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9日

雙周刊

有些東西,想懷舊都好難。金電視、大眾電視、年青人周報、好時代、新時代、Smash Hits、Interview、大影畫、越界等等,這些雜誌都曾經伴我成長,曾經「迷」過,但,如今,都死了。

還活的,應該是公教報、號外、明報、明報周刊、明報月刊、蘋果日報、東方日報、信報、壹周刊等等,事實證明,活著的各有因由,活得久未必代表精采,有時,一剎那的輝煌,反而更妙。

在我的雜誌史中,《電影雙周刊》與我相戀最久,真金白銀的買了近十年,由黑白到彩色,由文字到圖片,總之,雜誌停刊,我就總不能不傷心一陣,誠然,少了一本電影雜誌不奇,連唯一一本電影雜誌都不能生存,這樣的城市,又誰敢瞪眼說以電影工業為榮。

說來我搞過出版,也曾為搶救一本雜誌的生命而日夜工作,我漸發覺,出版人的誠意不能改變現實,甚至,一大舊的金錢也不能改變甚麼,有就有,無就無,一本雜誌的生存指數是靠讀者、出版人相互賣力的,讀者不賣你又可以點?莫非又要像很多生活品味雜誌般,無人賣卻包裝靚,扼廣告兼偷運往堆田區。

一本雜誌,原來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有讀者、有廣告、有料的編輯人、有心有錢的雜誌老板等互相協調,方能成事,現在,我就認識到很多暢銷報刊雜誌的幕後人,編輯記者們對自己的出品不欲觀之,情願宵夜暢飲卡拉OK,到鋤書會、鋤報會前才臨急看一看,我在想,自己都不想看,這樣的報刊是甚麼呢?

曾有一段時間,《電影雙周刊》是令讀者感受到背後人的努力、感受到編者與讀者的互動感覺,所以某年某月我曾明知無稿費而投搞,亦曾寄出我的自薦工作信。如今,老土講,俱往矣,環境令本土報刊越來越難生存,同樣也令香港電影越發展越霉爛,今日,走到報攤,想買一份報刊躲入酒樓,我是無甚選擇,最後,情願吃多一籠蝦蛟燒賣。

2007年1月15日

狗臉的歲月

見到溫拿,阿B阿倫繼續LaLaLa,我開始懷念滾石,想起趙傳、李宗盛、羅大佑,還有最近放不低的陳昇,五十歲人,唱一闕《狗臉的歲月》,總好過LaLaLa。

陳昇最新大碟《這些人,那些人》,感覺很像Sting,似Englishman in New York的變奏,或者是,訴說著中年人浪蕩海外的日子,很有味道,我估,滾石假如還在香港,阿B,加一支色士風,一樣可以有相似的感動,不一定要日日是好日,更重要的,是感動人,表達自己。

陳昇每年依然在台灣開他的除夕音樂會,獎不取了,台板卻堅持要上。

2007年1月8日

購物研究

認識一種人,以為他喜愛購物,其實不,正確說法應是──他喜歡「購物研究」。

即係,不停研究各牌子各型號的數碼相機,來一個功能大比併、價錢大對照,問過數十位朋友,上過數十個消費網站,取了數十張宣傳單張,甚至速成學會了一大堆反駁的理由,即如,A君講Nikon邊款好,他會反駁數十種Nikon的毛病,B君講Canon那款正,他又懂反駁數十種Canon的毛病,總之,研究研究,對話對話,反駁反駁,到最後,我發現他原來沒有添置一部數碼相機的動機,純為講下講下,繼續研究研究。

這種人,通常都對數碼相機、電腦、電器這種科技產品別具興趣,有時,也會指涉到其他範疇,例如名牌手裝、時裝、家具、股票甚或其他如文化等。

研究好,研究往往會產生新知識,但作為一個朋友,不時被他的「研究態度」問到火起,即係,我會話如果我要買就揀像數大、熒幕闊、價錢平的,他會即時質疑你點解唔理耗電量、過熱危險及叉電麻煩,咁我又話,咁我唔覺得有太大問題啊,他又會話,車,乜你都唔識架。

總之,我答不到他心目中的牌子與型號,他就不悅。

911之後很多人講珍惜,而我,較扮野,喜歡講當下,即不堪回首不喜展望,只想生活充實有趣選擇多一點,即係,我要買相機,我情願到百老匯摸他十部、八部,見順眼,就買;又即係,我買時裝,走入店舖,摸摸摸,試試試,著順眼,又買,鬼理佢月下高貴新款還是貨尾野。

經過近一年的研究期,最近我始發現我那位「研究部」的同事終於買了數碼相機,唔知點解,一買就兩部,一部Sony,一部Panasonic。

2007年1月4日

舊老細話齌:點解記者硬要叫自己做「小」記

十多廿年的社會變遷,作為報館記者確實越做越悲,社會地位低處再低,還飽受報業老闆的惡毒欺凌。

十年前,知識型的報館老闆老在講資源增值,強調下屬必需身體力行,增強競爭力,不能以一技之長(知識?文筆?網絡?)作為終身防護罩,之不過,日日正午上班,夜夜「飛的」放工之下,點增值?點進修?點擴展視野呢?

之誓估唔到一場持續多年的報紙拗頸戰,令大部分文質彬彬的資深員工棄船投降,又令新入行員工持續獲取新入行待遇,七、八千元等入行人龍有之,餘下上了位半成名又不願改革的老總又怎會有心思培訓新晉呢!最後,「有機」變無機,一個行業又漸見夕陽,又何況網絡、又何況資訊爆炸、又何況一街都是大學生。

採訪、報導一個接一個,文字、數字一堆接一堆,記者的工作已經變得不再思考,無謂多想。只見,越來越多在現場手電交稿,越來越少深入報導研究思考的專題文章,老編總說,大標題、大圖片、短文字,亦曰,讀者愛之。

所以也無需Blog潮衝擊,又或民間記者與另類傳媒的挺身挑戰,報紙媒體越來越似sports illustrated一年一度的泳裝特刊,文字早晚淡出,又即變成飲茶無聊坐船坐車的彩色公仔紙,之又所以,報館老闆對記者的態度早作了三千六百度的轉變了。

香港的文字價值無價無市,現在的所謂文字人,大概只會搶奪出位機會,只求在一百幾百的下價專欄、評論版霸點篇幅,到有朝一日被大眾以為名咀上身,自會有大把市場機會了,如此如此,苦力在港聞、國際、財經、副刊筆耕的小記小編又只會自愧自憐,又或者,繼續盼望有天無端晉身高層主筆,又化名、真名、藝名的霸著專欄、評論格子,作好一副正人君子的臉孔,就樣,真好。