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十個詞彙裡的余華


「中國」這本書,難讀,讀極唔明。

但余華的《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一讀,你會了解這個作者,也會了解孕育他成長的這片中國土地。

一個曾經是牙醫的人如何變成中國最重要的作家,這書大概說了一二,余華說明了面對這個荒唐社會,大概可以用最怪誕的方法去面對,哪管甚麼大腕二世祖,只要你仍然覺得中國是一個戰場,你就會發揮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吧。

中國如今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說明甚麼?Size原來真的 Doesn’t Matter。讓一小撮人先身陷險境,讓一小撮人先喪失自我。這個中國,我又點會懂。

水皮編劇水舞間


「一流舞台技術,九流劇本創作。」這是我看完「水舞間」後的第一感受。

舞台中的無底水池而叫人神往,加上光影、雷電,以及一流跳水及電單車特技人的表演,官能享受簡直是一等一的,還有那種秒秒攞命的舞台管理,我想,我很難不拍爛手掌的。

但是,這個是甚麼樣的劇本呢?我就分不清誰是男主角、女主角了,這個場景究竟是夢幻還是真實呢?我運用了我的想像力,馳騁超時空與地獄門的空間,最終也是沒有頭緒,接不到情理,不順的感情發展,而偏偏,舞台的編排卻一開始就似「有個故事講你知」,所以,一心追情講理的我,大概是落空了。

就算真是幾億大製作,我想有些細節還應尊重的,你又不以大象巡禮作為賣點、又不是維港的免費激光騷,不要只一味只靠官能盛事,嘩嘩嘩,嘩得出味道來嗎?何不先搞好故事線,好好派一份場刊,列明前文後理,也尊敬每一台前幕後出力出血出命的員工,可以嗎?何生。

免費毒品


如果,三百萬份的免費報紙,香港終歸變成「垃圾資訊港」了。

「免費」雖然可以創造商機,但「免費資訊」不等同知識,在廣告主導的大環境下,港產的文人辦報肯定成為歷史,換來的是商業化、圖像化、即時性的快餐資訊。早有所謂的「讀者所需」,把一大堆俗氣、教壞人、無腦無品的資訊大肆販賣,以「升紙」作為終極目標,以保住股東利益為大前題。

如今到免費報紙了,「升紙」肯定不是目標,那唯一可以閱讀的客觀數字是廣告收益了,廣告越多,那就證明了報紙的成功,所謂讀者人數其實只是自己印刷機打印的數目,多又好,少又好,最終也會有公公婆婆掃清的。那何懼銷情不佳呢?

所以,不要再說編輯自主了,編輯的標準是甚麼,是讀者的興趣嗎?還是廣告商的興趣呢?還是,還有編輯會以監察政府及企業作為編輯方針呢?或者有的,如果有廣告市場的話。

我想,現在還是遠離本地傳媒為妙,不如抽離一點,看看世界,看多一點網站,少閱讀一點本地報章雜誌就好了。

2011年8月25日

吃掉社會.吃掉良心


早前看完馮一沖的《吃掉社會》,感覺良好,尤其我原本已放棄沉迷於文化研究類別的書,但一讀又是不能停手。當然,這本書不是學術著作,趣味其實來自大廚角度看社會,作者深諳連鎖餐廳、供應商、大業主如何營運,有條理的述說出霸權企業如何上下其手、左拼右湊,論述十年八載間美味事業因何變得又苦又淡。

如是這個酷熱難耐的廚房,其實也像香港。

領導人來港的大事變成令人傷心的新聞,尤其是事過境遷之後一眾港官繼續自說自話,好像暗示七百多萬的市民已經肉在鉆板,未來五年、十年的日子都在我五指之間,誰敢放肆!

港人長期生活在高通脹、高壓力的環境下,漸漸連基本生活自由都受到干擾,整個社群的內地化被想像中來得更快,旅客自由行政策的禍害逐一浮現,人民幣自由行的巨浪又會殺到埋身。

2011年8月1日

7日書展


1個月的埋頭苦幹,7日的腳骨戰爭,到工人劏走地毯的一刻,我才稍為安心。

書展這回事,就是文化產業中的一場劇烈性愛,簡單、直接、賣買同場,雙方都無須任何籍口,前奏欠奉,一進場就打真軍,當你在冷看別人的寫真模特,但心底卻想叫人來瞄瞄自己屁股後的經典文庫。

主辦商說書展不賺錢,但20多年了,你會想找回當天的文化風情嗎?大家又不是未參與過法蘭克福的生意書展,你搞展銷與特賣,哪就無須再找來劉以鬯、西西了。何況,我吃了你的薯條雞翼加百事,66元。

書展找來的不是書,是朋友、親戚,你看幾多客戶友好,都會在書展時與你打過招呼。「我在門外,你可否帶個工作證出來呢?三位、三位而已…… 是……我、我老婆……同埋個仔。」當你見那一米不足的小孩掛著VIP證,你其實無須再為少女模特兒難過吧,大家原來都是來參與一場慶典,各有前因與後話,模特兒可能在找龍友、找電車男,你又或是想在家長朋友前炫耀一下,說甚麼幾千幾萬元的教學材料實在不值呢。

我想,我還是想看書,還是下星期去三聯書局行行就好,林青霞我是擁不進場了,北島似乎都爆,最後我只坐在3樓兒童堆的舞台下,看紫小姐唱了幾首不堪入耳的歌,台上台下都用笑來打圓場,我在想,兒童書商與家長,最終都會四萬咁口,滿載而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