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0日

霉體

是不是我越來越臭脾氣,看不慣媒介、財伐互通過電的現實狀況。即係大商家在業績公布前先利誘報紙登出正面報道,讓主席在業績會上又似有憑可依,砌詞狡辯;又或者是,把企業人事鬥爭事件變成新聞材料,讓各自寫手互放明箭,新聞事件原來都出自兩方消息人士。

這些報導,與郭台銘爭女的自我宣傳稿差不多,無是生非,吸引人流,也令讀者相當眼寃。

如此香江媒體,讀者又點會驚詫很多民間組織都變成報紙評論的炮灰,因為民間組織哪會有咁多錢與傳媒人食飯飲茶、登廣告或送蘇紛莉亞,一般平面媒體的廣告部,大概只有幾張積塵封存的「非牟利團體」廣告菲林,會在臨時抽稿、無稿時免費刊登,大發一下慈悲心。

究竟點先可以打破如此二元呢?即係財伐與民間組織永遠勢不兩立,大媒體與獨立媒體始終水火不容,這些問題,我抓破頭皮也找不出答案,又即係普羅市民日日受盡公車廢氣後,還要眼見政府頒受甚麼企業環保大獎予財伐財主,這些同樣是納稅人的錢,卻要我這等納稅人受氣,最後,登多又寫篇網上日記,又怎會半版半版的登在甚麼大報之上呢!

2007年3月22日

三峽好人

(註:Blogspirit似半死,先借自己的網綕空間,亂談電影)

內地同事請了我吃幾粒大白兔,我頓然想起了《三峽好人》。

以茶、煙、酒、糖串連的現代故事,這幾種產品都富有中國特色,蘊藏五千年的沉重文化,至於背景,不論是大同煤礦、還是三峽拆卸地盤,通過余力為的高清鏡頭,都成為襯托現代人虛空心態的最佳風景,覃樟柯的堅,在於他的尖銳眼光,以及那別樹一格的隨意性,挪用很多順手而來的人物、物件、環境、幻想或流行曲,匆匆併合,慢慢細味,所以,每一次重看作品,甚或重想他的作品,自會弄出另一翻不同味道。

這些事,這些物,這些人,這些想,這些歌,其實我們都見過、遇過、唱過,只是,我們不是賈樟柯,不善於凝結景觀,深思現狀。

很多時,獨立電影的作者都過於重視作品的完整性、流暢性,一被人談論,一被人批判,就拉緊了身上的自我束縛,但覃樟柯不,覃樟柯示範了一套不同風格,即是參加威尼斯影展,又即是早知電影會流入世界市場,他與余力為一樣簡簡單單,以最簡約的手段去拍攝,沒有吊臂,沒有steady cam,拍攝前或許又沒繪過甚麼故事板,鏡頭與鏡頭的剪接間的粗疏就隱約呈現了一度空間,讓人思考角色,讓人思考創作人的動機。

這種隙縫甩漏,自然就別於杜琪峰那種千金營造出來的Silence。

故此,我不覺幻想的特技鏡頭意念不妥,因為賈樟柯一向都有其率性的、天真的念頭,只是,Menfond的特技很完美、很荷里活,不是lo-tech的、低智的,這反而與電影主題有點格格不入吧。

2007年3月15日

與賈樟柯

看電影,還看脈絡。

回憶夾著柔光鏡,那年那月那日,我看賈樟柯,是拜託友好由內地帶回來,轉轉折折,火車飛機,好幾個月後一隻含友情含義氣的光碟才到手,或許是一個不清晰的翻版VCD影像,或許是某某轉錄下的第幾代錄影版,不過,看完後,很滿足,也很震撼,似接收到這位不太知名的導演的心聲,與我交流,和我對話。

到如今,柔光鏡變了放大鏡,賈樟柯的電影可在藝術中心看,又或在廳中校準收費電視,街頭巷尾也有VCD、DVD出售,正版翻版有之, D9、D5任擇,這時這刻,任何扮有半點文化的媒體都有大肆報導,理論、評論、採訪千言萬語,連一個鏡頭、一個畫面都總有評論解讀,亦有有心記者強力質問,導演還得一五一十娓娓道出寓意何在,讓角色畫面加註腳。

當然,還有播放前的華納商標。

看完《三峽好人》,還談不上感動,我的腦海已憶記起當年看賈樟柯作品的興奮心情,當年今日,還不過是兩、三年前的事。賈樟柯的作品拾起了全球化、現代化的問題,但他的作品卻成為全球化、現代化下的得益者。威尼斯得獎、澳洲得獎、日本發行、香港攝影、內地拍攝,獨立電影原來也殊途同歸。

回歸十年,我近來寫了一些內地與香港工商業合作發展的樣版文章,看完影片,我甚至想找找賈樟柯與余力為一訴心中情,談合作,論發展,傾目標,評制度,看遠景,寫未來。

當然,還可問問自己,甚麼是文化消費吧?

2007年3月9日

奧斯卡後遺

今屆奧斯卡之後,我忽然重讀了《史柯西斯論史柯西斯》,忽然重看了《的士司機》,間中又隱約幻聽到 Scorsese 的紐約口音,腦海經常浮現出他在講述美國百年電影的片段殘影。

小心,我中了毒。魯卡斯、史匹堡、哥普拉,還要有Scorsese,這一幕足以抵銷我對今屆奧斯卡之夜的不滿,這幾位電影才子可算是我的啟蒙偶像,不是他們,我大概今日只會迷頭迷腦炒股、炒樓、炒外匯,又點會儲到一屋發霉錄影帶呢!

Scorsese對影像的執著,對演員、劇本、剪接、音樂、攝影、美術等等的執著,似乎又很難找到另一位替代者。當然,奥斯卡的金人仔不代表甚麼,不過,Scorsese既以最專業嚴謹的態度對待荷里活商業電影,以這個商業化到不得了的金人作為回謝也實不為過。

Scorsese,恭喜恭喜。

2007年3月6日

特色投票

所謂辯論,所謂答問,實際上也是各說各話,各自駛出慣性技倆,同場發聲,各為其主;所謂投票,所謂不記名,實際上也是心中有數,各自吹雞來一招黑社會洒馬比併,人多蝦人少,點到你出聲。

我想說,是我都參加過富有中國特色的不記名投票,不記名前,不記名後,但好在我與大會主持人心靈相通,眼神交流,投票前暗示明示我要緊謹行動,最後,不記名始終是不記名,但為了印刷方便,點票快手,派到手上的投票表格原來暗藏編號,而編號又與選民名單相扣相連。

這是中國特色。

我又想說,我是選民,都參加過地區直選投票,這一票很特區,不含中國特色,沒有名,也沒號,只是選舉過前後被富有中國特色的朋友質問投票取向,對,我記得,街坊都有云:「蛇宴照食,泛民照投」,偏偏我這個自以為頂天立地的無知投票人,扯高嗓門說要投反對派,最後,朋友嫌我麻煩,坦甚麼白,終於,朋友與朋友的朋友與朋友的朋友們等等來電勸告,幾個小時不停遊說,之後,我胡扯,說經深切反省,最終投了保皇一票。

這個謊話,也含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