忘記拆開包裝紙……

我們雖然沒有了八十年代的金光燦爛,但論消費,我們還沉溺其中。

2012年11月15日

科技之後

我經常會進入有一種「東拉西扯」的狀態。

當我打開電腦,準備開啟網上電郵戶口的同時,我發現我尚未驗查我的Outlook郵件,還有iPhone上的微博、iPad上的Facebook也似在呼喚我。不過,我不得不小心,我只要打開它們其中一樣,隨時就會墮入一個無底深潭,譬如說,一朝早上打開Facebook,我就看到舊友、同學、網友發佈了很多我關心的報導、我最喜愛的娛樂片段等等,待我精挑細選後再詳細察看,看一看錶,大概已用了超過一小時了。

這又是否你的寫照呢?

好幾個身邊的朋友近日辭去日常工作,留守在家,就是為了處理他們的網上世界,包括撰寫太久沒有寫的網誌、開一個新的Twitter及微博戶口、調理一下自己日久失修的網上農場,以及用數碼相機拍下自己的歷年收集的首版模型、漫畫海報,再編寫一個資料詳盡的模型編站,以上的林林種種的工作都是非常花時間的,所以辭去日常的工作,似乎又變得理所當然。

這又是否你的寫照呢?

科技生活實在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近來開始放棄了我作為「生產者」的想法,設法投入用戶的層面,試試如何享受互聯網帶來給我的歡愉,看一則短片、聽一首新歌、發一個連自己都不太明白的心情告白、甚至花多一點時間,寫一則沒有目的的網誌文章。

從前我認為是太磨人的科技生活,漸漸又變得理所當然,尤其在網上無邊際的連接駁上,資訊一下子由北半球跳至南半球,中文、英文、甚至透過網上翻譯看看世界不同語言的各式報導,這種跳躍的閱讀及處事狀態雖然有點磨人,但又實在是現今無可抗衡的生活模式了。

2012年11月12日

末日亞視

上星期的一場集會,正式為亞洲電視打了幾口棺財釘了。本來好地地的一個電視台被極左勢力一搞再搞,如今連喉舌台都不像,更似是強國暴發戶的私人K房了。

我當然替這台的上下員工擔心,這一幕之後,相信老闆只會越走越烈,而作為原本想簡簡單單過日子的媒體員工,「走或是不走?」確是問題了,又或者說是無需再考慮了,除非,是你的品味奇突,認為王老闆的力挽狂瀾是英明高招,但如果這還算是公共服務的話,這又叫香港市民如何支持呢?

強國的奇異風情是難以閱讀的,大家都以一場騷去形容政治舞台,但獲得掌聲的騷與被人唾棄的騷是有分別的,你越做爛騷觀眾越覺得你已沒甚希望,其實,上周的集會,看穿了,反而似在為王維基護航呢。

強國式老闆哪管得廣播局會否罰款,他情願高姿態的高呼革命,讓他的朋友繼續賣口乖的讚他勇氣可嘉,也讓他和統戰部、中聯辦官員有傾有講,但是,他究竟有沒有肯說真話的香港朋友呢?

香港電訊當年反對開放電話專營市場,一大群律師團、會計師日日助陣,最後搞了幾十億的賠償才拍拍屁股,而且,醒目的領導更會打定算盤,借傳統電話收入來暗鋪光纖,每位市民日日俾貴錢其實是為今時的互網世界做好準備,還未計盧博士聯同幾百員工用了的十億、八億,說老實,在這種聰明地利用「拿渣」手段的大企業工作,員工是帶有幾份自豪多於感傷,你不只羡慕我的高薪厚職,更羡慕我有位精明老闆無所不用其極來保障我的飯碗。

當然,裁員是後話,股價一落千丈也是後話,香港人始終都信商業世界、資本市場,就算現在說共產黨可養活你,你會此時此刻投入亞洲電視的大家庭嗎?

蝦碌戲班:眼花花的驚喜



一場鬧劇,但功效大,有視野,編劇人看穿劇場架構,玩盡舞台,連換景換台變成演出的一部分了。

Michael Frayn的三幕戲連繫有序,由綵排、首演到巡迴演出後的一個月,把無必要的人物性格、成長放在一旁,齊心合力的搞出三幕充滿趣味鬧笑演出。說真的,我習慣看演出前不看場刊,所以無法估計下半場的劇情發展,只知道,半場喝東西的時侯有點納悶,感覺上半場不太精采,幾個人物的瘋狂過份造作,何況硬滑稽又不是我的喜好。

然而,好戲在後頭,後兩幕的精采帶來高頻率笑料,有趣的是編導利用了觀眾的記憶與想像,台前的情境來來回回的重現,接連眼前的後台場面,對比一成,那種荒謬滑稽就接踵而來。所以,我可惜的,是坐在我旁的兩位觀眾,下半場就沒有再入座了。

導演鍾景輝雖然依書直說,但第二幕的速度感實在賞心悅目,尤其是以香港話劇團的專業演出,有力量有速度的群戲實在叫人驚喜,鬧得全院笑聲不斷,此刻我明,原來上半場的慢條斯理是別有用心,讓你記憶,讓你了解這個戲中戲的每一細節,戲中戲的隔漠感是理所當然的。
第三幕是收場,講巡迴演出後各人疲態盡現,互相猜疑的挑色事件也越演越烈,各人又要爆肚又動真火,層層疊的情緒變化,對任何一個演員都是挑戰,好在是夜演員特別落力投入,令《蝦碌戲班》有頭有尾,讓在場觀眾享受了一個鬧笑晚上。

2012年11月6日

霉睇媒體



黎智英回歸香港,香港的傳媒生態又何會再起風雲呢?

回歸15年,偏偏香港傳播圈的生活圈越來越窄,在互聯網都成為日常生活品的同時,電視未敢開放,電台開播不成,報紙有縮無增,出版每況愈下,廣告奉迎客戶,在林林種種的創意圈子中唯有互聯網、手機程式與免費報紙在偷偷展步。

我雖然經常目睹不少老年人在地鐵站口因領取免費報而吵架動口,但說真的,如果連免費報都沒有了,此等報紙生態還剩甚麼。現在,其實還有沒有報紙作深入報導的港聞、還有沒有視副刊文藝版為推廣文化藝術的平台呢?

這幾年的香港,都是商人主導一切,講究客戶要求與生產效率,沒有人在以專業態度堅持己見,作一個專題的討論,往往都是計算客戶究竟還有多少?廣告的、購買的、閱讀的、贊助的,編輯人自己都沒有主見的,只坐不說的會議,我想已經成為日常工作的常態了。

為甚麼?你說是80後、90後出事嗎?我想不是。我反而想講是506070後的管理風格出了問題,老是說道理講原則,但最終心底又難掩對客戶的阿諛奉承,最終全公司向錢看,各中層、晚輩有話就說不出口了。你知,這十來廿年各公司是以指標為本,即是說,高層真的膽大了,因一個商業的理由,就可以把工作幾十年的員工趕出門口。

如此的公司文化入侵創意、傳媒行業,最重要的創意、道德又豈能成長?二十年前的黎智英是一個例外,以一個惡霸班主入侵傳媒,但帶領人才,讓人發揚光大的能力又卻是能人所不能,他把商業現實放在傳媒道德之前,但產品卻得到大眾歡迎,令公司賺錢,令員工賺錢。

可惜,他的管理風格不是人人駕馭得到,原本風平的傳媒行業強行仿效,就算請盡前壹仔蘋果人作為管理高層,最後都只是落得一個又一個的模仿產品,上中下層的職員如走馬燈,職位坐不暖,一間跳一間的職業生涯其實有辛自己知,公司與員工兩者皆輸。

所以,商業不一定要放在最前線的,尤其你不是黎智英,你裝模作樣的說粗話都只是想以語言暴力壓倒一切,但創意、點子呢?其實你都沒有,哪最後又只要叫團隊跟著客戶走了。「互聯網」與「免費」是否兩個關鍵詞呢?但如果免費,這可能連最後的防線都毀了,哪又如何了?

2012年10月8日

假期

放假幾天,遇到幾件奇怪事:

.大連明明是天色明媚的,但我所乘的航班卻因風雨而被迫轉飛北京,遲了12小時才抵達目的地;
.酒店房間明明是潔淨明亮的,但我竟然弄破雲石洗手盤,差點要賠償才走得了;
.朋友的婚禮程序明明是預先安排好的,但結果,時間、地點都臨時更改,還好,方寸宋亂;
.我講的明明是普通話,偏偏,聽的人就是不懂。

這就是人生,甚麼都說不準,災難有時,快樂有時,飢渴有時,豐盛有時。

每天工作 8 小時


每天工作何止8小時,但在香港工作,時間長是必然的,更甚是,還要接受一種討厭的無形壓力。這關乎我們的生活環境,也關乎我們的社會氛圍。

首先還是要說房子,香港房屋是否有問題呢?有房子的有供樓的問題,沒房子的也有沒房子的惶恐,這不停來襲的房子壓力如緊箍咒,長期纏在香港人的頭頂上,就算想灑灑脫脫租樓了事,可以嗎?這要看包租婆是否我們的緊密親戚了?

由樓宇、到子女學習、到一般消費,香港人的生活開支很大,大得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在老闆面前發脾氣,我們唯有作少許技術調整,一邊阿虞奉承,一邊把脾氣發洩在下屬身上,我舊老闆說過一句,大意是「如其是我被老闆迫走,不如我迫走下屬就好,這樣自己的地位就更穩固吧。」

很殘酷,很現實,但事實又是如此,不止一次,在我離開一家公司的時候,同事在吃「告別宴」或「散水餅」之時,大家均以羡慕的眼神看著我,看著我的離開,並猛說著不要回頭望、不要返回來。我想,這不一定是二十多年前《監獄風雲》大賣的結果,更直接的說,是辦公室太像監獄了。

大家都應熟悉這種情況吧,如果你是香港人的話,都應該遇過這種情景,我時常想,在其他國家又是否同一樣呢?當全球企業說著「爭取股東權益最大化」,這就意味企業將更進一步壓榨員工,一個員工走了,不意味企業內的工作環境有令人不滿之處,反之,管理層會因一個員工的離開,驚覺原來辦公室的員工可以酌情減少,整體薪酬開支可以下調,這就更進一步的「爭取股東權益最大化」了。

我實在很怕與兒童、青少年談論成年人的工作問題,即是我有一個住在澳洲親戚,年約十四歲,中學未畢業,他想了解我的工作情況,但我一味在說一大堆工作上的麻煩事,例如按老闆要求開減無可減的成本核算會議,又或按客戶要求編撰文字乏味的文稿會議,我說這些那些工作的時候,其說話情感應與周五晚在酒吧飲悶酒一樣,很自然的,這位十四歲少年聽得不是味兒,最後,他只回說一句:「你不如辭職算了。」

這正如說,在商場內一條駁上十層樓的扶手電梯上等得不耐煩,我是否可以一躍欄杆而逃,跳離這沒有人生、沒有趣味的人生輸送帶呢。

2012年9月18日

轉極都唔型


圖書出版社要轉型,這是「阿媽是女人」的無聊話,但是,拐左還是拐右,是加快生產流程、增加多媒體元素、亂玩 QR Code、電子書同步推出還是甚麼呢?

香港的出版界中應該沒有人敢回答這個問題。至於台灣、大陸的出版大腕呢?我想也只會免費請你(或你請)吃一餐鮑蔘翅肚,花一頓飯的時間發表一堆偉論,然後不了了之。如此環境,你以為出版界應該人人自危吧,最可怕的,是出版界中毫不自危,大家繼續左抄抄誠品、右看看亞馬遜的新花樣,然後,大不了就說「市場尚未成熟」,為自己的停步作好藉口。

對!市場未成熟,當手機娛樂已成巷成市,青年、兒童對住手機多於電視,連學校都開始減少強制購買教科書的同時,我們的「電子書」呢?我相信,今年在智能手機繼續大熱,平板電腦不再矜貴之際,付費下載的電子書數字甚至比去年還低,結果是,大老闆確定電子書市場未見增長,放緩、甚至拒絕進一步把內容放進電子平台。

不過,大家何以不看看廣告業界,這個早被認定為夕陽工業的工業,在客戶對投放電視廣告、報紙廣告的興趣大大減低之時,他們卻一心一意地開拓新媒體的渠道了,早十年由Banner Ad開始,然後是offical site、EDM、贊助內容、Hybird網站,到近年Blogger、FB、SEO、網絡推手、mobile solution及digital compaign等等形形式式,每一項都不是簡單任務;由當年小小的digital section到今天獨立的digital marketing agency,投入得多而回報未必多,說得上革命未算成功,但好在,持續發展的生態已成型了。

但圖書出版業呢?我看還是十劃未有一撇,老闆、營運者、編輯、以至作者的猶豫未決,甚至弄得連想從中取利的IT人都意興瀾珊,所以,我所預見的,是所謂的華文電子書的市場,在未來應是退步多而進步少了。

2012年9月10日

布吉的 FantaSea


隔了廿年,在布吉重看FantaSea Show,漸明白旅行Show必須著重華麗而不著重內涵,最緊要是熱熱鬧鬧,一家大細,兼有一兩幕讓人目瞪口呆的就是。

不過,容得下十多廿隻大象的FataSea舞台又橫又深,看竹舞、看皮影戲、看懷舊錄像的片段其實都不算稱心,難得的是幕後人明白舞台互動的重要性,雖然只是擺明造馬的現場觀眾,但與小丑的互動環節還是有點花臣的。更重要的,是除了小丑,還有大象、空中飛人、與跳舞靚女紛紛走入觀眾席,充份推高旅遊 show 的熱鬧主題,旨在讓旅客留下深刻回憶。

當然,泰國不是香港,不是每位市民均擁有超過一部手機的城市,但我還是對要存起攝錄器材的政策甚表不滿,畢竟,互聯網時代了,我就算拍不成照片,一樣可以大肆唱衰這個節目,更惶論要迫我買那種一百幾十元的獨家照片。

如此,也何必要人大排長龍去存放攝影器材呢。

2012年8月29日

出版這回事

近日我在想:「香港的出版前景如何?」

左推右測,我都未能找出一個答案。反之,與其等待大出版社、知名連鎖書店去締造一個跨時代的平台,我倒覺得獨立作者應該多出幾分力,不要再沉醉於「作者」這一個美麗的符號圖騰之下。

作者不在社群網絡用力發文,不與讀者在虛擬世界交流一下,再大的簽名會都只會是煞那光輝,更惶論有些作者連簽名會都覺得太庸俗,而要求以文化、美學包裝才肯出場。

我在想,出版這回事,幾萬元的印刷費用事少,如何宣傳、推廣、銷售才是大問題。你看電影宣傳,由預告片、海報、謝票行動,以及林林種種的網站、報紙、雜誌內的廣告及相關稿件,計一下,非有數十萬的宣傳費用不可。

你又想一想,一本書要出版了,當中又會有幾多宣傳費用呢?不。應該計的,就算預計是中等銷量的、賣到四千本的流行品種,賣68、78元,回到出版社手中的錢也是十萬多而已,還未計印刷費、作者版稅、燈油火蠟、員工薪酬等開支,到最後,老闆又會用多少錢在宣傳推廣上呢?

我不是為老闆說話,我只是想,與其認為大型出版社會幫到手,那作者就未免太天真了。作為寫作人,你倒不如自身在網上發功,利用現今網絡科技去推廣自己的創作理念、去了解讀者的正反面回應。

新世代都是鍵盤的一代了,現在我已很怕見到一些自我標籤為不用電腦、不玩社交網的作者,自以為作品印刷出來後就可以流傳於世,而事實呢?就是書店只會在當眼位置陳列兩周,之後上架、下架、回書,兩個月後作家們的作品都成廢紙了。

香港出版就是這樣的一個市場,怨得誰?

2012年8月20日

布吉夢


舊地重遊,心底難免掀起一陣漣漪。畢竟20年了,這個名叫布吉的小城都經歷了巨變,何況我這個中年男人,伴遊的除有當年的女朋友,如今還攜住另一小女孩的手。

這個城市雖然經歷大變,但感覺一樣花枝招展,年輕美麗,海堤的浪不息而來,陽光毫不吝嗇,撲臉的風疾勁的吹,當你躺在沙灘,你自會感到大自然的美麗,當然,我也在想,如果一個浪衝來,我的生命也會如此完結。

這一行不求美食,這一行也不求購物享樂,這一次,我只想在忙碌工作中舒一口氣,與家人同享陽光與風景,再吵耳的在觀看拳賽的電視迷叫罵聲、再污煙瘴氣的遊客評彈聲,我也聽不到了。

四天晚上,我夢了佷多,到最後一晚,我無可避免的,夢到自己身在海嘯之中,各人堅守綱位,努力面對海浪的來襲,到夢醒時,我沒一身冷汗,只在想,願我有如夢中一樣的力量,勇敢面對一切未可見的。

2012年8月8日

誠品來了

誠品來了。

我曾經是誠品迷,十多年前的一次去台北之旅,我竟然在32夜的行程中走訪台北的5間誠品書店,似足一個小粉絲的朝聖行動,然而,在這小小參拜過程中,對我所產生的文化震盪卻甚為厲害,害得我從此對購買書籍更加不能自拔,甚至近年竟然誤打誤撞的加入出版行業。

我還記得那個綠色的紙皮袋,我還記得那個小書包,當時的香港書店呢?則猶如塞滿活人的停屍間,人人站立、人人俯首、肩摩轂擊,各人對身邊的環境不聞不問,甚麼互動?甚麼服務?甚麼氣氛?都只能感到香港讀者的孤單與無助。

近年香港書店也變了,但閱讀文化也未見活起來,看到掛在店內的暢銷榜,心情就納悶了,掌相、星座、實用、保健,我們的年輕人哪裡去了?都上網去朝聖 youtubewikimedia 嗎?還是在 facebook、憤怒鳥、甚至是甚麼的推錢機呢?

出版變得電子化,連閱讀也急速電子化的同時,可惜,出版社與遊戲機開發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觀念南轅北轍,難說合作,惶論合併,在香港的出版業陷入低迷之際,我明白寄期誠品都只是一個痴想,然而,我還是寄望的,希望誠品能為香港人帶來一點點文化視野,陪養出一些傻痴痴的文化精。

三層樓的文化百貨公司,總有益過三層樓的電子遊戲機中心吧!

2012年8月6日

五月.有飯自然香

《有飯自然香》是傳統得交關的香港話劇團式戲劇,雖然今次編劇的名字不是杜國威,但那種七十二家房客式的香港情懷猶在,對照今日香港的現代化冷漠,編導呈現出是一種已經不復再的香港精神。

說真的,今日香港,誰管你是樂聲牌還是德國寶?誰會理那是煲仔煮還是電飯煲呢?如今,所謂的港式講飲講食,不是蘇絲黃、李純恩或蔡瀾的話,我估最多人關注的還是「開飯啦!Open Rice」網站了,更不要提一家人齊齊整整開飯了。

時代過了,往事也只能回味,編導的神筆是加入了現代劇組人員的場口,戲中戲的框架構建得有點不倫不類,把時空由六十年代突然抽到現代,但我卻找不到更多的想像空間,「回家吃飯」與「捱飯盒」的對照實在流於表面,戲中戲的真真假假更令我如墮入雲霧之中。

如果,我以為這套戲反映的是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真實面貌,那如此的賣仔阿媽、滾友老豆真叫我咬牙切齒,只是,如果這是一場戲中戲,那甚麼不認親生仔、不敢尋回孫兒的情境就太過煽動情感了。

2012年7月31日

七月.譚詠麟杜麗莎 Time After Time演唱會

成長於80年代的香港,好難對譚詠麟沒有印象,當時他橫掃樂壇的情景,以至後來與張國榮的單打對壘,這種那種的點滴記憶,都是我等中年人的青春印記。所以,雖說今次看這演唱會完全是出於偶然,但對麟伯,我依然期望,期望他突然靈光一閃,再現廿年、三十年前的青春活力。

另一位柏檔是──杜麗莎。我估計這個粗合背後有很複雜的「關係」元素,作為觀眾的,我不甚明瞭,對我來說,杜麗莎與譚詠麟的歌迷應該是兩夥不同的群族,甚至沒有是合作、對壘、血脈的近親關連,即是,不似鄭少秋與汪明荃、不是呂方與張學友、甚至不像太極與Beyond。反而,情況是,陳冠希遇上葉振棠,或者周杰倫巧遇陳百祥,即是──有點無厘頭吧!

電台經營的演唱會搞cross-over搞到有聲有色,為包攬兩幫歌迷而創造出很多有趣奇幻的粗合演唱會,但眾所周知,電台show成本有限,歌者半義工式表演往往得過且過,觀眾也沒期望,半場好show,對以信用卡換票的觀眾來說也心滿意足了。

但今次不是電台show,現兜兜的買票入場,我想觀眾期望有所不同,當中的類型也太雜、太闊,這就很難與大會的Rundown相配合了,《一生中最愛》、《假如》當然是膾炙人口,但Nat King Cole加《在雨中》再加《拒絕再玩》然後《Time After the Time》,這種跳躍式的選擇,加上一串又一串的街坊麟伯式的港Gag,如此,這晚就算不是一夜《歡樂今宵》,也與《麗花皇宮》無異了。

金曲夜,肥媽式的,我印象中也應該有朱咪咪、呂珊、黑妹、張偉文,只是,這夜我在紅館,看住這個特殊組合,唱出一些我意想不到的金曲,為何我沒有一絲驚喜的感動,剩下的,只是一種蒼白褪色的愁緒。

四月.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


這一夜,又是紅館,看達明,原本沒甚期望,只期望視覺上有新鮮感,然而,離開時,我所得更多,我真心相信,黃耀明已上了另一階梯,成為一位可以隨心所欲、可以灑洒自信的創作人了。

對。還有劉以達,我仍然相信劉以達,相信他的編曲功力勝過台後的幾位音樂人,還有對器材、對樂器、對錄音方法的別具智慧,但是,流行曲畢竟是商業產品,一般都要配合市場、企業、甚至商場政治,劉以達未能口齒伶俐的表達訴求,在商業之途上就會遇上風浪,創作空間就會被這風浪淹沒了。

我想說的,是這夜紅館的舞台語言,不是王菲那種心靈性的,而是實說實話,由文字去表達創作人的所思所想,創作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關注度已帶上舞台,所以到最後,黃耀明本人表達自己性取向的時候,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也與這一夜在舞台屏幕上出現過的文字來一次完美拼湊。

音樂,在這一夜反而成了次要,達明早早已開過紀念性的重組演唱會,觀眾聽到《馬路天使》、《天花亂墮》前奏而聞歌起舞的場面是可以預期,到高唱《今天應該很高興》、《今夜星光燦爛》時不期然的全館大合唱也在所難免了。

回憶當然是美好的,何況是東方之珠的八十年代,只是,能繼續追尋、能再去追,對創作人來說,實在最難能可貴的。

2012年7月26日

七月天

七月。年過一半,回望這處的凋零,感覺不好,尤其是我的記憶力日漸衰退,不以文字記錄,很多美好的、醜陋的、平和的、不安的事件都會在短時間內忘記,書本、電影、演唱會、朋友、美食,一切其實欣賞過的,都似乎無法留住,連回憶,有時也感吃力。

我想網上寫作也有關係,寫作人在發佈與草稿之間往往想得太多,隱含太多思考、太多顧慮,既怕這會得罪一些人,也怕這會被人看出身份,漸漸就寫不出寫作人原來一煞的快感,更難與傳統私人日記的寫作動機相題並論。

這幾年間,人忙了,失了悠閒,漸漸就對文字生疏,開始沉溺於實用主義,效率至上,還怎談文藝、還怎談創作,當發現自己失掉了年青人的衝勁,就不得不承認,年齡老了,而更可怕的,是心境老了。

2012年4月10日

快樂的事業線


與同學仔談事業,做記者好嗎?雜誌好還是報紙呢?還是做攝影?網絡行不行?做舞台劇應該生存不到吧?那就更無需考慮寫小說了。哪廣告呢?出路似乎很好。公關呢?文字語言要求是否很高?我見Marketing時常請人,幹甚麼的?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或者可以入TVB?編劇、助導唔得的話,也可以先做資料搜集嗎?收費台是不是容易一點?

面對問題很多的同學,我不懂答,我一直堅持的,還是快樂事業,讓自己快樂就好,甚麼前途、前景、Career Path都只是虛幻的。

就算容我再走一回,我走的路大概也是一樣吧。金錢又賺不完的,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愛上所愛的人,愛上日復日的工作,這就是人生吧。

2012年4月5日

閱讀流水帳


生活平平無奇,但閱讀的書籍甚多,買來的足有十斤八斤,所以話,電子書又點替代到呢?

.快樂可以很簡單.音樂全才陳奐仁:很久沒有半天讀完一本書了,就算是易入口,途中不放棄也必然有其因素,文筆雖然不算動人,一直以來陳奐仁的作品又不算吸引,但書中寫出陳奐仁的樂天精神,就真能打動每一位聽眾、每一位讀者。書中CD的三首歌曲,也好聽。

.對照記@1963:對楊照、馬家輝及胡洪俠都沒有特別偏愛,但偏偏把三位的文章結集來看,閱讀出的又是另一種味道,也發現,自己原來愛上了楊照的冷靜、馬家輝的浪漫與胡洪俠的閱歷,台灣、香港、中國,其實都是我們的家吧。

.放膽去闖:大前研一與柳井正都是日本的正氣王,就算我對當地經濟一知半解,都從文章知悉日本社會的錯漏與荒誕,更重要是,正氣王不但用文章來為日本經濟打氣,也同時激勵每一位讀者發奮向上,努力生活。

.玩出來的太空夢想.理察布蘭森與他的維京式冒險:維京是創新的標記,理察布蘭森也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物,只可惜,這本書的作者不是,作品也只是半桶水。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捧捧大熱之勢,頭幾章也看得頗為興奮,只可惜越說越深,我又沒想投入學術研究的圈子了。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麼難:郎咸平文筆出色,思辨有力,但我只希望,我們的城市背後,沒有如他所描寫的那麼多陰謀詭計。

2012年3月30日

電視流水帳


太久沒寫這個網誌,先寫熟悉的,回味近月追看的電視節目:

.亞視百人:我是老視迷,看到甘國亮訪問位位半百歲的台前幕後人物,自感欣喜,我想,當無綫一心一意地追捧當家小生,唯這邊才有空間讓人回味世情。

.高志森微博:對於高志森,我是有少許討厭的,但對於難得一見的文化藝術節目,我又不願放棄,尤其又是訪問一大堆出色的九十年代當紅巨星,咁唯有......在主持人落咀頭自我吹噓的時候,我閉上耳朵,上廁所去。

.唐頓莊園:遲了很久才看,但一樣被嚴謹的製作與出色的演繹吸引著,那股濃烈的英國貴族味道,很誘人,也證明傳統的戲劇伏線永不過時,細緻的人物與佈局令人回味。

.May姐有請:這套不讚,看得我實在不舒服,因為節目中有太多客氣的假話,May姐的特殊身份有霸權似的凌氣,出席嘉賓又隱約有股爭寵的況味,那我只能看成是有錢闊太每周請客,食在地位,入口的卻無乜味道。

.正斗中文:證明香港電台就是廿年不變,沒甚進步的繼續拍攝市井教育電視,我會看,因為我也是市井,也應當受到教育。

.芝人口面不知心:又是訪談節目,由節目名稱、包裝到內容,樣樣都有一點新鮮感,卓韻芝的切入位置適當,令到整個節目都變得坦誠、真緻,是年青主持與傳統媒體大融合之作。

.三個女人一個墟:轉回無綫台,都是卓韻芝,但這個節目就太過假了,不適當的主持組合顯得尷尬突兀,我看了幾集,不看了。

.蔡瀾亞洲一樂也:無綫與亞視兩台的最重大分別--就是收視,一樣的製作模式,一樣的話事人,但坊間的反應卻未見熱烈,而我看到老態滿臉的老頭兒還是津津樂道,亞姐又好,小妹又好,都無所謂。

.神探阿蒙:略有失望的結局篇,不太精采,不太緊湊,反而是過份的扭扭拎拎,但作為擁躉,見阿蒙解開心結,也好。

.醫神:第六季的首兩集拍得好,我以為終於突破模式的繼續拍下去,但之後之後,醫神又回來了,悶唔悶?你話呢?

.奇型怪廚之X任務:初看是一個頗突破的真人騷,邀約知名廚師來提升航機、軍事潛艇、戲院等地方的用餐膳食,把一般人以為不能改變的老規矩改變過來,但可能是導演過份重手,集集的模式大同小異,高潮起伏位都成是幕後人的操控,這麼,又太過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